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7篇
基础医学   14篇
临床医学   25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43篇
综合类   13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61.
目的 为人体解剖学及耳鼻喉科的教学与科研提供直观的模具。方法 取面颅完好之颅骨或上呼吸道、上消化道完好无破损的头颈部标本,通过对各鼻旁窦等行插管并向其中灌注填充剂,之后采用浓盐酸腐蚀法,即得鼻旁窦联合铸型标本。结果 所制作的铸型能直观地显示各鼻旁窦的外形、位置与鼻腔、口腔、咽喉等的交通毗邻关系,立体感强。结论 此法设计合理,对标本的要求不高, 且所作铸型实用性强。  相似文献   
62.
腰骶椎前路同种异体骨垫的设计及其生物力学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制出腰骶椎前路同种异体骨垫并评价其生物力学性能。方法:(1)CT测量:通过CT扫描测量33名正常人腰骶椎各椎间隙的前后点高度、腰骶椎的矢、冠状径,为设计出同种异体骨垫提供解剖学依据。(2)生物力学试验:将设计出的骨垫与钛网、自体髂骨对比,评价它们在三维运动范围、最大抗压负荷最大拔出力等方面的生物力学性能。结果:(1)CT测量结果:正常腰骶椎椎间隙前高大于后高,两者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前/后高范围9.03/7.11~13.93/9.73mm。正常腰骶椎横径大于矢状径,两者之间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横/矢状径范围是40.51/29.38~46.20/33.98mm。(2)生物力学评价:①三维运动方面骨垫、髂骨及钛网均能增强不稳节段的稳定性,C、D、E、F组分别与B组比较,都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但骨垫与钛网相比,两者的稳定性无明显差异(P〉0.05);而与髂骨相比,骨垫更能增强脊柱稳定性,存在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1)。②最大拔出力方面骨垫、髂骨及钛网等三者之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髂骨〈骨垫〈钛网。③最大抗压负荷方面骨垫、钛网两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与髂骨比较均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腰骶椎前路骨垫设计符合腰椎生理解剖,具有足够抗压、抗滑、稳定脊柱节段的生物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63.
[目的]评价一种新型翼形钛网在退行性颈椎病前路手术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该椎间融合器治疗退变性颈椎病27例,男18例,女9例;颈椎间盘突出(herniation of cervical disc,CDH)19例,后纵韧带钙化(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8例;单节段病变21例,双节段病变6例。术前均经X线及MRI排除骨折、脱位。手术方式采用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新型翼形钛网内植骨及螺钉内固定。[结果]本组27例随访6~14个月,平均10个月,植骨融合时间平均10周,术后3、6及12个月复查X线未见钛网松动、脱出、塌陷。[结论]该翼形钛网内固定植入能提供颈椎次全切除后脊柱即时稳定性,术后可避免钛网移位,塌陷、脱出。手术操作简单安全,不需取髂骨,同时减轻患者经济负担。且为弹性固定,骨融合率高。  相似文献   
64.
 目的评价带骨膜蒂枕骨外板翻转骨瓣在后路寰枢椎融合术中应用的可行性及其疗效。方法自2010年3月至2013年6月,对27例寰枢椎失稳患者在寰枢椎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术中采用带骨膜蒂枕骨外板翻转骨瓣植骨融合,男16例,女11例;年龄23~56岁,平均45.6岁。12例新鲜齿状突骨折伴寰枢椎不稳(Anderson Ⅱ型9例、 Ⅲ型3例),8例初次就诊时即有严重的骨折移位,4例轻度骨折移位行牵引复位、Halo-Vest支架固定后发生再移位;7例陈旧性齿突骨折伴寰椎前脱位(Anderson Ⅱ型5例、Ⅲ型2例);先天性游离齿突7例;类风湿关节炎1例。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Frankel分级评估术前与术后轴性颈痛和神经功能情况,采用正中矢状位CT观察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90~140 min,平均100 min。术中出血量100~600 ml,平均160 ml。术后随访18~39个月,平均32.6个月。骨性融合时间3个月19例、6个月7例、9个月1例。VAS 评分由术前(7.23±1.65)分降低到末次随访的(2.87±1.0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前9例存在脊髓神经功能损害者末次随访时7例恢复至完全正常,2例术前Frankel分级C级末次随访时恢复至D级。术中损伤椎旁静脉丛1例,使用明胶海绵及脑棉片行压迫止血。术后复查CT提示1例患者寰椎左侧椎弓根螺钉位置偏外,1例患者枢椎左侧椎弓根螺钉位置偏外,均紧邻横突孔,但此2例患者均无临床症状,未予以特殊处理。结论带骨膜枕骨外板翻转骨瓣植骨是寰枢椎固定植骨融合的有效方法之一,具有可行性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65.
【摘要】 目的:探讨采用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骶前间隙轴向椎间融合术(axi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AxiaLIF)治疗L5椎体滑脱症的临床效果。方法:2010年6月~2013年3月我院收治17例L5椎体滑脱症患者,均采用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骶前间隙轴向椎间融合术治疗。其中男8例,女9例;年龄33~58岁,平均43.7岁。退变性腰椎滑脱5例,峡部裂性腰椎滑脱11例,创伤性腰椎滑脱1例;17例均为Ⅱ度以内L5椎体滑脱。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影像学观察Taillard指数、滑脱角、椎间隙高度及植骨融合情况,以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评估临床效果。结果:17例手术时间110~190min,平均140min;术中出血60~150ml,平均70ml;全部病例随访9~27个月,平均14.5个月。Taillard指数由术前0.1632±0.0325改善至术后1周0.0716±0.007,末次随访为0.0732±0.008。滑脱角由术前5.32°±1.37°改善至术后1周2.14°±0.60°,末次随访为2.33°±0.50°。椎间隙高度由术前平均(4.78±1.43)mm改善至术后1周(9.72±1.69)mm,末次随访为(9.68±1.18)mm。Taillard指数、滑脱角及椎间隙高度术前与术后1周时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与末次随访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病例术后6个月薄层螺旋CT扫描三维重建可见完全的骨小梁连接,达到骨性融合。术前及末次随访腰痛VAS评分分别为7.34±1.56分、0.73±0.68分,末次随访时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出现单侧的下肢疼痛2例,感染2例,经对症处理后痊愈。余无内固定等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骶前间隙轴向椎间融合术对腰椎结构破坏小,出血少,近期手术效果好,是一种治疗Ⅱ度以内L5椎体滑脱症的有效组合微创方法。  相似文献   
66.
目的探讨肠道病毒分型和T淋巴细胞亚群与手足口病(HFMD)病情程度的关系。 方法分析HFMD患儿92例(HFMD组)及健康儿童40例(对照组)的临床资料,HFMD组按照病情程度分为重症组和轻症组。探讨HFMD患儿肠道病毒分型和T淋巴细胞亚群与HFMD病情程度的关系。 结果HFMD患儿肠道病毒感染以单一感染为主,其中柯萨奇病毒A16(CA16)和CA6构成比较高;重症组与轻症组病毒分型情况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CD3+、CD4+、CD8+及CD4+/CD8+水平HFMD组低于对照组,重症组低于轻症组(P<0.05)。 结论HFMD患儿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分析有助于其临床诊断和病情判断。  相似文献   
67.
【目的】探讨前路减压、钛网及节段固定系统治疗爆裂性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35例爆裂性胸腰椎骨折并不同程度神经缺失症状的病例,男性27例,女性8例,年龄24~55岁,平均年龄36.4岁。术前神经损害按Frankel分级:B级11例,C级18例,D例6例。手术采用前路减压、钛网及前路节段固定装置重建脊柱。所有病人随访6个月以上。【结果】患者术后复查X光片示椎间隙高度恢复满意,后突畸形消失,腰椎生理曲度恢复。随访期间内置物有两例出现松动、轻度移位情况,但无症状,其余均达到骨性融合。神经功能有不同程度恢复。【结论】前路减压、钛网及联合节段固定装置治疗爆裂性胸腰椎骨折稳定性可靠。植骨融合率高,重建了脊柱的稳定性,使脊髓神经功能获得最大改善。  相似文献   
68.
目的:探讨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Quadrant微创撑开系统在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我院于2010年2月~2012年2月共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92例,随机对其中46例采用经皮椎弓根内固定联合Quadrant微创撑开系统行椎间盘摘除植骨融合术治疗(微创组),46例采用传统后路腰椎间融合术(PLIF)治疗(传统组),分别对两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失血量、末次随访时根据改良MacNab标准判定的优良率、术前及术后半年与术后1年腰背痛VAS评分、并发症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4~24个月,平均16个月.微创组术后并发症出现切口延期愈合1例,脑脊液漏1例.微创组与传统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100.0±21.7min和91.0±18.1min,优良率分别为89.2%和86.9%,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微创组与传统组术前VAS评分分别为6.0±3.3分和6.3±2.5分,术后6个月时分别为2.5±1.3分和2.6±1.4分,术后1年时分别为1.4±1.1分和1.3±1.1分,两组患者术后腰背痛较术前均得到缓解(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手术切口微创组(2.5±0.2cm)小于传统组(5.1±0.6cm),出血量微创组(80.0±7.2ml)少于传统组(152.0±12.3ml),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微创组24例在术后3个月,18例在术后6个月,其余4例患者在术后1年时影像学上获得植骨融合;传统组25例在术后3个月,18例在术后6个月,其余3例患者在术后1年时影像学上获得植骨融合.结论:经皮椎弓根内固定联合Quadrant微创撑开系统应用于腰椎后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较之传统后路手术具有切口小,出血量少的优势.  相似文献   
69.
新型人工髓核植入对腰椎稳定性影响的生物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一种新型果胶/聚乙烯醇复合水凝胶人工髓核的生物力学性能, 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6具新鲜人体标本的 L4/5脊柱功能单元进行生物力学实验, 在轴向压缩、前屈后伸和左右侧弯等运动工况下, 观察正常椎间盘、髓核摘除以及新型人工髓核CoPP植入三种状态下活动度(ROM)、中性区(NZ)的变化以及在中立位轴向加载下椎间隙高度变化。结果: 髓核摘除后, L4/5椎间屈伸、旋转、侧弯的ROM和 NZ较正常组显著增加(P<0.05), 植入CoPP人工髓核后, L4/5椎间屈伸、侧弯、旋转的 ROM和 NZ与完整椎间盘无明显差异, 除右侧弯外其他方向的ROM和 NZ较髓核摘除组明显下降 (P<0.05)。髓核摘除组在 0和500N的负荷下椎间隙高度较相同情况下正常组平均下降1.08 mm和 1.77  mm; CoPP人工髓核植入组较相同情况下髓核摘除组分别增加1.23 mm和1.95 mm。结论: 新型果胶/聚乙烯醇复合水凝胶人工髓核植入椎间隙可维持腰椎节段正常的三维运动稳定性,恢复椎间隙高度,可望进入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70.
颈椎前路融合术后临近节段退变的MRI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颈椎前路椎体切除融合术后邻近节段的退变。【方法】对28例行单节段或双节段前路椎体开槽减压植骨融合治疗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术前和随访时的MRI进行评价,以颈椎矢状正中位T2加权MRI分析融合节段相邻及间隔运动节段硬膜囊受压、椎间盘高度和椎管矢状位直径的变化,按轻度、中度和重度分析邻近节段的退变情况。【结果】16(57%)例病人出现新的硬膜囊受压,其中轻度7例(25%)、中度6例(21%)、重度3例(10.71%),大部分(10例)病人硬膜囊前后受压。而间隔节段只有2例轻度和1例中度(占10.71%)硬膜囊受压,无重度受压。与术前比较,上位相邻节段椎管直径平均减少1.93mm(P<0.01),下位相邻节段平均下降1.34mm(P<0.01)。【结论】MRI资料显示单节段或双节段前路颈椎椎体切除减压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加速,其中部分病人出现新的神经症状和指征,需再次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