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1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3篇
儿科学   11篇
临床医学   32篇
内科学   5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202篇
综合类   40篇
药学   6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8 毫秒
51.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麻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52.
体温与麻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体温是人体的重要生理指标之一,维持正常体温是机体进行新陈代谢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正常情况下机体在调节机构控制下,产热和散热两个生理过程取得动态平衡,即体热平衡,从而能够使机体维持稳定的体温。麻醉和手术不仅能削弱正常体温调节过程,而且也能诱发体温应激反应使围手术期体温明显改变,尤其是小儿和老年人。体温升高或降低不仅有害,而且  相似文献   
53.
目的比较小剂量芬太尼、瑞芬太尼和舒芬太尼对患儿直接喉镜经口气管插管心血管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120例施择期整形外科手术的患儿。随机平均分成对照组、芬太尼组、瑞芬太尼和舒芬太尼组,气管插管前采用盲法分别应用9g/L盐水0.2mL/kg、芬太尼2μg/kg、瑞芬太尼组1μg/kg和舒芬太尼0.2μg/kg。静脉麻醉诱导后采用直接喉镜实施经口气管插管。监测麻醉诱导前、后,气管插管时和气管插管后5min内血压(BP)和心率(HR)及观察期收缩压(SBP)和HR的变化率,并记录观察期SBP和HR达最大值时间及其气管插管后恢复至麻醉诱导后值时间。结果BP和HR基础值及气管插管时间在4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气管插管致BP和HR较基础值显著升高,且是以对照组最为明显,芬太尼组次之,瑞芬太尼和舒芬太尼组最轻。对照组气管插管时BP和HR及其观察期最大值均显著高于芬太尼组、瑞芬太尼和舒芬太尼组;瑞芬太尼组和舒芬太尼组气管插管时的血压和HR及其观察期最大值均显著低于芬太尼组(Pa<0.05)。瑞芬太尼组观察期出现SBP和HR最大值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芬太尼组和舒芬太尼组(Pa<0.05);舒芬太尼和瑞芬太尼组气管插管后SBP和HR恢复至麻醉诱导后值时间显著短于对照和芬太尼组(P<0.05)。瑞芬太尼和舒芬太尼组观察期SBP和HR增加大于基础值30%发生率较芬太尼组显著降低。结论与小剂量芬太尼比较,小剂量舒芬太尼和瑞芬太尼能更有效预防患儿经口气管插管的心血管反应。  相似文献   
54.
细胞凋亡是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一个重要病理学特征。深入研究缺血再灌注后心肌细胞凋亡的发生过程及其机制,将为临床有效防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提供新方案。本文介绍了与缺血再灌注有关的心肌细胞凋亡发生情况,并着重就心肌细胞发生凋亡的可能机制、信号转导通路和防治措施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55.
目的比较小儿光导纤维支气管镜(FOB)经口和经鼻气管插管的心血管反应。方法选择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身体状态分级为Ⅰ级、在全身麻醉下施择期整形外科手术的患儿65例,随机分为经口组(n=36)和经鼻组(n=29)。在常规静脉麻醉诱导后实施FOB气管插管。测定麻醉诱导前(基础值)、后,气管插管时和气管插管后5 min内(测定间隔为1 min)血压(BP)和心率(HR),记录气管插管时间。结果经鼻组气管插管时间显著长于经口组(P<0.05)。FOB气管插管导致两组BP和HR均比麻醉诱导前基础值显著升高(P均<0.05)。与经口组相比,气管插管致BP增高和HR增快反应在经鼻组较轻,持续时间较短。经口组气管插管时BP和HR及观察过程中BP和HR最大值均显著高于经鼻组(P均<0.05)。结论FOB经口和经鼻气管插管均可引起小儿BP和HR显著升高,但FOB经鼻气管插管时心血管反应较FOB经口气管插管时轻。  相似文献   
56.
目的 探讨机械通气在急性呼吸衰竭治疗中患者与呼吸机同步呼吸的方式。方法 采用随机方法将30例急性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者分为三组,Ⅰ组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10例。Ⅱ组同步间歇指令(SIMV)/压力支持通气(PS)或SIMV/PS-CPAV 10例。Ⅲ组双水平正压通气(BIPAP)/SIMV-PS 10例。各组观察同步成功率,同步方式前后SPO_2、ET-CO_2、HR、MAP、f每日查血气。结果 Ⅰ组与Ⅱ、Ⅲ组间同步呼吸成功率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Ⅱ与Ⅲ组间同步呼吸成功率有显著差异P<0.05。Ⅱ、Ⅲ组间各观察项目,同步方式前后无显著差异P>0.05。Ⅰ组各观察项目同步方式前后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 BIPAP/SIMV-PS是三组同步呼吸模式中效果最好,而SIMV同步呼吸效果最次。  相似文献   
57.
对于任何一位麻醉医师来讲,小儿困难气道的处理均是一种可怕和充满挑战的过程,应充分掌握和采用能提高气道处理水平的各种方法。纤维光导内窥镜(fiberoptic endoscope,FES)是处理困难气道的有用措施之一,其在成人的应用技术已趋成熟和肯定。尽管既往FES在小儿困难插管中很少被提及,但近年来其在小儿的应用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这主要与FES设计的改进和人们应用水平的提高有关,特别是超细纤维光导内窥镜(ultrathinfiberoptic endoscope)的使用,即使在只能插入2.5mm气管导管的新生儿,也能采用此项技术进行气道处理。本文就上述问题进行综述,介绍进展如下。  相似文献   
58.
目的 评价小儿光导纤维支气管镜(FOB)引导三步气管插管技术的可操作性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治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Ⅰ级,年龄4~13岁,拟施择期外科手术患儿10例.常规静脉麻醉诱导,通过ID为5.5 mm的成人型FOB引导将ID为7.0 mm的较粗气管导管顶在声门口,小心退出FOB(第1步);在人工通气证实气管导管是位于喉口后,经较粗气管导管向气管内插入一根合适的可通气性气管导管交换芯(VETC),沿VETC退出较粗的气管导管(第2步).然后沿VETC将润滑良好且直径合适的细气管导管插人气管内(第3步).记录整个气管插管操作所需的时间和操作中遇到的困难及其采取的辅助措施,手术后随访有无呼吸道并发症发生.结果 本组患儿10例FOB引导三步气管插管成功100%.在沿VETC推送气管导管时,虽然2例小儿因润滑不满意和VETC外径不合适出现了沿VETC推送气管导管困难的情况,经过相应的处理措施均被有效解决.完成气管插管所需的时间为(124.1±15.2)s.所有患者手术后随访未发现呼吸道并发症.结论 在小儿,FOB引导三步气管插管技术具有操作简单、成功率高的优点,该方法可有效解决无法将成人型粗直径FOB应用于小儿困难呼吸道处理的临床难题.  相似文献   
59.
目的评价不同手术方法对施择期腭成形术小儿手术后早期低氧血症的影响。方法选择321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I级、年龄8个月~14岁拟行腭成形术的患儿,根据不同手术方法将其分为3组。所有患儿采用静吸复合全身麻醉。手术后到达恢复窒即刻(0min)和5、10、15、20、30、40、50、60、120和180min时,记录患儿呼吸空气时的Sp(O2)。结果患儿接受的腭成形术越复杂,其在手术后早期的Sp(O2)水平越低、Sp(O2)的恢复越慢和低氧血症发生率越高。手术后早期的Sp(O2)水平和低氧血症发生率在3组间具有显著差异。结论腭成形术患儿手术后早期Sp(O2)降低严重程度和低氧血症发生率与手术方法密切相关。患儿到达恢复室时的Sp(O2)水平和低氧血症发生率与麻醉恢复评分密切相关,说明术后呼吸功能的恢复取决于麻醉恢复程度。  相似文献   
60.
背景 在远离靶器官的组织(如肢体)实施后处理产生保护性信号(即远隔后处理)是提供内源性组织保护的一种措施.目的 综述远隔后处理的心肌保护效应、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转化现状.内容 在包括鼠、兔和猪在内的多个种属动物实验研究中,远隔后处理能够明显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损伤、组织坏死和细胞凋亡.与远隔预处理一样,远隔后处理需要通过体液或神经信号转导通路传递或交流保护性因子或信号.靶器官保护机制的触发子包括G蛋白耦联受体配体、缺血代谢物和小分子热敏物质.有关远隔后处理改善临床结果或生物标记的临床研究结果令人鼓舞.趋向 与经典缺血预处理和后处理不同,有关远隔后处理心肌保护作用生理或分子机制的研究目前仍显不足.如果进一步的临床研究证实远隔后处理可改善患者的转归,其实践价值将是巨大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