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4篇
综合类   37篇
预防医学   11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6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血分证与血证均有出血的临床表现,以及热盛动血的核心病机,但血分证可由疠气所致,而血证多以脏腑内伤为主要病因;血分证属温病范畴,而血证属于中医内科范畴。血分证与血证在治法上有相似之处,二者在治疗上均谨守“诸热瞀瘛,皆属于火”之病机,但清心开窍、熄风止痉的治法为血分证所特有。临床治疗上,血分证与血热证均可以犀角地黄汤为基本方加减,但血分证需加开窍、熄风药物,而血证需加养阴清热药物。  相似文献   
52.
目的分析性别、年龄和季节变化对门诊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至2011年我院内分泌科门诊17857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lc)检测结果。探索不同年龄段、性别以及不同月份门诊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变化规律。采用线性趋势检验和Cochran.Armitage趋势检验比较年度趋势变化。结果所有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8±13)年,男女比为1.16:1,其HbAlc平均为7.1%±1.6%,其中HbAlc〈6.5%者占43.3%(3465/8000),HbAlc〈7.O%者占61.4%(4914/8000)。门诊糖尿病患者HbAlO由2004年的7.3%±1.7%降至2011年的6.8%±1.4%(F=24.17,P〈0.01)。患者HbAlc〈7.0%的比例从2004年55.3%增至2011年的69.0%(Z=4.83,P〈0.01)。2004至2011年患者血糖控制达标率(HbAlc〈7.0%)在≥40—60岁(Z=18.67,P〈0.01)和〉60岁(Z=5.58,P〈0.05)两个年龄段有明显改善,但在年龄〈40岁的患者无明显改善(Z=0.91,P〉0.05)。男性血糖控制达标率无显著改善(Z=2.61,P〉0.05),但女性血糖控制达标率明显提高(Z=28.10,P〈0.01)。2007年4~9月HbAlc水平和血糖控制达标率均较同年1~3月及10~12月差。结论内分泌科门诊糖尿病患者近8年血糖控制改善,40岁以上女性患者血糖控制较好,血糖控制存在季节性差异。要关注40岁以下男性糖尿病患者降糖治疗,可能需要根据季节变化调整降糖药物。  相似文献   
53.
胰岛素受体底物-1基因多态性与血糖水平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高血压家系和非高血压家系后代中 ,胰岛素受体底物 1(IRS 1)基因多态性与血糖水平的关系。 方法 对大庆地区 184个高血压家系和 99个非高血压家系的第一代直系亲属及其配偶共 5 6 6人进行空腹血糖 (FPG)、胰岛素 (Ins)、甘油三酯 (TG)和纤维蛋白原 (Fib)测定 ,并采用PCR BslN1酶解法 ,检测IRS 1基因 972密码子多态性。 结果  (1)高血压及非高血压家族的第一代直系亲属中 ,IRS 1基因Gly/Arg型频率差异不显著 (7 4 %∶5 1% ) ;(2 )多因素分析 ,排除年龄、性别影响后 ,FPG最高三分变量组 (5 35± 0 0 1)mmol/L比最低三分变量组 (4 19± 0 0 2 )mmol/L携带IRS 1基因Gly/Arg型明显增多 (OR =3 2 8)。再调整父母高血压家族史影响后结果相似。  结论 IRS 1基因可能是大庆地区部分人群血糖升高的遗传因素之一 ,但与原发性高血压无关。  相似文献   
54.
[目的]总结张杰教授辨治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的经验.[方法]通过临床跟诊,阅读张师著作,整理分析相关医案,总结张师辨治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的经验,并附验案一则.[结果]张师认为肝硬化的病位在肝,涉及脾肾,并创"虚、毒、瘀"理论,认为正虚是该病发生的前提和内在条件,肝炎病毒(湿热毒邪)侵及血分,戕害肝体是重要的发病因素,肝木...  相似文献   
55.
目的 探讨逆转高糖毒性对α细胞胰高糖素分泌和合成的影响以及可能的机制.方法 在小鼠转基因胰高糖素瘤细胞株(TCl-6)细胞(α细胞株)分别给予5.5 mmol/L(低糖组)和25 mmol/L(高糖组)葡萄糖的培养基培养10 d,25 mmol/L葡萄糖培养5 d/5.5mmol/L葡萄糖培养5d(高糖/低糖组)以及5.5 mmol/L葡萄糖培养5 d/25 mmol/L葡萄糖培养5 d(低糖/高糖组),检测各组细胞胰高糖素分泌及其mRNA的表达别;Western印迹检测持续高糖以及恢复血糖正常后TCl-6细胞突触融合蛋白1A蛋白和突触小体相关蛋白-25(SNAP-25)的表达水平.结果 (1)高糖/低糖组TCl-6细胞胰高糖素比高糖组分泌下降29%[(2.68 ±0.21)ng/mg比(3.74.2.99)ng/mg,P相似文献   
56.
不同氧化剂制备石墨烯-聚苯胺超级电容器材料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水热合成多孔石墨烯为载体,以廉价环保的β-MnO2代替传统的具有污染性的过硫酸铵为氧化剂,采用原位聚合法制备了石墨烯-聚苯胺超级电容器材料。利用X射线衍射(XRD)、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循环伏安、恒流充放电及交流阻抗等对其微观形态和电化学性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以β-MnO2为氧化剂制备的石墨烯-聚苯胺超级电容器材料的比电容能达到350 F/g,电容保持率为67.7%,具有更好的电化学特性。  相似文献   
57.
目的探讨门诊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中日友好医院2007年1月至2007年12月内分泌门诊528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合并冠心病将患者分为冠心病组(81例)(男40例,女41例)和无冠心病组(447例)(男249例,女198例)。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冠心病的独立相关因素。结果与无冠心病组比较,冠心病组年龄较高[分别为(60±12)和(694-8)岁,t=-8.64,P〈0.05],糖尿病病程较长[分别为(9±7)和(12±7)年,t=-4.44,P〈0.05],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较高(分别为6.8%4-1.1%和7.4%±1.2%,t=-3.38,P〈0.05),收缩压增高[分别为(1304-15)和(134±15)mmHg(1mmHg=0.133kPa),t=-2.26,P〈0.05];冠心病组高血压、高血脂症、脑卒中及冠心病阳性家族史的发生率均较高(X^2=14.29、9.47、25.01、7.56,均P〈0.05)。2组血压和血脂控制达标率相当,但HbAlC〈7.0%比例在冠心病组明显低于无冠心病组(分别为48.1%和68.2%,0=12.18,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表明年龄、糖尿病病程、HbAlC、合并脑卒中、收缩压以及他汀药的使用是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冠心病的独立相关因素(OR=1.08、1.11、1.47、2.72、1.03和2.41,均P〈0.05)。结论门诊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患者表现多种危险因素并存,对于这些患者不能仅注重血糖的管理,还要注意控制血压、血脂并重视他汀类药物的使用。  相似文献   
58.
目的:掌握非甾体抗炎药的作用及其危害性,避免滥用非甾体抗炎药。方法:通过临床观察55例患者,并予以总结分析。结果:停药后并给以对症治疗,症状缓解。结论:长期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可以致多系统损害,应该给以预防。  相似文献   
59.
"胃强脾弱"概念自提出以来历代医家争论不断,目前学术界主要持有两种观点,一是"胃强脾弱"为肠热脾约说,二是"胃强脾弱"为胃热脾虚说。笔者通过阅读和分析相关文献,对"胃强脾弱"相关概念进行梳理,结合《伤寒论》《金匮要略》原文互参,系统探究其病因病机与治法方药,并举叶天士验案一则认为"胃强脾弱"应为胃热脾虚,治以甘草泻心汤,但临证不必墨守成规。若胃强脾弱伴有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等症状,可从生姜泻心汤加减;若呕逆比较严重并伴心下痞等情形可从半夏泻心汤加减。  相似文献   
60.
糖尿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难免会发生低血糖,特别是使用胰岛素、磺脲类药物(如格列苯脲、格列吡嗪等)治疗的糖尿病患者。低血糖时患者会感到饥饿、头晕、心慌难受、冒汗、软弱无力、头脑不清醒,甚至会有濒死感.喝些甜饮料或者吃点东西,会很快好转。但是如果低血糖不能及时纠正.可能引起脑细胞损害,影响记忆力和智力,严重者可出现昏迷,甚至死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