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9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4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36篇
内科学   20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216篇
综合类   55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9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37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42篇
  2002年   38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8 毫秒
51.
胃癌在我国各种恶性肿瘤中发病率居首位.根治性手术切除是治愈肿瘤的重要方法,姑息性切除可以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积极的手术治疗是胃癌治疗的关键.但胃癌手术后并发症不可忽视,其发生率因术式的不同而有所差别,在15%~40%之间.胃癌术后并发症近期有感染、出血、吻合口瘘、肠梗阻、胰腺炎、心肺等器官损害、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 MRSA)肠炎等,远期可有吻合口狭窄、倾倒综合征、营养不良等.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给治疗带来了困难,直接影响患者的预后.因此,减少或防止并发症的发生非常重要.笔者结合多年的临床诊治经验,对胃癌手术后并发症的防治提出几点策略.  相似文献   
52.
肠内营养的置管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肠内营养自 185 8年Busch首次报道后 ,已经历了 10 0多年的历史[1] 。肠内营养的置管方法可分为两大类 ,即鼻肠置管和胃肠造口。为了便于肠内营养支持的普及 ,现将肠内营养的常用置管方法作一简介。鼻肠管手术置管法 :用于剖腹手术病人的营养支持。术前先将营养管预置入胃 ,术中在直视下调整至相应部位。其优点是管端定位准确 ,喂养安全性高。缺点为侵入性操作 ,仅适用于手术患者。1.胃管载营养管法 :术前插胃管时 ,将营养管插入胃管前端侧孔。术中胃肠吻合时将导管经吻合口取出 ,分开两管 ,胃管留于胃内作减压 ,营养管末端送至输出袢 …  相似文献   
53.
目的 通过建立一个原发性或转移性兔肝癌模型并应用纳米微泡造影剂对肿瘤进行早期监测,探讨纳米材料在肝癌超声诊断中的应用.方法 通过肿瘤组织块接种法制备兔肝癌模型并利用门静脉插管注射微泡造影剂对比增强显影.结果 模型建立后检测原位成瘤率为83.3%,采用5 MHz的发射频率,肝内主要血管及瘤块1分钟内显影得到增强.结论 靶...  相似文献   
54.
目的建立早期胰腺癌的血清蛋白质质谱模型,探讨蛋白质指纹图结合支持向量机生物信息学分析在早期胰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用22例胰腺癌患者及20例健康者,采用表面增强激光解吸/电离时间飞行质谱(SELDI-TOF-MS)结合弱阳离子交换芯片(CM10)检测分析样本.采用支持向量机方法建立早期胰腺癌和健康者辨别模型.结果共筛选出11个蛋白质峰建立了早期胰腺癌和健康者辨别模型,辨别的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95%.结论 SELDI-TOF-MS 技术结合生物信息学方法检测早期胰腺癌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55.
三阴性乳腺癌( 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 TNBC)定义为ER、PR 和HER-2表达缺失,约占侵袭性乳腺癌的15%。 TNBC侵袭性强且与早期复发和不良预后相关。15%的TNBC与乳腺癌易感基因BRCA1和BRCA2相关,70%的BRCA1相关性乳腺癌为TNBC,而BRCA2相关性乳腺癌只有16%~23%为 TNBC。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 GWAS)和大型基因分型测试确认的72个常见已知乳腺癌易感突变位点中, TOX3、 ESR1、RAD51L1、TERT、19p13.1、20 q11、MDM4、2 p24.1和 FTO 与 TNBC 相关,且19 p13和MDM4突变只与TNBC 有关,与其他亚型乳腺癌无关,这说明存在TNBC特异性突变位点。因此,能通过其常见或罕见种系易感等位基因类型的特殊性将TNBC与其他亚型乳腺癌区分开来。由Stevens 等发表在《Cancer Research》的文章《Genetic susceptibility to 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总结了近年来关于TNBC遗传易感性的相关研究。本文摘译如下。  相似文献   
56.
Background  The precise molecular mechanisms underlying the gallbladder carcinoma (GBC) metastasis has not been fully elucidated.
Methods  In the present study, metastasis-associated proteins were identified by comparative proteomic analysis. The functional study of the candidate protein vimentin was further investigated. First, a pair of higher and lower metastatic sublines (termed GBC-SD/M3 and GBC-SD, respectively), originated from the same parental cell line, was screened by spontaneous tumorigenicity and metastasis in vivo in animal study and further characterized by metastatic phenotypes analysis in vitro. Subsequently, a proteomic approach comprised two-dimensional gel electrophoresis analysis and mass spectroscopy was used to identify and compare the protein expression patterns between higher metastatic GBC-SD/M3 and lower metastatic GBC-SD cell lines. Then twenty-six proteins were identified.
Results  Among the 26 proteins identified, fourteen proteins were up-regulated and 12 proteins were down-regulated in GBC-SD/M3. Vimentin was identified and found to be overexpressed in GBC-SD/M3 as compared with GBC-SD. This result was further confirmed by quantitative PCR and Western blotting analysis. Furthermore, the cell migration and invasion potency of GBC-SD/M3 in vitro was remarkably suppressed after small interference RNA-mediated knockdown of vimentin. Moreover, immunoblot and immunohistochemical analysis on 12 human GBC specimens showed consistently increased vimentin expression in metastases compared with primary tumors.
Conclusion  Tumor vimentin level may reflect the pathological progression in some GBC and may be a useful marker for predicting tumor metastasis and a therapeutic target for the treatment of GBC patients with metastases.
  相似文献   
57.
目的 观察切除脾血管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后胃脾区血流情况的改变.方法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于2005年7月-2010年3月间对11例患者行切除脾血管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于术后第3、12个月进行上腹部CT血管造影(CTA)成像和纤维胃镜检查,观察脾脏大小、胃食管及周围静脉情况.结果 术后平均随访(37.4±17.7)个月.术后3个月时CTA检查示,脾脏肿大4例(4/11),胃周静脉曲张3例(3/11),胃黏膜下静脉曲张1例(1/11).术后12个月时复查CTA示,4例脾脏肿大患者中,1例缓解,3例基本保持稳定,无新发脾脏肿大;3例胃周静脉曲张患者的情况稳定无进展,无新发胃周静脉曲张;1例胃黏膜下静脉曲张患者的情况稳定无明显进展.术后3个月胃镜检查示胃壁静脉曲张1例,术后12个月复查胃镜示胃壁静脉曲张无进展.结论 切除脾血管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后脾胃区血流发生改变,但无证据证实上消化道出血是其远期并发症.  相似文献   
58.
如何控制胃癌的转移已成为目前临床研究的热点.本文主要介绍胃癌侵袭转移过程中相关分子和基因的研究现状,这些研究将有助于探索胃癌转移的诊断方法 ,为胃癌治疗提供新的靶点,对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9.
胆囊癌是胆道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早期诊断困难,恶性程度高,易发生转移和复发。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是改善胆囊癌病人生存的唯一方法,但仍存在若干争议,如T2期是否需要行肝段切除、扩大根治术是否可以延长晚期胆囊癌病人的生存时间、各期胆囊癌淋巴结清扫范围等。结合术中所见、病理学检查等判断胆囊癌的肿瘤分期,并依据分期规范切除范围和淋巴结清扫是提高R0根治切除率的关键,且扩大根治术可以改善晚期病人的预后。  相似文献   
60.
正胆囊癌(Gallbladder Cancer,GBC)是胆道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位列所有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的第6位[1-3]。胆囊癌恶性程度高、容易复发转移、预后差,五年生存率在5%~15%[4-6]。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变化以及人口老龄化的到来,胆囊癌发病率逐年上升,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随着对胆囊癌分子生物学行为进一步认识及临床治疗水平的逐步提高,其疗效取得了一定的改善。本文现就胆囊癌的流行病学、病因、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