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51篇
  免费   395篇
  国内免费   155篇
耳鼻咽喉   14篇
儿科学   42篇
妇产科学   47篇
基础医学   381篇
口腔科学   19篇
临床医学   796篇
内科学   642篇
皮肤病学   56篇
神经病学   145篇
特种医学   136篇
外国民族医学   9篇
外科学   171篇
综合类   1249篇
预防医学   818篇
眼科学   15篇
药学   425篇
  3篇
中国医学   129篇
肿瘤学   204篇
  2024年   34篇
  2023年   122篇
  2022年   138篇
  2021年   165篇
  2020年   151篇
  2019年   162篇
  2018年   80篇
  2017年   125篇
  2016年   145篇
  2015年   178篇
  2014年   216篇
  2013年   230篇
  2012年   290篇
  2011年   388篇
  2010年   484篇
  2009年   320篇
  2008年   305篇
  2007年   253篇
  2006年   247篇
  2005年   210篇
  2004年   187篇
  2003年   166篇
  2002年   125篇
  2001年   120篇
  2000年   101篇
  1999年   93篇
  1998年   42篇
  1997年   45篇
  1996年   31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33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20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4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51.
52.
目的 研究动-静脉血pH差值(AVpH)联合血清可溶性脂多糖受体亚型(sCD14-ST)及乳酸脱氢酶(LDH),在预测感染性休克严重程度及预后中的价值。方法 将35例脓毒症休克患者纳为观察组,53例脓毒症未发生休克患者纳为对照组。采集被研究者进入ICU第1天外周血,检测血清sCD14-ST、LDH及降钙素原(PCT)水平,监测患者中心静脉血气,检测AVpH水平。分析以上指标在评估脓毒症休克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中的价值。结果 观察组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Ⅱ)、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及血清PCT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t=7.294,13.812,7.958,P<0.05);观察组患者AVpH及血清sCD14-ST、LDH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t=3.518,6.533,3.912,P<0.05)。相关性分析提示,观察组AVpH及血清sCD14-ST、LDH水平与其APACHEⅡ及SOFA评分、血清PCT水平均呈正相关(P<0.05)。观察组28d死亡率为57.1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0.19%(χ2=6.335,P<...  相似文献   
53.
目前,骨质疏松症的传统治疗方法主要集中于抑制骨破坏和促进骨形成方面,但此单一的治疗方法很难彻底解决多重因素致病的骨质疏松症。近来,许多文献报道血管形成与骨形成之间存在偶联关系,其中骨骼中新发现的H亚型血管成为骨质疏松治疗的新焦点。根据骨骼血管内皮细胞位置和功能的区别,可分为H亚型血管和L亚型血管,而H亚型血管可促进其周围骨祖细胞的分化与增殖。H亚型血管主要分布于干骺端和骨膜下,表现为血小板-内皮细胞粘附分子抗体(CD31)和内皮粘蛋白抗体(endomucin,EMCN)强阳性;而L亚型血管表现为两种内皮细胞抗体(CD31或EMCN)弱阳性,分布于骨干区。实验表明,H亚型内皮细胞与周围的骨祖细胞数量会随着小鼠的老龄化呈正比例下降,而且小鼠体内缺氧诱导型转录因子1α缺失后会出现H亚型内皮细胞和骨祖细胞数量明显降低,这些均提示H亚型血管与骨形成存在偶联关系。笔者着重对H亚型内皮细与骨形成之间存在的偶联关系及其机制进行综述,探讨H亚型内皮细胞与骨质疏松症的关系,以进一步加深对骨质疏松症发生、发展的认识,为骨质疏松症治疗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54.
亚健康人群亚型症状特征初探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目的考察亚健康人群不同亚型的症状学特征。方法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的方法,以特征根λi≥1为公因子提取原则,对1 828例亚健康样本人群59个症状变量进行筛选归纳,分析亚健康状态亚型人群的症状特点。结果KMO统计量为0.85;Bartlett’s球形检验2χ=22 506.58,P<0.001;经主成分法因子分析,提取出17个公因子,结合医学知识,归纳为心理性亚健康、疲劳性亚健康、睡眠性亚健康、胃肠性亚健康、体质性亚健康、疼痛性亚健康和其他型亚健康7个亚健康亚型。结论亚健康人群在不同亚型下有不同症状特征。  相似文献   
55.
目的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研究两种膀胱癌亚型(基底样膀胱癌和管腔型膀胱癌)之间不同的分子调控机制和分子特性,为更准确地区分膀胱癌亚型和探索潜在的治疗靶点提供帮助。方法利用稳健的多芯片平均算法将由22个基底样膀胱癌和132管腔型膀胱癌样本组成的数据集进行标准化,并选择其中前1000个具有最高标准差的基因进行两种亚型的差异表达基因分析。将得到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O功能注释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此外,选择前100个差异表达基因构建蛋白质互作网络。结果得到基底样和管腔型膀胱癌差异表达基因共742,其中基底样亚型上调的基因405个,下调的基因337个。GO富集分析显示差异表达基因显著富集在细胞外区基质、趋化性、炎症等功能上,KEGG通路富集显示差异表达基因显著富集在细胞外基质受体相互作用的通路上。构建的蛋白质互作网络显示重要的hub蛋白质为LNX1、MSN和PPARG。结论本研究得到的基底样和管腔型膀胱癌亚型分子机制的区别主要体现在细胞外区域的分子作用机制、细胞趋化性和炎症反应等,基因LNX1、MSN和PPARG为区别两种膀胱癌亚型的特征基因。  相似文献   
56.
57.
目的总结目前国内外对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HBx)、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亚型和肝细胞癌三者之间关系的研究现状,并对其在临床工作中的意义进行展望。方法查阅近年来国内外关于HBx、HBV基因亚型和肝细胞癌研究的相关文献并加以综述。结果 HBx和肝细胞癌的发生、发展、迁徙以及转移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HBV基因亚型与肝细胞癌存在一定的关联,但具体机制尚未阐明。结论 HBx和HBV基因亚型在肝细胞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分子机制的不断深入研究,必将推动乙型肝炎、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的诊治工作,为临床工作者提供更为个体化的干预手段。  相似文献   
58.
目的探讨特发性膜性肾病(idiopathic membranous nephropathy,IMN)患者血清抗磷脂酶A2受体(phospholipase A2 receptor,PLA2R)抗体水平、肾小球PLA2R、1型血小板反应蛋白7A域(thrombospondin type I domain containing 7A,THSD7A)、免疫球蛋白G(immunoglobulin G,IgG)亚型的表达及其在IMN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在雅安市人民医院肾内科经肾活检并确诊的IMN患者72例,以同期72例非IMN肾小球疾病患者为对照。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抗PLA2R抗体滴度,免疫荧光法检测肾小球PLA2R、THSD7A及IgG亚型表达。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抗PLA2R抗体、肾小球PLA2R、THSD7A、IgG4诊断IMN的价值。结果血清抗PLA2R抗体、肾小球PLA2R、IgG4、THSD7A诊断IMN的灵敏度分别为61.11%、80.56%、97.22%、8.33%,特异度分别为97.22%、100.00%、97.22%、100.00%。血清抗PLA2R抗体和肾小球PLA2R任一指标阳性即诊断IMN的敏感性为83.33%;肾小球PLA2R、THSD7A和IgG4中任一指标阳性即诊断IMN的敏感性为97.22%。结论血清抗PLA2R抗体、肾小球PLA2R、THSD7A及IgG4亚型对于IMN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血清抗PLA2R抗体及肾小球PLA2R抗原的联合检测,肾小球PLA2R、THSD7A与IgG4的联合检测可以增加IMN诊断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59.
《中国美容医学》2020,(4):60-64
玫瑰痤疮是一种常见的慢性面部充血性炎症性皮肤病,其临床表现具有多样性,但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也没有组织学或血清学标志物。当前研究认为,玫瑰痤疮是一种包括多种皮肤症状组合的综合征,如:面部潮红、红斑、毛细血管扩张、水肿、丘疹、脓疱、眼部病变和鼻赘等。美国国家玫瑰痤疮协会专家委员会(The National Rosacea Society Expert Committee,NRSEC)将玫瑰痤疮分为4个亚型和1个变异型,并提出从一种亚型到另一种亚型进展的可能性,而研究这一过程可能会对玫瑰痤疮的发病机制提供重要的见解。本文主要综述了玫瑰痤疮各亚型的特征及临床联系的研究进展,希望能为临床诊治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0.
目的 检测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和粒细胞的褪黑素受体(MR)亚型mt1和其细胞内定位。方法 分离出健康成年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和粒细胞,应用RT-PCR技术分别检测其亚型mt1的mRNA,阳性产物用自动测序仪测序;同时将所分离的淋巴细胞和粒细胞制成细胞涂片,应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mt1在淋巴细胞和粒细胞上的分布。结果 RT-PCR产物电泳显示: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和粒细胞均存在mt1阳性条带,片段长度约370bp,测序结果显示扩增产物与GenBank的人mt1受体亚型的基因序列相吻合;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和粒细胞均存在mt1受体蛋白,分布于细胞膜、细胞浆和细胞核,以细胞膜和细胞浆为主。结论 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和粒细胞中均存在MR的亚型mt1,外周血淋巴细胞和粒细胞为褪黑素作用的外周靶器官,提示褪黑素在生理及病理情况下可能对免疫系统有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