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4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10篇
临床医学   25篇
内科学   50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24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1篇
中国医学   22篇
肿瘤学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51.
姜黄素在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中的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姜黄素在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中的作用及效果。方法建立在体大鼠心脏缺血再灌注模型,将60只大鼠随机分成3组:缺血再灌注(IR)组、姜黄素(CUR)组、空白对照(CON)组。测定各组血清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的浓度。结果与IR组比较,姜黄素有明显保护缺血再灌注心肌的作用,CUR组血清中CK、LDH的浓度明显降低(P0.05)。结论姜黄素在心肌缺血再灌注中能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2.
目的 观察术前无或伴有轻度主动脉瓣反流(aortic valve regurgitation,AR)患者施行二尖瓣置换术后的远期结果,探讨二尖瓣置换术时是否需要同期处理所伴有的轻度AR. 方法 将1999年3月至2004年4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行二尖瓣置换术(术前无或伴轻度AR)并随访5年或5年以上的88例患者纳入研究,按其术前超声心动图检查是否无或伴有轻度AR将患者分为两组,AR组:伴有轻度AR,35例,男7例,女28例;年龄49.26±11.87岁;术前心功能分级(NYHA):Ⅱ级4例,Ⅲ级26例,Ⅳ级5例.无AR组:无AR,53例,男7例,女46例;年龄48.59±10.22岁;术前NYHA:Ⅱ级7例,Ⅲ级39例,Ⅳ级7例.术后定期随访,术后5年完成超声心动图复查.结果 术后随访时间5~9年(6.39±1.26年),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术前NYHA 、心律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94,0.841,0.960,0.732).AR组患者术后NYHA构成、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心室缩短分数(LVFS)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及增加(P<0.05);无AR组患者术后NYHA构成及LVEF亦较术前明显改善及增加(P<0.05),而术前、术后的LVF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术后左室径(LV)、主动脉内径(AO)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R组术前、术后发生AR的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无AR组患者术前、术后发生AR的例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术后5~9年术前伴有轻度AR的二尖瓣置换术患者术前、术后AR构成变化不明显,对二尖瓣置换术患者不需要同期预防性处理所伴有的轻度AR.  相似文献   
53.
目的总结射频改良迷宫手术治疗二尖瓣病变合并心房颤动(AF)的临床经验。方法 2003年5月至2008年12月我们对122例合并永久性AF的心瓣膜病患者行二尖瓣置换术,同期施行射频改良迷宫手术,其中男31例,女91例;年龄23~65岁(47±10岁)。AF持续时间0.5~32.0年(6.5±5.7年),二尖瓣狭窄57例,二尖瓣关闭不全7例,二尖瓣狭窄伴关闭不全58例。采用Cardioblate系统(Medtronic公司,单极射频笔、射频能量25~30 W、盐水冲洗速度180~240 ml/h),首先完成右心房迷宫手术,阻断升主动脉以冷晶体或含血心脏停搏液灌注保护心肌,经房间沟或房间隔进入,分别环绕左右肺静脉口做消融线,并从左侧环线向二尖瓣后瓣环及左心耳口做消融线,完成连接左右环线之间的消融。处理左心耳及相应的心瓣膜病变。术后常规使用胺碘酮,定期随访。结果术后围术期死亡4例,其中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2例,机械瓣故障死亡1例,猝死1例。随访115例,失访3例;随访时间1.5~7.0年(4.8±2.6年),随访期间死亡4例,其中猝死3例,机械瓣膜故障1例。87例(78.4%,87/111)患者恢复了窦性心律,22例仍为AF,1例为心房扑动,另1例术后1年需置入永久性起搏器。随访期间(术后0.5~7.0年)患者左心房内径较术前明显缩小(44.90±7.50 mm vs.54.30±10.80 mm,t=10.641,P=0.000)。结论射频改良迷宫手术治疗二尖瓣病变合并AF是相对安全的,但术后心律不稳定、心动过速及AF复发并非罕见,因此对这些患者AF的手术指征应该个体化。  相似文献   
54.
目的探讨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激活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VSMC)后,咖啡酸苯乙酯(caffeic acid phenethyl ester,CAPE)对细胞过度增殖的影响。方法采用不同浓度的CAPE处理LPS激活的VSMC。MTT法用于检测细胞的生长情况;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增殖核抗原(PCNA)和存活素(Survivin)蛋白的阳性率;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分布。结果5、10、20、40、80 mg/L CAPE处理LPS激活的VSMC后,MTT检测发现细胞的生长明显受到抑制并呈剂量和时间依赖;VSMC经CAPE处理72 h后,细胞中PCNA和Survivin蛋白阳性表达率随药物剂量增加而显著降低(P<0.05);细胞周期分析表明5、10、20 mg/L CAPE处理VSMC 24 h后,对照组和实验组G0/G1期细胞百分率分别为(40±4.3)%和(52±6)%,(65±1)%,(76±4)%,S期细胞百分率由对照组的(32.4%±2.6)%逐渐下降20 mg/L组的(11.2%±1.4)%,呈剂量依赖性(P<0.05)。结论CAPE可能通过调控细胞周期,减少PCNA和Survivin蛋白的表达而发挥细胞增殖抑制作用,其效能与作用时间和药物剂量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55.
目的:建立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观察粉防己碱对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心肌细胞凋亡的干预,初步探讨其保护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的作用机制。方法:实验于2005-03/2006-04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心内科及心血管病研究所完成。①选择健康雄性SD大鼠48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损伤组、粉防己碱组,各16只。粉防己碱由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药理学系提供,纯度>98%。②造模前20min,粉防己碱组腹腔注射粉防己碱3mg/kg(约1.2mL),缺血/再灌注损伤组、假手术组均腹腔注入生理盐水1.2mL。③缺血/再灌注损伤组、粉防己碱组大鼠建立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当结扎点远端心前壁变紫、心电图显示ST段抬高为冠状动脉结扎成功,松扎后抬高的ST段回落1/2以上为再灌注成功的标志。实施30min缺血,再灌注24h。假手术组不造模,在肺动脉圆锥与左心耳间穿线,不结扎,30min关胸,24h后处死。④再灌注结束后检测血清中乳酸脱氢酶活性、心肌组织丙二醛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心肌梗死范围,并应用DNA琼脂糖凝胶电泳及原位末端标记法检测各组凋亡细胞及凋亡指数。结果:48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粉防己碱对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心肌保护作用:①生化指标测定值:心肌细胞受损后,与缺血/再灌注损伤组比较,粉防己碱组乳酸脱氢酶活性、丙二醛含量均显著降低(t=4.337~10.810,P<0.01),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增高(t=4.352,P<0.01)。②梗死范围:粉防己碱组可明显减少心肌梗死范围,与缺血/再灌注损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23.28±4.38)%,(43.76±6.30)%,t=7.552,P<0.01]。粉防己碱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细胞凋亡的影响:①琼脂糖凝胶电泳:假手术组心肌细胞DNA电泳呈一条大分子DNA片段,为正常DNA带型;缺血/再灌注损伤组DNA电泳呈“梯形结构”,可见形似云梯状的DNA片段,为凋亡的典型表现;粉防己碱组的DNA琼脂糖凝胶电泳显示DNA梯形条带明显减弱。②原位末端标记:假手术组偶见凋亡心肌细胞;缺血/再灌注损伤组可见大量胞核呈深浅不一棕褐色的凋亡心肌细胞;粉防己碱组凋亡心肌细胞较缺血/再灌注损伤组明显减少,但较假手术组有所增加。③凋亡指数:与假手术组比较,缺血/再灌注损伤组、粉防己碱组凋亡指数均显著增高[(0.65±0.39)%,(19.36±5.28)%,(8.62±2.45)%,t=9.096~10.006,P<0.01];但粉防己碱组凋亡指数明显低于缺血/再灌注损伤组(t=5.224,P<0.01)。结论:粉防己碱预处理可明显减轻心肌再灌注损伤、抑制细胞凋亡及抗氧自由基,为保护濒死心肌提供了机会窗口。  相似文献   
56.
目的 探讨淋巴管内皮透明质酸受体-1(LYVE-1)、同源异型盒转录因子(Prox-1)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的表达规律,与微淋巴管密度(MLVD)及淋巴转移之间的关系及其在NSCLC发生发展、预后中的意义.方法 以40例经病理确诊的NSCLC组织(分为肿瘤中心组织及肿瘤周边组织)为实验组,以11例肺良性病变组...  相似文献   
57.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和免疫浊度法检测60例UAP患者服用阿托伐他汀前后血浆IL-6及hsCRP水平.结果 UAP组血浆IL-6、hsCRP水平为(21.88±6.35)pg/L、(2....  相似文献   
58.
肌钙蛋白Ⅰ(TnⅠ)能快速、准确的诊断急性心肌梗死(心梗),临床上通常将TnⅠ水平作为急性冠脉综合征(ACS)诊断和(或)判断其预后的指标。我们观察TnⅠ水平变化来判断不稳定性心绞痛(UAP)患者的病情进展、转归及其预后,探讨TnⅠ持续性弱阳性在UAP诊断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59.
2型糖尿病患者脉压与血管病变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DM)患者脉压(PP)大小与其血管病变的相关性.方法:以145例2型DM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PP水平分为A组[PP<60 mmHg(1 mmHg=0.133 kPa)],B组(PP≥60 mmHg).比较2组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积分、血β2-微球蛋白、尿β2-微球蛋白的差异.结果:2组患者相比:B组冠状动脉病变积分、血β2-微球蛋白、尿β2-微球蛋白显著高于A组(P<0.01).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发现PP是冠状动脉病变积分、血β2-微球蛋白、尿β2-微球蛋白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PP是预测2型DM患者血管病变严重程度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60.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6(IL-6)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在冠心病心绞痛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选择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心绞痛患者65例,分为稳定型心绞痛(SAP)组3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33例,30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各组血浆IL-6、MMP-9水平。结果 UAP组血浆IL-6、MMP-9水平为(17.94±2.62)pg/L、(23.76±4.65)mg/L,显著高于SAP组的(14.63±2.57)pg/L、(19.66±4.53)mg/L(P均<0.01),2组IL-6、MMP-9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1.58±2.45)pg/L、(15.28±4.21)mg/L(P均<0.01)。结论炎症介质在冠心病的发病过程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血浆IL-6与MMP-9在反映冠状动脉斑块稳定性及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方面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