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808篇
  免费   5980篇
  国内免费   1946篇
耳鼻咽喉   898篇
儿科学   1346篇
妇产科学   989篇
基础医学   3245篇
口腔科学   574篇
临床医学   13011篇
内科学   7883篇
皮肤病学   754篇
神经病学   2062篇
特种医学   2852篇
外国民族医学   54篇
外科学   11852篇
综合类   11329篇
预防医学   8243篇
眼科学   724篇
药学   4975篇
  71篇
中国医学   1743篇
肿瘤学   2129篇
  2024年   307篇
  2023年   1137篇
  2022年   1243篇
  2021年   1525篇
  2020年   1815篇
  2019年   1966篇
  2018年   1746篇
  2017年   1212篇
  2016年   1289篇
  2015年   1260篇
  2014年   2326篇
  2013年   2639篇
  2012年   3599篇
  2011年   4162篇
  2010年   4226篇
  2009年   4797篇
  2008年   5574篇
  2007年   6450篇
  2006年   6526篇
  2005年   5941篇
  2004年   5197篇
  2003年   3934篇
  2002年   3158篇
  2001年   2442篇
  2000年   260篇
  1989年   1篇
  197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目的 总结改良环磷酰胺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原发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护理经验.方法 对27例原发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实施改良环磷酰胺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移植前做好预处理相关毒性预防护理,移植后注重细胞因子水平监测及对皮肤、肝脏和胃肠道等受累器官的观察及护理.结果 随访347(39,678)d,27例均存活,无失败生存率96.30%.其中,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13例(Ⅰ级6例,Ⅱ级5例,Ⅲ级1例,Ⅳ级1例);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3例.结论 改良环磷酰胺进行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存活时间延长,并发症减少;护理人员积极预防和处置预处理相关毒性及移植物抗宿主病等并发症是护理的重点.  相似文献   
62.
目的 构建护士对麻醉复苏室(post-anesthesia care unit,PACU)患儿苏醒期家属探视信念和态度的量表并评价其信效度。方法 通过回顾相关文献、专家咨询等方法构建护士对PACU患儿苏醒期家属探视信念和态度的量表暂定版,采用暂定版对460名PACU护理人员进行调查并检验其信效度。结果 修订的PACU患儿苏醒期家属探视信念和态度量表包含20个条目,其中信念维度3个因子,17个条目;态度维度1个因子,3个条目。总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24,重测信度为0.898,内容效度为0.892。探索性因子分析提取信念维度3个因子的累积方差贡献率62.423%,各维度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53~0.65,各维度与量表总分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73~0.91,验证性的因子分析证实PACU患儿苏醒期家属探视信念和量表各项适配指数均达标。结论 PACU患儿苏醒期家属探视信念和态度量表有较好的信效度,可用作PACU护士对患儿苏醒期家属开放性探视信念和态度测评工具的参考。  相似文献   
63.
余琪  冯丽娟 《当代护士》2021,28(11):153-155
PICC(外周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由于其使用方便安全,减少患者痛苦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临床.因为PICC最长留置期为1年,导致部分治疗时间长及复发患者需要再次置入PICC,甚至多次置入.研究[1-2]发现有静脉血栓病史患者再次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发生血栓的风险会增加.反复的中心静脉置管操作和长期导管保留可导致中心静脉狭窄或闭塞[3].嵌合抗原受体修饰T细胞( chimetic antigen receptor-transduced T cell,CAR-T)免疫疗法,该疗法精确地识别并杀伤肿瘤靶点,治疗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不良反应,甚至出现致命的严重不良反应[4].某院血液内科于2019年3月收治1例淋巴瘤综合治疗7年患者,因淋巴瘤复发为行进一步治疗入院,PICC科通过与多学科合作平台专家会诊,置管前评估风险、置管时的特殊关注、置管后的追踪随访,以保证导管的成功置入,安全使用.现将具体评估、置管及护理措施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4.
65.
【摘要】目的:通过总结分析急性坏疽性胆囊炎的 CT影像特征,提高急性坏疽性胆囊炎的诊断符合率,为临床选择合理的治疗方式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9例急性胆囊炎(包括急性坏疽性胆囊炎13例和急性非坏疽性胆囊炎36例)患者的临床和CT影像资料,49 例均行MSCT全腹部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计算和比较各CT征象对急性坏疽性胆囊炎与非坏疽性胆囊炎的鉴别诊断效能。结果:急性坏疽性胆囊炎组与非坏疽性胆囊炎组的胆囊最大横径、胆囊壁厚度、胆汁CT值、胆囊结石、胆囊周围炎及邻近肝实质强化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胆囊壁强化不连续或不强化、胆囊壁和/或胆囊腔内积气在急性坏疽性胆囊炎组的发生率高于非坏疽性胆囊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胆囊炎具有典型的CT影像表现,常可以作出正确诊断。急性坏疽性胆囊炎虽然术前诊断较困难,但仍然有特征性表现。胆囊壁强化不连续或不强化、胆囊壁和/或胆囊腔内积气(有或无胆囊周围积气)可作为鉴别急性坏疽性与非坏疽性胆囊炎的重要征象。  相似文献   
66.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脐尿管全段切除术治疗脐尿管瘘(UF)的技术要点和临床疗效。方法:2013年6月~2018年1月对我院收治的7例UF患者施行腹腔镜下脐尿管全段切除术,术前7例患者均行彩超检查和CT平扫三维成像发现,3例行脐尿管造影检查证实。术中沿脐上弧形切口进入分离脐尿管脐部,置入3个trocar,术中采用超声刀切开下腹正中襞,向下方游离脐尿管至膀胱顶部,自脐部至膀胱连接处整块切除脐尿管全段及部分膀胱壁,可吸收线连续缝合关闭膀胱裂口。7例均经手术探查及病理学结果证实。结果:7例均顺利完成腹腔镜手术,无中转开放。手术时间45~70 min,平均55 min;术中出血10~20 ml,平均15 ml;术后住院3~5 d,平均4 d;7例随访4~55个月,未发现感染、复发及癌变。结论:腹腔镜下脐尿管整块切除术治疗UF安全有效,具有手术时间短、康复快、出血量少、腹部美观、治疗效率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67.
68.
【摘要】目的:探讨剪切波弹性模量对乳腺小肿块(<2cm)的各向异性及乳腺小肿块良恶性的评估价值。方法:采集乳腺小肿块的横向、纵向及45°方向的弹性图像并记录其BI-RADS分类的结果。采用两种勾画方法选定兴趣区并记录肿块的弹性模量参数。分析正常对照组、良性肿块组、恶性肿块组之间的弹性参数,比较弹性模量均值及Asp在横向、纵向及45°方向上的差异,并绘制ROC曲线。结果:乳腺小肿块的弹性模量在横向、纵向、45°方向上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良性肿块组F=3.53,P=0.03;恶性肿块组F=8.5,P=0.001),而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65,P=0.52)。比较良性组与恶性组的弹性参数EMax、Asp,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病理结果为标准,分别绘制弹性参数EMax和Asp的ROC曲线,其曲线下面积、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0.947、89.9%、90.0%和0.791、60%、89.9%,将弹性参数EMax、Asp的诊断临界值分别为26.95kPa、0.68时和BI-RADS分级联合诊断,BI-RADS与EMax、与Asp联合诊断提高了BI-RADS分类诊断的特异度与符合率。结论:乳腺肿瘤组织具有各向异性特征,该特征可由剪切波弹性模量进行定量分析。BI-RADS分类与弹性模量、组织各向异性相结合可以提高乳腺肿块诊断的效能。  相似文献   
69.
抓取“微医网”医患评论数据,对其中时滞与患者满意度进行关联分析,并对评论内容进行主题挖掘,提取不同时滞区间内患者重点关注的内容。通过对患者评论文本不同时滞区间内容的分析,寻找满意度提升策略,以缓解医患关系。使用K-means将患者反馈数据根据就诊后时长反馈分为“短期”和“长期”,通过LDA主题提取模型,对满意度划分后的患者评论文本挖掘不同时滞区间内患者所关注的重点内容,将其差异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患者就诊满意度随着时滞呈现趋高现象,不同时滞文本显示患者评论维度大致相同,但随着时滞区间的转移,患者所关注的就诊体验内容也有所变化。  相似文献   
70.
目的评估皮下特异性免疫治疗中,两种注射部位的疼痛评分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方法采用自身、交叉对照研究,将在本中心接受屋尘螨变应原制剂(Alutard)皮下免疫治疗的60例患者分为2组,A组30例患者先在上臂三角肌下缘接受7次过敏原皮下注射,然后在上臂远端1/3外侧接受7次过敏原皮下注射; B组30例患者先在上臂远端1/3外侧接受7次过敏原皮下注射,然后在上臂三角肌下缘接受7次过敏原皮下注射。运用疼痛视觉模拟评估(VAS)量表评估每次注射时的疼痛情况,并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60例患者在上臂三角肌下缘注射时的VAS评分(1. 79±0. 93)低于上臂远端1/3外侧(2. 76±1. 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患者在上臂三角肌下缘和上臂远端1/3外侧接受治疗的局部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5. 47%和6. 4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两种注射部位患者的疼痛程度均为轻度,选择上臂三角肌下缘患者的疼痛感觉较上臂远端1/3外侧注射时轻,但不良反应发生率无差异,故推荐上臂三角肌下缘作为皮下特异性免疫治疗的首选注射部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