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6篇
  免费   45篇
  国内免费   15篇
耳鼻咽喉   2篇
基础医学   39篇
口腔科学   17篇
临床医学   41篇
内科学   34篇
皮肤病学   3篇
神经病学   11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38篇
综合类   148篇
预防医学   188篇
药学   26篇
中国医学   15篇
肿瘤学   1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45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47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40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6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571.
为了了解艾滋病病毒(HIV)感染及其自然史,评价艾滋病(AIDS)患者的预后,需要对影响AIDS患者生存时间的因素进行研究。研究一般采用生存分析的方法,通过拟合生存分析模型,筛选影响生存时间的保护因素和危险因素。AIDS患者的生存时间受许多因素影响,包括抗病毒治疗水平、诊断时间、传播途径、AIDS定义诊断的疾病、个体因素(如年龄、性别、民族等)以及实验室指标等,其中,以抗病毒治疗水平的提高对AIDS患者生存时间的延长影响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572.
按照不同人群的健康教育特点 ,对中国 2 0年来艾滋病(AIDS)防制工作中所开展的健康教育模式分多个专题进行综述 ,旨在为进一步开展该领域的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借鉴。本文为该综述的第一部分 :高危和重点人群的健康教育。1 商业性性接触者1 1 以宣传教育为主的干预模式 云南省某县采用卫生人员上门发放预防与控制AIDS宣传录像带、宣传小册子并进行讲解的方式 ,对 34家娱乐场所的 173名服务小姐进行了为期 3个月的健康教育[1] 。珠海市采用发放性传播疾病(STD) /AIDS防制知识的宣传资料和播放VCD的方式 ,对桑拿按摩小姐进行两次健康…  相似文献   
573.
亚洲艾滋病流行预测模型(AEM)是根据亚洲主要流行特点,利用已有的艾滋病病毒(HIV)相关流行病学和行为学资料,对HIV流行和防治进行估算和预测的半经验化过程模型.该文主要描述AEM的设计和使用过程.其中包括AEM模型的设计背景、基本构成、参数与指标、计算原理、主要产出、应用及模型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574.
偏侧咀嚼对大鼠咀嚼肌组织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利用动物模型,观察偏侧咀嚼对咀嚼肌组织结构的影响,从而探讨偏侧咀嚼在颞下颌关节(temporomandibular joint,TMJ)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40只大白鼠拔除右侧上颌后牙造成的偏侧咀嚼模型,分成实验1组和实验2组,另外40只作为对照,分成对照1组和对照2组。实验1组和对照1组4周后处死,解剖其双侧颞肌、咬肌,对咀嚼肌的组织结构进行光镜观察。实验 2组和对照2组8周后进行实验1组和实验2组同样的研究。结果 组织结构改变实验1组主要表现为肌肉组织中大量局灶性炎细胞浸润,并且非咀嚼例比咀嚼例明显;实验2组主要表现为肌肉及其附丽组织间广泛弥散性失细胞浸润,盘前外侧颞肌附丽部神经纤维出现退行性变,肌纤维排列紊乱,粗细不均,个别肌纤维萎缩,有断裂现象,出现肌巨细胞,右侧更为显著。结论 偏侧咀嚼可以对咀嚼肌组织结构造成损害,并且随着时间延长,损害加重。咀嚼侧与非咀嚼例相比,非咀嚼侧损害更严重。  相似文献   
575.
目的 广泛探讨影响商业性接触中艾滋病/艾滋病病毒(AIDS/HIV)危险行为发生的社会、心理和个人经历等因素。方法 采用自我设计的封闭式匿名问卷,于1998年7月对702名女性商业性服务提供者和165名男性受供者进行调查。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男性在商业性行为中不能坚持使用安全套与经济收入高、安全套知识得分低、终生商业性伴数多、自己不主动提出使用安全套以及无性病求医史等因素有关,女性则与未婚、AIDS/HIV知识得分低、安全套知识得分低、在消费档次较高的场所从事商业性服务、保持有非商业性关系以及无性病史和无人工流产史等因素有关。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男性在商业性关系中发生AIDS/HIV危险性行为与经济收入高、安全套知识得分低、终生商业性伴数多和无性病史等有关,而女性则与其它性病知识得分低、在消费档次较高的场所从事商业性服务、无性病史、无人工流产史、不以安全套作为避孕措施、自己不主动提出使用安全套以及有兼职等有关。结论 商业性服务中HIV危险性行为的发生与参与人群对相关知识的了解以及个人经历关系密切。今后在针对该人群的HIV/AIDS健康教育中注意从这些方面设计宣传教育的内容和方式。  相似文献   
576.
北京地区猪相关职业暴露人群病毒性肝炎知信行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目前北京地区猪相关职业暴露人群病毒性肝炎知信行情况。方法在北京市顺义、昌平、通州、大兴、平谷5个区采用横断面调查的方法,调查屠宰场、养殖场和散养户家庭猪相关职业暴露人群,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猪相关职业暴露人群对病毒性肝炎基本知识的知晓情况普遍较高,达到了50%以上。其中乙肝病原体的知晓率均在52.65%,调查对象的乙肝症状知晓率达到了72.0%,其中养殖场职工知晓率为59.42%,屠宰厂职工为80.00%,散养户为70.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29,P<0.05)。猪相关职业暴露人群对乙肝传播途径的知晓率达到60%以上,95.08%的人群希望了解病毒性肝炎防治知识。未接种乙肝疫苗者中有34.88%认为自己注意卫生就不会感染,有32.56%的未接种者不知道有疫苗或接种地方。结论猪养殖、屠宰等相关职业暴露人群是病毒性肝炎防治的重点人群。  相似文献   
577.
北京市某社区2008年报告传染病发病资料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了解该社区报告传染病的发病情况及流行特点,为社区开展传染病预防与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的方法,统计分析社区报告传染病发病的种类、报告发病率及发病顺位.结果 社区居民传染病报告发病率为252.38/10万,发病率居前3位的传染病为细菌性痢疾(63.49/10万)、其他感染性腹泻病(49.21/10万)和手足口病(36.51/10万).消化道传染病、呼吸道传染病、经血液/性传播疾病的发病率分别为:150.79/10万、55.56/10万和44.44/10万.社区居民中有3例HIV感染者,报告感染率为4.76/10万.结论 该社区艾滋病、消化道传染病是威胁社区居民的重要传染病,有必要加强社区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控制传染病在社区传播.  相似文献   
578.
目的 了解北京市社区居民对发热症状的认知情况以及对健康教育需求的现状,为改善社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干预对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北京市两个典型社区1 004名社区居民的发热相关知识、健康知识获取方式及健康教育需求进行调查.结果 北京市社区居民对发热定义的认知率为13.4%,认为流感通过空气或飞沫传播的人群比例为87.0%.社区居民希望通过电视广播(75.7%)、社区讲座(34.8%)等方式来获得健康知识,而目前主要通过电视广播(79.5%)、亲友交流(37.0%)、大众杂志(31.3%)等方式获得健康知识.分别有73.4%、55.3%、50.9%和36.7%的居民希望通过健康讲座获得养生保健、传染病防治、慢性病防治和心理卫生知识.结论 北京市社区居民对发热症状的认知水平有待提高,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应以电视广播、社区讲座为主要方式进行,同时也要加强大众杂志、网络等传媒在健康宣教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579.
近年来,随着新发传染病的频频出现,旧传染病的卷土重来以及生物恐怖主义威胁的加剧,症状监测(syndromic surveillance)以其能及时发现异常或疾病暴发信号的突出特点成为研究热点[1].症状监测系统通过自动实时收集、转化临床前期症状、医生诊断结果、药品销售记录资料或学生、员工出勤情况等各种数据源,运用不同时间、空间或时间-空间的统计分析方法进行异常数量的预警,利用图表等形式呈现给公共卫生人员,以便掌握症候群的流行情况,及时做出预警.因此,适当地选择统计学方法是症状监测系统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可以充分保证症状监测系统良好的及时性和敏感度[2-6].本文系统地阐述了症状监测预警系统中常用的统计学方法,比较各种统计学方法的不同特点,为开展症状监测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80.
目的 了解多巴胺临床使用中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方法 采用多巴胺、安全性、不良反应、不良事件、副反应和副作用检索词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和ClinicalTrials.gov等多个数据库,截止时间为2018年6月。应用meta分析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加权合并。结果 共68篇文献纳入分析,包括78个使用多巴胺的研究组。多巴胺临床使用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2%(95% CI:9.2%~25.1%),发生率最高的不良反应为组织损伤或坏死(19.5%,95% CI:12.6%~26.4%),其次是心律失常(15.7%,95% CI:7.4%~24.0%)。重度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3%(95% CI:3.6%~11.0%)。成人、小儿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7.0%和15.1%,成人发生率最高的不良反应是心律失常(15.7%,95% CI:7.4%~24.0%),小儿发生率最高的不良反应是组织损伤或坏死(25.3%,95% CI:13.0%~37.6%)。高剂量组(>10 μg·kg-1·min-1)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为16.0%(95% CI:4.8%~27.3%)。不同剂型中,多巴胺粉针的不良反应发生率2.9%(95% CI:0.6%~5.1%)低于多巴胺水针(16.9%,95% CI:7.8%~26.0%)。结论 多巴胺注射液临床使用中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不良反应类型多,临床使用中应密切监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