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25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10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流动人口中农民工的艾滋病防治政策与建议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近年来,中国艾滋病(AIDS)问题日益严峻,而在艾滋病病毒(HIV)的传播和流行中,流动人口的数量和范围的日益扩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促进因素,其中数以亿计的由农村到城市打工的农民工几乎占了流动人口的全部。因此,在查阅了近年来关于中国流动人口中农民工HIV/AIDS问题的文献的基础上,对农民工现状、农民工HIV/AIDS流行的影响因素、农民工艾滋病防治的政策和建议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2.
慢性日本血吸虫病对患者劳动力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在1个洲垸型疫区村和2个洲岛型疫区村流行病学和社会经济学调查的基础上,就慢性日本血吸虫病对患者劳动力及经济收入影响问题,进行了配对研究。结果显示:慢性血吸虫病能导致患者劳动力下降和收入减少,平均年收入比正常人减少18.2%。血吸虫病患者劳动力下降的主要原因是血吸虫病所致的乏力、血便、脾脏肿大等。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农村和城市居民、吸毒者、性工作者四类目标人群对艾滋病健康教育材料评估的影响因素.方法 四类目标人群阅读艾滋病健康教育材料后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单因素分析:材料的评判在性别、年龄、民族、学历、居住地、月收入中的差异都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而在婚姻(χ2=4.96,P>0.05)、职业(χ2=3.87,P>0.05)中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小学文化OR值(10.335)最大,其次为初中文化.学历、性别、民族、月收入4个变量的偏回归系数为正值,OR值均大于1,均是危险因素.年龄偏回归系数为负值,OR值小于1,是保护因素.结论 学历是材料评判最主要的影响因素.针对低文化水平,开发和制作有效的健康教育材料,对遏制艾滋病的蔓延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氯硝柳胺是目前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唯一灭螺药物[1 ] ,杀螺剂量对人畜几乎无毒 ,没有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但其价格昂贵 ,低浓度下钉螺容易上爬 ,对水生生物有严重毒性 ,致使现场灭螺需多次反复使用 ,使成本增加。溴乙酰胺是我国近年来开发的一类有前途的灭螺新药 ,具有杀螺效果较强、对鱼类毒性低、易溶于水、性质稳定且使用方便等优点[2 ] 。为利用两种药物各自的优越之处 ,我们利用氯硝柳胺和溴乙酰胺的特点 ,观察了氯硝柳胺与溴乙酰胺联合使用的实验室杀钉螺及螺卵的效果 ,现将初步结果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 .1 氯硝柳胺、溴乙酰胺…  相似文献   
5.
健康促进理论及在艾滋病防制中的实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6.
7.
艾滋病卫生政策决策是艾滋病卫生行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可以说是决定卫生行政成败的基础。通过对现有艾滋病政策决策过程的分析,可以发现在决策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有助于对政策的效度做出初步的评估,评价决策过程的科学性,为改进卫生行政工作和建立科学的艾滋病政策决策体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对野外自然与室内人工感染钉螺的尾蚴分别感染小鼠的成虫发育率和产卵量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两种感染性钉螺的尾蚴感染小鼠后,其体内成虫发育率、粪卵EPG、肝卵EPG和粪便毛蚴孵出量的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  相似文献   
9.
洞庭湖区3个血吸虫病流行村1542例居民血防意识程度与血吸虫感染的结果,A村(农业村)居民血吸虫感染率为9.4%,B,C村(渔业村)居民为16.5%和26.2%。居民中血防意识差,不具有血吸虫病自我防护能力的占22%。血防意识差的427人中,血吸虫的感染率26.4%;血防意识强的329人中,血吸虫感染率9.4%,两者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x~2=35.2,p<0.001)。无论居民职业、年龄如何,其血防意识程度均与血吸虫感染有关。提高居民血防意识程度,将十分有利地促进血吸虫病防制规划。  相似文献   
10.
目的现场评价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株对吡喹酮的敏感性.方法在云南、江苏、江西、湖南和湖北等5个省的血吸虫病流行区,选择11个村作为调查现场.在血吸虫病非传播季节,采用粪检法(Kato-Katz法和/或尼龙袋集卵孵化法)筛选出病人;以吡喹酮40 mg/kg 一次顿服对粪检阳性病人实施抗血吸虫治疗;治疗后6周采用相同方法复查粪便;阳性者仍按40 mg/kg吡喹酮顿服进行第2次治疗;首次治疗后12周,对所有已治者(包括第2次治疗者)进行再次粪便复查.结果在11个流行村共粪检村民4 760人,阳性者584人,其中505人经吡喹酮首次治疗后6周复查粪便, 480人转阴, 治愈率为95.1%;21例首次治疗后粪检仍然阳性者予以第2次治疗.在首次治疗后12周,对所有已治者(包括第2次治疗者)进行再次粪便复查,未发现粪检阳性者.结论尽管在我国血吸虫病主要流行区采用吡喹酮实施大规模化疗已达10余年,但现场至今尚未发现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株对吡喹酮敏感性下降的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