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5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55篇
内科学   45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28篇
药学   21篇
  6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 毫秒
51.
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变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近年感染性心内膜炎在患者基础疾病的种类、致病菌、临床表现、治疗等方面发生了重大的改变,本文归纳整理相关文献,对该病的诊断及治疗进行综述。方法:归纳整理相关文献。结果与结论:虽然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断水平在提高,抗生素及外科的治疗有了更好的进展,但死亡率仍然较高。既往的风湿性心脏病患者明显减少,静脉用药成瘾者、有瓣膜退行性改变的老年人以及人工瓣术后的患者在明显增加,金葡菌逐渐取代了链球菌在致病菌中的地位,致病菌的种类在增多。如何更好地诊断该病,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联合用药方案、用量及疗程,适时的外科治疗对降低死亡率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2.
2020年由于受到疫情影响,经导管心脏瓣膜治疗发展有所放缓,但仍有可圈可点之处。主要进展包括:(1)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TAVR)术后单抗对于无抗凝指征的患者或可降低出血风险带来整体获益,但部分患者存在血栓风险,故指征仍需进一步明确;(2)中国TAVR专家共识已将外科手术低危患者纳入相对适应证;(3)MitraClip最新一代G4进入临床;(4)MitraClip术中房间隔封堵或可降低心力衰竭住院率,但封堵指征有待进一步明确;(5)Half Moon对合缘增强技术有望降低缘对缘技术瓣膜狭窄的风险,成为新的二尖瓣反流微创治疗技术;(6)经导管二尖瓣置换领域Tendyne瓣膜成为首个上市的二尖瓣瓣膜;(7)TriClip、PASCAL等三尖瓣微创修复器械获得欧洲CE认证;(8)TAVR技术正在国内迅速普及,球囊扩张式瓣膜Sapien3以及新的可回收重新定位瓣膜系统Venus-Plus已经进入国内市场,多款二尖瓣治疗器械相继亮相,国内首个三尖瓣瓣膜LuX完成FIM研究。随着器械研发和临床研究的进步,心脏瓣膜介入治疗有望惠及更多患者。  相似文献   
53.
嵴内型室间隔缺损封堵器的组织相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动物体内嵴内型室间隔缺损(IVSD)封堵器的组织相容性以及其对周围结构的影响.观察封堵器表面、内部在不同时期组织生长情况。方法:使用主动脉-大隐静脉近端吻合器打孔器,在非体外循环的情况下制成嵴内型动物模型,使用嵴内型室间隔缺损封堵器进行封堵。分别在术后4周、12周、24周处死动物,在大体和显微镜下观察其组织相容性和对周围结构的影响以及封堵器表面、内部组织生长情况。结果:10只成功建立了室间隔缺损模型,7只为IVSD,并进行IVSD的封堵,6只动物成功封堵。术后24h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示封堵器位置良好,对主动脉瓣无影响。大体标本观察:4周、12周、24周封堵器对动脉瓣膜无影响,表面无血栓形成,4周封堵器大部分被薄薄一层组织所覆盖,封堵器清晰可见,封堵器内部也有组织生成。12周、24周封堵器呈毛玻璃状,表面被新生组织覆盖,新生组织与正常心内膜相连,封堵器内部的高分子物质与增生的组织一起形成坚实的组织块,无弹性。光镜下:4周表面可见红细胞渗出,纤维素附着,下层可见纤维素增生。12周可见封堵器表面有完整的新生内皮细胞,表面光滑,无红细胞渗出、纤维素附着,内部可见聚酯纤维断裂,聚酯纤维断裂处可见大量的巨核细胞和炎性细胞。24周封堵器表面光滑,无血栓形成,可见内皮细胞,下层可见纤维母细胞增生,胶原形成,还可见纤维组织增生伴淋巴细胞、浆细胞及少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毛细血管增生。结论:新型嵴内型的VSD封堵器,在动物体内组织相容性好,对主动脉瓣未造成的影响,与以往的VSD封堵器相比显示出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54.
目的观察动物体内嵴内型室间隔缺损(IVSD)封堵器的组织相容性及其对周围结构的影响,同时观察封堵器表面、内部在不同时期组织的生长情况。方法使用主动脉-大隐静脉近端吻合器打孔器,在非体外循环的情况下制成嵴内型动物模型,使用IVSD封堵器进行封堵。分别在术后4、12和24周处死动物,观察大体标本和光学显微镜下其组织相容性及其对周围结构的影响,以及封堵器表面、内部组织生长情况。结果成功建立室间隔缺损模型10只,7只行IVSD封堵,6只成功封堵。术后24 h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示封堵器位置良好,对主动脉瓣无影响。大体标本观察: 4、12和24周时封堵器对动脉辦膜无影响,表面无血栓形成;4周时封堵器大部分被薄薄一层组织所覆盖,封堵器清晰可见,封堵器内部也有组织生成:12和24周时封堵器呈毛玻璃状,表面被新生组织覆盖,新生组织与正常心内膜相连,封堵器内部的高分子物质与增生的组织一起形成坚实的组织块,无弹性。光学显微镜下观察:4周时表面可见红细胞渗出,纤维素附着,下层可见纤维素增生; 12周时可见封堵器表面有完整的新生内皮细胞,表面光滑,无红细胞渗出、纤维素附着,内部可见聚酯纤维断裂,聚酯纤维断裂处可见大量的巨核细胞和炎性细胞;24周时封堵器表面光滑,无血栓形成,可见内皮细胞,下层可见纤维母细胞增生,胶原形成,还可见纤维组织增生伴淋巴细胞、浆细胞及少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毛细血管增生。结论新型IVSD封堵器在动物体内组织相容性好,对主动脉瓣未产生影响,与以往的室间隔缺损封堵器相比具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55.
目的:观察伊贝沙坦与依那普利联合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CHF患者87例,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n=43)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依那普利;治疗组(n=44)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伊贝沙坦与依那普利。结果:疗程结束时,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的心功能、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Ds)、左室减速时间,P均<0.05,药物不良反应(咳嗽、皮疹、低血压、头晕)发生率2组比较,P>0.05。结论:依那普利与伊贝沙坦联合治疗CHF较单用依那普利疗效好,且安全。  相似文献   
56.
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 PAH)是指静息时平均肺动脉压>25 mm Hg(1 mm Hg=0.133kPA),且肺毛细血管压或左房压<15 mm Hg[1].PAH具有两大特征:肺血管早期的功能性收缩和晚期的结构性改变.  相似文献   
57.
目的探讨房间隔缺损患者右心室形态及功能的改变。方法入组33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即NOR组)及18例接受介入治疗的房间隔缺损患者(病例组,即ASD组),均行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应用单心动周期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评价所有研究对象右心室形态及收缩功能的相关参数,并以体表面积加以校正。ASD组右心室相关参数与导管所测心腔压力、校正房间隔缺损最大径(IASD)对照进行相关性研究。结果ASD组校正后的右心室舒张末容积(IEDVRV)、右心室收缩末容积(IESVRV)、右心室每搏输出量(ISVRV)以及右心室射血分数(RVEF)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01,P〈0.01,P〈0.001,P〈0.05)。且其右心室形态相关参数(IEDVRV、IESVRV、ISVRV)与右心导管所测肺动脉压力呈正相关,以与肺动脉舒张压相关性最为显著(r=0.79,r=0.61,r=0.83,均P〈0.01);与IASD呈正相关(r=0.57,P〈0.05;r=0.60,P〈0.01;r=0.55,P〈0.05);而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呈负相关(r=-0.47,r=-0.50,r=-0.52,均P〈0.05)。结论房间隔缺损患者存在的左向右分流导致了肺动脉压力的进行性增高及与之平行的右心室容量进行性增大。右心室形态学的改变使右心室收缩力增强,并导致左心室形态学改变以及左心室心功能的变化。  相似文献   
58.
三尖瓣反流是一种进展性疾病,普遍存在于健康人群和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其治疗是心脏手术中具有挑战性的难题,目前主要以外科手术为主。对于一些高龄且有多种并发症的患者,外科开胸手术治疗的风险很大。近年来,关于三尖瓣反流的介入治疗已逐渐成为心脏瓣膜治疗的新热点。  相似文献   
59.
治疗二尖瓣反流(mitral regurgitation,MR)的经导管缘对缘修复技术(transcatheter edge-to-edge repair,TEER)称为M-TEER。其具有靶点精确、植入物少;原理简单,容易经导管实现;医学原理可靠,以不变应万变的优势;并且TEER相对于外科缘对缘修复(surgical edge-to-edge repair, SEER)更有术中实时评估疗效和血流动力学的优势。对于退行性二尖瓣反流患者,M-TEER应该追求更完美的手术效果,使M-TEER术后即刻MR 0~1+,而对于功能性二尖瓣反流,M-TEER允许中度残余分流或者轻度压差,不影响患者预后并且降低并发症几率。  相似文献   
60.
目的:初步比较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治疗外科低危重度症状性二叶式主动脉瓣(BAV)与三叶式主动脉瓣(TAV)狭窄患者的短期临床预后.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研究,纳入2015年6月至2021年1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接受TAVR治疗的外科低危[美国胸外科医师协会(STS)评分<4%]重度症状性主动脉瓣狭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