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6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7篇
耳鼻咽喉   4篇
儿科学   25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36篇
口腔科学   4篇
临床医学   125篇
内科学   29篇
皮肤病学   5篇
神经病学   6篇
特种医学   14篇
外科学   10篇
综合类   188篇
预防医学   52篇
眼科学   9篇
药学   87篇
中国医学   37篇
肿瘤学   1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77篇
  2013年   106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30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23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52.
郭健  )  张莉 《全科护理》2014,12(9):799-800
[目的]分析PICC导管异位的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提出预防和处理导管异位对策,降低导管异位发生率。[方法]对637例PICC置管病人导管异位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发生导管异位58例,头静脉置管导管异位率明显高于贵要静脉和正中静脉,卧位与坐位置管异位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置管时应严格规范操作流程,首选贵要静脉,并可根据病人情况选择不同的体位,以降低导管异位发生率。  相似文献   
53.
54.
55.
56.
目的对比分析三种不同的麻醉方法对无痛人工流产的效果,择优选用。方法选取90例于2012年1月~10月进行无痛人工流产的患者,随机分为3组,分另别采用三种不同的麻醉方式,分为A组(芬太尼+异丙酚)30例,B组(咪唑安定+氯胺酮)30例,C组(咪唑安定加氯胺酮加异丙酚)30例,分析比较三组患者的麻醉效果。结果辅助呼吸次数A组相比其他两纽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意识恢复时间和体动评分B组与其他两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后30min~-组均未发生恶心呕吐的现象;麻醉效果分析可以看出B组麻醉效果得分最高,故麻醉效果最差,c组麻醉效果得分最低,在三组中麻醉效果最好。结论采用咪唑安定+氯胺酮+异丙酚的组合方式实施麻醉,其麻醉效果最好,值得在无痛人工流产手术中推广。  相似文献   
57.
目的:探讨采用甲状腺动脉栓塞方法治疗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 Graves病)的疗效及临床意义。方法筛选30例Graves病患者,经动脉造影明确甲状腺动脉的位置及血供情况,超选入甲状腺上动脉或下动脉内用聚乙烯醇微球进行栓塞治疗,并观察其疗效。结果30例全部栓塞成功,16例栓塞双侧甲状腺上动脉,11例栓塞双侧甲状腺上动脉加单侧下动脉,3例栓塞一侧甲状腺上动脉。栓塞前后测定血清甲状腺激素,30例患者T3由3.4~41.2 nmol/L降至0.9~8.1 nmol/L;T4由79.1~436.3 nmol/L降至62.2~236.9 nmol/L;栓塞后颈部血管杂音完全消失,颈围于术后1天开始缩小,2周左右达到稳定状态。随访6个月~2年,20例完全停药,6例间断服药6个月,症状消失,未出现复发;4例随访1年,间断服用抗甲状腺药物,症状得到有效控制。所有病例未见发生甲状腺功能低下。结论甲状腺动脉栓塞术是治疗甲亢引起的Graves病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8.
目的观察新型体外反搏(EECP)对冠心病患者血清前列环素(Prostacyclin PGI2),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血栓素B2(TXB2),血管紧张素Ⅱ(angio tensinⅡ,AngⅡ)的影响,探讨EECP治疗冠心病的机制。方法收集100例冠心病患者(体外反搏组52例,单纯药物组48例)治疗前后外周静脉血清,两组均予常规药物治疗,体外反搏组每天给予60 min体外反搏,每周五次,二周为一疗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测定各血清中PGI2,t-PA,TXB2,AngⅡ的水平,并进行各组分析比较PGI2,t-PA,TXB2,AngⅡ的水平。结果经过单纯2周药物治疗和联合新型体外反搏治疗后,较治疗前相比,冠心病患者外周血清中PGI2,t-PA,TXB2,AngⅡ水平:在体外反搏组TXB2,AngⅡ含量明显降低(P〈0.05),PGI2,t-PA含量明显升高(P〈0.05);而在药物治疗组,PGI2,t-PA,TXB2,AngⅡ含量虽有变化,但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呈血管内皮功能失调,纤溶系统功能降低。新型体外反搏可降低TXB2,AngⅡ的产生,并促进PGI2,t-PA的释放,减轻脂质过氧化反应,稳定易损斑块,对血管内皮有保护作用,这是新型体外反搏为临床上治疗冠心病的提供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59.
近年来,国内外异位妊娠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宫颈妊娠也有所增加。目前8超对异位妊娠的诊断,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尤其是早期异位妊娠的超声检查,给临床提供了可靠的诊断依据和治疗方法。本文回顾性分析了5例宫颈妊娠的B超检查结果,探讨其声像图特征,分析其漏误诊原因,以进一步提高对本病的诊断水平。 资料与方法:使用仪器为 ALoka SSD-630型,探头频率为3.5MHz,经腹部超声检查。患者膀胱适量充盈,仰卧位,下腹部作多切面扫查,观察子宫、卵巢及宫旁组织。 5例患者均因阴道流血数日而入院行B超检查,5例均为…  相似文献   
60.
患者男,22岁。无明显诱因出现尿色加深(呈桔黄色),排尿不畅。B超检查发现输尿管末端膀胱三角区内出现囊肿样膨出,左右各一个,大小分别为1.5cm×1.5cm和1.4cm×1.4cm;动态观察,囊肿呈椭圆形无回声,囊壁纤薄。囊肿附着在膀胱壁上,与输尿管相连,当输尿管蠕动,尿液流入囊内,囊肿逐渐膨大。在输尿管蠕动间歇,尿液停止流入囊内,囊肿缓慢缩小,恢复到原来大小。当输尿管再次蠕动时,囊肿再次膨大,如此周期性膨大与缩小。此患者为手术证实。 讨论 输尿管囊肿是一种先天性反常,双侧输尿管囊肿更为少见。输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