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130篇
  免费   1867篇
  国内免费   1840篇
耳鼻咽喉   177篇
儿科学   180篇
妇产科学   133篇
基础医学   2230篇
口腔科学   238篇
临床医学   3444篇
内科学   2771篇
皮肤病学   175篇
神经病学   442篇
特种医学   1009篇
外国民族医学   22篇
外科学   1423篇
综合类   9660篇
预防医学   1091篇
眼科学   11172篇
药学   3222篇
  22篇
中国医学   1946篇
肿瘤学   480篇
  2024年   130篇
  2023年   464篇
  2022年   541篇
  2021年   620篇
  2020年   658篇
  2019年   753篇
  2018年   466篇
  2017年   755篇
  2016年   821篇
  2015年   952篇
  2014年   1392篇
  2013年   1468篇
  2012年   2075篇
  2011年   2280篇
  2010年   2235篇
  2009年   2445篇
  2008年   2570篇
  2007年   2421篇
  2006年   2237篇
  2005年   2407篇
  2004年   2037篇
  2003年   1623篇
  2002年   1482篇
  2001年   1413篇
  2000年   977篇
  1999年   881篇
  1998年   648篇
  1997年   638篇
  1996年   563篇
  1995年   504篇
  1994年   380篇
  1993年   254篇
  1992年   197篇
  1991年   183篇
  1990年   150篇
  1989年   128篇
  1988年   28篇
  1987年   24篇
  1986年   14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6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57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51.
目的探讨替米沙坦对急诊心力衰竭患者内皮细胞分化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8月至2013年11月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东风医院急诊科收治的急诊心力衰竭患者92例,根据随机抽签原则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6例。两组均给予基础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卡维地洛口服治疗,每日3.125~12.5 mg;观察组给予替米沙坦口服治疗,每次40~80 mg,每日1次,两组用药观察时间为3个月。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7.8%,对照组为84.8%,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的早期二尖瓣最大流速(E)值均显著上升,而舒张晚期二尖瓣最大血流(A)值显著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时上述值在治疗后的组间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浆内皮素、肾素活性和血管紧张素Ⅱ水平均显著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时上述值在治疗后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观察组的血清镁离子浓度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米沙坦能有效改善急诊心力衰竭患者预后,提高心功能,其疗效的发挥可能在于改善内皮细胞分化功能与机体内钾离子通道。  相似文献   
52.
目的:研究分析单纯翼状胬肉切除术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方法:根据2008至2012年我院的95例原发性翼状胬肉患者进行研究分析,讲这些患者分组为 A 组和 B 组,A 组共45例患者,50只患眼,使用单纯翼状胬肉切除术,B组共50例患者,55只患眼,使用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根据两组患者的复发率、并发症情况来进行分析。结果:AB 两组患者术后无巩膜病变、植片排斥或脱落、创面感染、虹膜反应及全身反应等情况出现。A 组共有15例复发病例,占该组总数的30%,B 组是3例,占该组的5.45%,P <0.05。AB 组都没有出现严重并发症病例。结论:翼状胬肉患者使用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的效果比较好,复发率低,安全性高,临床应用价值高。  相似文献   
53.
目的对不同季铵化程度(DQ)的N-三甲基壳聚糖(TMC)促进阿昔洛韦(ACV)滴眼液眼部滞留性进行考察。方法将浓度为0.5%,DQ分别为20%、40%及60%的TMC(TMC20,TMC40,TMC60)加入ACV滴眼液中;以同浓度壳聚糖(CS)ACV滴眼液为阳性对照,以普通ACV滴眼液为阴性对照,选用家兔为实验动物,采用悬挂泡技术和束缚泡技术进行离体眼球表面接触角及解吸附动力学进行研究,同时在各种ACV滴眼液中分别加入0.05%的荧光素钠为示踪剂,在体研究各种ACV滴眼液在家兔眼部的滞留性。结果与普通ACV滴眼液相比,含CS及TMC的滴眼液在角膜表面的接触角明显降低,解吸时间及在体滞留时间明显延长(P<0.05);与同浓度的CS ACV阳性对照相比,TMC20促进滞留作用较弱,而TMC40作用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TMC60的作用明显较强(P<0.05)结论 TMC可显著增加ACV的眼部滞留性,且与其DQ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54.
蛋白质乙酰化修饰对基本生命现象进行广泛调节,如心血管稳态和肿瘤发生。探索乙酰化修饰机制及其在疾病中的异常表现,已成为医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之一。血管衰老与老年性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的发生发展密不可分,内皮细胞衰老是其中的关键环节。该文综述了血管衰老的乙酰化调节研究进展,并对该领域的研究做展望。  相似文献   
55.
<正>本刊编委,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微循环研究所、国家卫计委微循环重点实验室仉红刚教授课题组于2014年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rdiology》(IF=6.175)以"CD144+EMPs/CD62E+EMPs:A couple of new biomarkers to monitor endothelial function in hypertension with hyperlipidemia involved"为题报道了对临床高血压伴高血脂患者进行的内皮细胞来源微泡研究结果,主要内容如下:  相似文献   
56.
目的:观察分析角膜塑形镜控制青少年近视发展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次实验选取来我院进行就诊的106例(212眼)近视患者作为实验对象。将53例(106眼)患者给予角膜塑形镜佩戴治疗,另外一组53例(106眼)给予框架眼镜控制。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的眼轴长度、角膜曲率、屈光度等情况。结果:对照组患者采用框架眼镜控制,佩戴镜前后屈光度及眼轴长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实验组采用角膜塑形镜患者在佩戴前后数据比较不具有可比性,P<0.05。而将两组控制后数据对比,实验组要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对两组患者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发现两组患者在角膜曲率及角膜厚度指标比较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在裸眼视力、眼轴长度、等效球镜等指标上不具有可比性,P<0.05。结论:角膜塑形镜能够有效控制青少年的近视发展,临床效果好。  相似文献   
57.
目的 研究1 g·L-1和3 g·L-1玻璃酸钠(hyaluronate,HA)滴眼液对角膜内皮移植术后早期泪膜及角膜上皮细胞再生的作用。方法 选择2017年9月至2018年2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行角膜内皮移植术的患者60例(60眼),随机分成1 g·L-1HA组和3 g·L-1HA组,每组各30例,观察标准干眼评估问卷(SPEED)评分、结膜角膜染色评分(OSS)、泪膜破裂时间(TBUT)、角膜上皮缺损范围,进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查。比较不同时间点组间、组内各指标差异。结果 SPEED评分:各时间点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组内比较:两组组内术后7 d、14 d、28 d均低于前一时间点(均为P=0.000),余相邻时间点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TBUT:术后7 d、14 d、28 d 3 g·L-1HA组均显著高于1 g·L-1HA组(均为P<0.05),而术前组间差异不显著;组内比较:1 g·L-1 HA组后一时间点较前一时间点、3 g·L-1HA组术后7 d较术前均显著延长(均为P<0.05),而3 g·L-1HA组术后14 d、28 d与前一时间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 OSS评分:术前及术后1 d、3 d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7 d、14 d、28 d 3 g·L-1HA组均显著低于1 g·L-1HA组(均为P<0.05);组内比较:两组术后1 d OSS评分均显著高于术前(均为P=0.000),其余时间点两组均低于前一时间点(均为P=0.000)。角膜上皮缺损范围:术后1 d 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3 d、7 d 两组间比较,以及两组组内与前一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角膜基底细胞密度:术前、术后28 d两组间比较,以及1 g·L-1HA组组内术前与术后28 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而3 g·L-1 HA组术后28 d显著低于术前(P=0.002)。结论 HA可以有效改善角膜内皮移植术后早期泪膜状态并促进角膜上皮细胞再生,存在浓度依赖性。  相似文献   
58.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式对原发性翼状胬肉患者角膜屈光及术后巩膜溶解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将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攀枝花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195例(218只眼)翼状胬肉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1组65例(74只眼)、治疗2组65例(71只眼)和治疗3组65例(73只眼)。治疗1组行单纯胬肉切除术,治疗2组行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3组行胬肉切除联合羊膜移植术。比较3组患者术前、术后1个月、3个月角膜曲度、裸眼视力及角膜散光度,并记录3组患者术后1周、2周眼部刺激症状和术后6个月巩膜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3组患者裸眼视力[(0.41±0.09),(0.56±0.14),(0.47±0.10),(0.64±0.16),(0.48±0.11),(0.63±0.17)]、角膜水平曲度[(42±7),(44±8),(45±9),(46±8),(45±8),(46±9)D]、角膜垂直曲度[(42.1±7.5),(43.4±8.7),(44.5±8.6),(46.4±10.1),(44.9±8.9),(46.7±9.5)D]均呈上升趋势,角膜散光度[(1.21±0.32),(0.91±0.11),(0.82±0.21),(0.63±0.22),(0.81±0.30),(0.50±0.20)D]呈降低趋势,与治疗前[(0.33±0.06),(0.32±0.07),(0.33±0.09),(40±6),(40±5),(39±6),(40.3±6.9),(40.3±7.1),(41.1±7.4),(1.6±0.4),(1.5±0.4),(1.6±0.5)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术后1个月、3个月治疗2组和治疗3组裸眼视力、角膜水平曲度、角膜垂直曲度显著高于同时段治疗1组,角膜散光度显著低于同时段治疗1组(P<0.05)。术后1周、2周治疗2组和治疗3组眼部刺激症状发生率均显著低于治疗1组[术后1周:42.3%(30/71),46.6%(34/73)比70.3%(52/74);术后2周:12.7%(9/71),17.8%(13/73)比39.2%(29/74),P<0.05];术后6个月治疗1组巩膜溶解软化发生率显著高于治疗2组和治疗3组[10.8%(8/74)比1.4%(1/71),1.4%(1/73),P<0.05]。结论翼状胬肉切除联合羊膜、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能够显著改善翼状胬肉患者角膜屈光状态,降低巩膜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9.
目的观察飞秒激光制瓣联合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emtosecond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FS-LASIK)与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all incision lenticular extraction,SMILE)术后角膜上皮重塑的特征。方法按照手术方式分为两组,FS-LASIK组29例(58眼),SMILE组31例(61眼),年龄(26±6.5)岁,术前等效球镜度数为(-5.25±2)D,分别于术前,术后1个月、3个月及6个月应用眼前节OCT对患者角膜中央2 mm、2~5 mm上皮厚度进行测量。结果术后1个月FS-LAISK组角膜中央2 mm与角膜2~5 mm范围内的平均角膜上皮增厚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36);术后3个月2~5 mm范围,角膜上皮在上方、鼻上方、颞上方与下方、颞下方、鼻下方相比,增厚更轻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42,P=0.031,P=0.049);术后6个月SMILE组角膜中央2 mm、角膜2~5 mm的角膜上皮增厚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47),2~5 mm范围内,角膜上皮在上方、鼻上方、颞上方与下方、颞下方、鼻下方相比,增厚更轻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P=0.035,P=0.009),上方与鼻侧、颞侧相比,增厚更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5,P=0.017);FS-LASIK组,术后1至6个月角膜上皮增厚在0~2 mm内逐渐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5);术后各个时间段中,FS-LASIK组与SMILE组角膜上皮厚度在0~5 mm范围内各个位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S-LASIK术后角膜上皮增厚较SMILE术后更加明显。FS-LASIK术后角膜上皮增厚在角膜切削中央区域变化更加明显,SMILE术后角膜上皮增厚在角膜切除周边区域变化更加明显。随着时间推移,两种手术术后均出现与切口位置相反的角膜上皮局部继续增厚的表现。  相似文献   
60.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antagonistic cell injury effect and molecular mechanism of scutellarin(SCU)in hypoxia reoxygenation(HR) treated human cardiac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HCMECs).Methods: The method of 12 h hypoxia following by 12 h reoxygenation was used to culture HCMECs in vitro to built cell injury model. The groups were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model(HR) group, and HR + SCU(0.1 μmol/L, 1 μmol/L, and 10 μmol/L) group. The cell viability was determined by MTT, and oxidative stress was detected by malondialdehyde(MDA) levels by biochemical assay kit. Protein expression of JAK2/p-JAK2 and STAT3/p-STAT3 were evaluated by Western blot.Results: The results of MTT and MDA showed that HR decreased the cell viability(P 0.05) and increased MDA level significantly(P 0.05), SCU played a contrary role in these processes. Western blot analysis indicates that, the expression of JAK2 and p-JAK2, STAT3, and p-STAT3 were increased in model group when compared with control group(P 0.05); Compared with model group, their expression were reduced by SCU(P 0.05).Conclusion: SCU took a protective effect on HR-treated HCMECs, and the molecular mechanism may be associated with the inhibition of JAK2/STAT3 signal transduction pathwa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