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0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2篇
基础医学   30篇
临床医学   21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48篇
综合类   17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4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2型糖尿病老年骨质疏松性粗隆间骨折后的延迟愈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背景:2型糖尿病可引起碳水化合物、脂肪及蛋白质代谢紊乱,组织修复障碍.导致骨折愈合时间延长,甚至骨不愈合.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与老年骨质疏松性粗隆间骨折愈合的相关性及胰岛素治疗对其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病例回顾性调查分析,2003-01/2007-04在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创伤骨科完成.参试者: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2003-01/2007-04收治的≥60岁且采用股骨近端髓内钉手术的Evan's Ⅲ型粗隆间骨折患者124例,男58例,女66例.方法:根据世界卫生组织诊断标准,将124例患者分为非糖尿病组64例与2型糖尿病组60例,2型糖尿病组中用胰岛素治疗33例,非胰岛素治疗27例.主要观察指标:2组患者骨折愈合情况,骨不连和骨延迟愈合发生率.结果:随访时间≥10个月,平均(16.8±4.2)个月.2型糖尿病组患者粗隆间骨折骨不连和骨延迟愈合发生率均高于非糖尿病组(P<0.05),骨折愈合的优良率低于非糖尿病组(P<0.01).2型糖尿病中采用非胰岛素治疗者粗隆间骨折骨不连和骨延迟愈合发生率均高于胰岛素治疗者(P<0.05),骨折愈合的优良率低于非糖尿病组(P<0.01).结论:2型糖尿病是引起老年骨质疏松性粗隆间骨延迟愈合或不愈合的一个重要因素:胰岛素治疗可使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较好,骨不连及骨延迟愈合率下降.  相似文献   
52.
美国可视人计划(1989)的出现推动了数字化人与医学图像处理技术的研究,对数字医学的发展有着深远意义[1].数字化技术应用于骨关节解剖研究,用连续断层图像(CT、MRI)进行三维重建,可以精确地显示骨关节的三维结构,并可以进行解剖测量等形态学研究,进而可用于建立骨关节数据库.  相似文献   
53.
美国创伤骨科学会(Orthopaedic Trauma Association,OTA)于1984年成立,是一个有关骨创伤的科学与教育组织,其宗旨为“致力于研究与传播骨骼肌肉组织损伤的预防、诊断及治疗的知识与信息”。第23届美国创伤骨科年会于2007年10月17—20日在美国东部美丽的港口城市波士顿举行。  相似文献   
54.
目的 探索生物活性接骨板修复骨折和骨缺损的动物实验模型,为研制不同强度的生物活性接骨板、观察骨折和骨缺损修复的机制提供实验对象.方法 通过观察2.0cm兔股骨骨折和去骨膜缺损动物模型、2.0cm兔胫骨骨折和去骨膜缺损动物模型以及2.0cm兔桡骨骨折和去骨膜缺损动物模型,比较三种不同动物实验模型在兔节段性骨折和缺损实验修复中的大体标本及其术后4周的X线图片,了解三种动物实验模型在生物活性接骨板研制中的优缺点.结果 2.0cm兔股骨骨折和去骨膜缺损组及2.0cm兔胫骨骨折和去骨膜缺损组术后均出现固定石膏脱落,生物活性接骨板断裂,骨折和缺损部位移位等现象;而2.0cm兔桡骨骨折和去骨膜缺损组术后4周X片发现生物活性接骨板的固定和复位良好,并且有骨痂形成.结论 2.0cm兔桡骨骨折和去骨膜缺损动物模型,较好地模拟人体骨折和骨缺损的愈合过程,可能是研制生物活性接骨板的最佳动物实验模型之一.  相似文献   
55.
大鼠骶神经根对膀胱功能选择性支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骶神经根对膀胱功能的选择性支配,为临床脊髓损伤(SCI)后的膀胱功能重建及建立实验性人工膀胱动物模型提供依据。方法:对10只SCI的SD大鼠进行硬膜外S1~S4骶神经根电刺激,记录膀胱神经丛动作电位和膀胱平滑肌复合肌肉动作电位变化,同时通过膀胱内插入测压管并经压力换能器记录膀胱内压的变化。结果:SD大鼠的S1~S4骶神经均参与膀胱神经功能支配,其中以S2骶神经最主要,S1、S3骶神经次之,S4骶神经的支配作用最小。结论:不同的骶神经根对膀胱平滑肌的支配效能不同,利用膀胱平滑肌的主要支配神经根进行人工电刺激排尿或通过神经吻合重建人工膀胱反射弧,对提高SCI后的膀胱排尿功能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6.
目的利用可吸收超高相对分子质量聚-DL-乳酸(PDLLA)接骨板作为缓释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rhBMP-2)的载体,通过体内活性实验来评估其固定骨折及修复缺损的效果。方法新西兰大白兔32只,制成双侧尺骨中段2.5mm骨及骨膜缺损模型,右侧为实验组,左侧为对照组,实验组采用复合rhBMP-2的PDLLA接骨板固定,对照组采用普通PDLLA接骨板固定。随机分为四组,每组8只,分别于术后2、4、8、12周行大体观察、X线片、组织病理切片观察及计算机图像分析观察,比较两种不同方法在不同时段对骨折与缺损的修复情况,以及固定效果与体内降解情况。结果术后2、4、8、12周行大体观察及X线片检查示两种生物活性接骨板均固定牢固,骨折端无移位,对位、对线良好。结合组织病理切片观察,术后8周,7只动物实验侧骨折及缺损区获得骨折修复,2只动物对照侧存在较少量骨痂相连,其余动物骨缺损主要由纤维结缔组织填充;术后12周,8只动物两种不同方法固定的骨折及缺损区均获得修复,但实验组固定板材与周围组织的相容性、成骨速度、骨再生量、再生髓腔结构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计算机图像分析结果显示同时期内实验组骨小梁的生成数量和质量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复合rhBMP-2的可吸收PDLLA接骨板生物相容性好,对X线等成像检查无干扰,并具有良好骨诱导性和骨缺损修复能力,无需二次手术取出。  相似文献   
57.
目的:研究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患者面部三叉神经支配区感觉变化与交感神经功能状态的关系。方法:对38例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患者面部三叉神经支配区感觉和交感神经功能状况进行临床检查与分析。同时对臂丛神经,膈神经和融神经损伤情况进行电生理学检查,结果:38例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患者中,19例伴有交感神经损伤,13例面部感觉减退,交感神经功能减退的19例患者中,12例伴有面部感觉减退(63.2%);面部感觉减退的13例患者中,12例伴有交感神经功能减退(92.3%),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患者受伤短期内,可有患侧头面部交感神经功能和面部感觉减退,一段时期以后,患侧面部三叉神经支配区感觉可随交感神经症状的消失而逐渐恢复,结论: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患者常伴有颈部交感神经损伤,可能患侧面部三叉神经支配区感觉减退与颈部交感神经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58.
"膝腱-脊髓-膀胱"反射弧的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组成“膝腱 脊髓 膀胱”反射弧的神经细胞 ,从形态学上寻找反射弧重建膀胱功能的证据。方法 :5只犬复制成L5 S2前根交叉吻合动物模型后 ,辣根过氧化物酶逆向追踪显示膀胱新支配神经的脊髓中枢 ,并进行吻合口再生神经纤维数量的计算机图像分析。结果 :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阳性细胞出现在L5前角 ,以α运动神经元为主 ;吻合口可见较多的神经纤维通过。结论 :形态学上证实“膝腱 脊髓 膀胱”反射弧可以通过L5 S2前根交叉吻合得以建立 ,并且再生的神经纤维数量上达到重建膀胱功能的要求  相似文献   
59.
陈旧性跟骨骨折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国Carl Gustav CAirus大学医院创伤重建外科的H.Zwipp教授今年9月应邀在大连全国第二届创伤骨科学术会议上作报告,介绍了他为陈旧性跟骨骨折患者进行重建的经验,想必对我国同道大有裨益,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0.
目的研究应用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一个脊柱运动单元技术治疗胸腰椎骨折对脊柱稳定性的影响和可行性。方法对自2010年1月至2013年4月应用该技术治疗的12例胸腰椎骨折患者的资料和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研究,对比手术前后压缩高度、成角畸形纠正度、随访1年后的纠正高度的变化情况,以及有无断钉、断棒、慢性下腰痛等情况,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2例患者均未发生断钉、断棒、慢性下腰痛等并发症,手术纠正高度及成角畸形满意,手术前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手术后与1年后纠正高度和纠正角度丢失不明显。结论一单元椎弓根钉棒固定技术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