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8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39篇
基础医学   31篇
临床医学   73篇
内科学   218篇
神经病学   7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150篇
预防医学   35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53篇
  2010年   61篇
  2009年   41篇
  2008年   53篇
  2007年   42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 毫秒
41.
目的 探讨基线外周血循环单核细胞(MO)水平对冠心病(CHD)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长期死亡风险的影响。方法 对PCI术的6 045例CHD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基线外周血循环单核细胞水平将患者分为3组并对其进行随访:Ⅰ组:MO<0.40×109 L-1(n=1 943);Ⅱ组:0.40×109 L-1≤MO≤0.56×109 L-1(n=2 072);Ⅲ组:MO>0.56×109 L-1(n=2 030)。随访终点包括:全因死亡(ACM)、心脏死亡(CM)、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和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平均随访时间为(35.9±22.6)个月。结果 309例患者发生ACM,其中Ⅰ组73例(3.8%),Ⅱ组98例(4.7%),Ⅲ组138例(6.8%);251例患者发生CM,其中Ⅰ组58例(3.0%),Ⅱ组80例(3.9%),Ⅲ组113例(5.6%);785例患者发生MACE,其中Ⅰ组226例(11.6%),Ⅱ组248例(12.0%),Ⅲ组311例(15.3%);862例患者发生MACCE,其中Ⅰ组250例(12.9%),Ⅱ组269例(13.0%),Ⅲ组343例(16.9%)。3组发生ACM、CM、MACE、MACCE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ACM和CM在3组的Kaplan-Meier曲线分析显示,随着基线外周血循环单核细胞水平上升,患者的预后越差(P<0.05)。COX回归分析显示,基线外周血循环单核细胞水平上升与ACM(Ⅲ组比I组,HR=1.418,95%CI:1.056~1.905,P=0.020)、CM(Ⅲ组比I组,HR=1.425,95%CI:1.023~1.983,P=0.036)的发生独立相关。结论 高水平的基线外周血循环单核细胞是CHD患者PCI术后长期死亡风险的一个独立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42.
目的观察环肺静脉消融电隔离术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术中出现去迷走效应及消融碎裂电位对疗效的影响。方法对89例阵发性房颤患者行环肺静脉射频消融术治疗,消融终点为肺静脉电隔离,将术中出现去迷走效应及标测到碎裂电位并进行消融的房颤患者列为阳性组,余患者列为阴性组。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天、3个月、6个月的心率变异性(HRV)指标、左房内径(LAD)、左室射血分数(EF)的变化。结果 89例均达消融终点,术后3个月保持窦性心律且无房性心律失常发作的患者64例,其中阳性组23例,阴性组41例。阳性组成功率高于阴性组(85.19%vs66.13%,P<0.05)。术后6个月阳性组HRV较术前降低(P<0.05),阴性组无明显变化(P>0.05)。与术前比较两组术后6个月的LAD减小、EF增加(P<0.05),阳性组LAD减小值高于阴性组(P<0.05),而EF增加值无差异(P>0.05)。结论环肺静脉消融术治疗房颤过程中发生去迷走效应及碎裂电位消融可伴有房颤消融成功率的增加,左房内径减小,不降低患者的EF值。  相似文献   
43.
目的:探索制备的家猪急性心肌梗塞模型中梗塞相关冠状动脉零流量压(Pzf)与存活心肌面积的关系。方法:普通家猪13只,冠脉造影结束后应用指引导管测量前降支近端压力,置入冠脉内多普勒导丝测量前降支远端冠脉内的血流速度,绘制压力-血流速度坐标轴,计算Pzf。将球囊送至冠状动脉左前降支中远端,堵闭血流60~100min,建立心梗模型。模型建立后重复测算前降支Pzf,分析心梗模型制备前后前降支Pzf数值的变化。处死试验动物,切片心肌采用TTC染色法识别梗塞心肌与存活心肌,采用图像分析仪分析代表存活心肌的颜色占整个左心室面积的百分数,将其与梗塞后前降支Pzf数值联合建立坐标轴,观察二者之间的关系。结果:所有家猪均完成冠状动脉左前降支远端的封堵,2只家猪分别在堵闭45和65min时因心室纤颤死亡。存活11只家猪均成功地建立急性心肌梗塞模型,完成Pzf数值的测算。心梗后前降支的Pzf[(53.06±23.01)mmHg]较心梗前[(40.13±19.53)mmHg]显著升高,P0.001。线性回归分析显示,TTc染色存活心肌占左心室面积的百分数与测得的Pzf值呈负相关(r=-0.879,P0.001)。结论:运用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球囊封堵冠状动脉可成功建立猪急性心肌梗塞模型,存活心肌的面积与相关血管的零血流量压呈负相关,提示零流量压的测定可以作为预测心梗后存活心肌范围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44.
目的了解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年人右束支阻滞(fightbundlebranchblock,RBBB)的患病率、分布特征及合并其他心血管疾病的情况。方法应用四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法,在全疆7个地区抽取年龄在35岁以上样本。结果共抽取14618人,RBBB患病率为1.40%;其中汉族为1.60%,维吾尔族为1.50%,哈萨克族为1.00%。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x2=22.00,P〈0.01)。35~44岁、45~54岁、55~64岁、65~74岁、75岁以上各年龄组RBBB患病率依次为0.70%、1.00%、1.80%、2.90%、4.70%。RBBB患者中合并超重或肥胖者占65.20%,高血压者占50.98%,糖尿病者占13.24%,冠心病者占10.78%,心室肥厚占0.50%。结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RBBB患病率随年龄增加呈递增趋势,且存在性别和民族差异。RBBB患者主要合并症是超重、肥胖、及高血压。  相似文献   
45.
应用高频超声评价小鼠缺血性心肌病左室重塑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应用15MHz线阵超声探头评价小鼠缺血性心肌病左室重塑的发生规律,探讨缺血性心肌病左室形态功能障碍的发生机制。 方法60只昆明小鼠随机分为两组,其中一组45只小鼠行开胸左冠状动脉高位结扎术为手术组,另一组15只仅开胸不结扎左冠状动脉为假手术组。两组应用15MHz高频线阵探头分别于术前、术后1、2、4、6周行经胸心脏超声检查。并于术后6周时行微导管血流动力学及病理学检查。 结果超声观察到缺血性心肌病左室重塑开始于模型制作成功后第1周,并于第6周最为显著,表现为:早期梗死区的过度伸展,左室舒、缩末内径,左室舒张末外径,左室质量显著增加(P均〈0.05),左室前壁厚度、左心室短轴缩短率和血流动力学指标的显著降低(P均〈0.05)。 结论高频超声是一种可靠无创的连续评价手段,小鼠心肌缺血后梗死区的早期伸展是左室发生心肌病样重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6.
目的 观察SHIV-B''whu感染中国猕猴的组织病理学变化. 方法 SHIV-B''whu感染中国猕猴,4次传代(P1~P4),定时测量动物体温变化,对各代感染的猴在第14天处死,进行病理学解剖观察,并且对全身主要脏器以及多处淋巴结组织取材做病理分析.结果 中国猕猴在感染急性期体温有短暂升高,经病理分析,4代感染猴均有典型的间质性肺炎特征,肝组织有点状或灶性坏死,淋巴窦扩张,淋巴滤泡萎缩,淋巴细胞减少,淋巴结出现噬红细胞现象,组织巨噬细胞免疫组化染色阳性率从P1到P4逐步增加,从3.5%到22%.结论 SHIV-B''whu能成功感染中国猕猴,引起与HIV感染人后所相似的免疫病理学变化.  相似文献   
47.
目的 探讨先天性心脏病经导管介入治疗的并发症及其防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心脏中心诊断为房间隔缺损(ASD)、室间隔缺损(VSD)和动脉导管未闭(PDA)的患者337例,其中成功行经导管介入治疗的325例患者术中和术后并发症;通过心电图和心脏超声观察术中和术后出现的并发症,出院后门诊随访心电图和心脏超声6个月至1年.结果 337例患者中325例成功行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总成功率96.4%,ASD组封堵成功率96.4%(162/168),VSD组94.8%(91/96),PDA组100%(73/73);严重并发症发生率2.8%(9/337),其中Ⅲ度房室传导阻滞6例,心包积液2例,严重主动脉瓣反流并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1例.经过相应治疗除合并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1例死亡外均治愈.结论 经导管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具有创伤小,成功率高,并发症低等特点,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术前正确诊断、术中准确操作和术后认真随访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8.
背景: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可促进梗死心肌血管再生,但经系统性静脉灌注来传递VEGF是无效的,反复直接心肌注射会损伤正常心肌结构。目的:验证通过可降解材料纤维蛋白胶将VEGF移植到心肌梗死及缺血区域促进血管再生的可行性,并观察大鼠心功能的变化。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7-01/2008-04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冠心病VIP实验室完成。材料:树脂色谱法纯化获得重组蛋白VEGF121,与纤维蛋白胶结合得到VEGF纤维蛋白胶。9周龄雄性SD大鼠28只,其中13只节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制备心肌梗死模型为心肌梗死组,其余15只仅打开心包,不节扎左前降支者为为非心肌梗死组。方法:心肌梗死组梗死即刻将空白或VEGF纤维蛋白胶移植到梗死区域,附着在梗死和缺血区;非心肌梗死组将空白或VEGF纤维蛋白胶附在相应的左室前壁,另有3只不处理做为对照。主要观察指标:移植4周后经心脏超声行心功能检测,然后麻醉处死大鼠,取出心脏行免疫组化及血管测量分析。结果:移植VEGF胶后,非心肌梗死和心肌梗死组大鼠的毛细血管密度显著高于空白胶组(P〈0.001);心肌梗死组梗死附近缺血区毛细血管密度显著高于间隔区(P〈0.01)。移植VEGF胶后,大鼠心功能有改善的趋势,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2482),结论:通过可降解材料移植VEGF可使大鼠非心肌梗死区和心肌梗死心肌区的毛细血管明显增生;将纤维蛋白胶作为传递血管再生因子到心肌的介质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49.
目的系统评价尼可地尔对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的疗效,为合理制定急性心肌梗死治疗方案提供高质量证据。方法计算机检索The Cochrane Library(2012年第3期)、PubMed、EMbase、HighWire、CBM和CNKI数据库,收集尼可地尔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限截至2012年3月。由2位评价者按纳入和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文献方法学质量后,采用RevMan5.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共纳入11个研究,合计1 027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尼可地尔可降低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后无复流或慢血流率[RR=0.34,95%CI(0.19,0.61),P=0.000 3],提高心脏左室射血分数[MD=5.49,95%CI(4.51,6.47),P<0.000 01],减小左室舒张末期容积[MD=–14.38,95%CI(–17.31,–11.45),P<0.000 01],降低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RR=0.34,95%CI(0.25,0.46),P<0.000 01]、再入院率[RR=0.33,95%CI(0.17,0.63),P=0.000 8]及病死率[RR=0.40,95%CI(0.16,0.97),P=0.04]。结论现有证据表明,尼可地尔作为辅助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的药物,可增加患者冠状动脉微循环,改善患者预后,降低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再入院率及病死率。受纳入研究数量和质量限制,上述结论尚需开展大样本、高质量的RCT进一步论证,建议临床医生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合理采用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50.
背景:9型腺相关病毒对心肌细胞具有更好的靶向转染,是目前研究基因治疗心脏疾病的理想载体。目的:探索9型腺相关病毒体外转染乳鼠心肌细胞的可行性及对乳鼠心肌细胞的毒性评估。方法:分离培养原代乳鼠心肌细胞,以携带荧光蛋白基因的9型腺相关病毒为载体,将分离纯化的乳鼠心肌细胞分为正常培养组、无病毒转染组、病毒转染组。结果与结论:第1周细胞搏动频率及百分率正常培养组和病毒转染组与无病毒转染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正常培养组高于病毒转染组(P<0.05);3周后各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经9型腺相关病毒转染的心肌细胞24h开始有表达,4~6d荧光最强,3组细胞72h内不同时间点还原比率均接近于1.0。说明9型腺相关病毒能成功有效地转染乳鼠心肌细胞,对乳鼠心肌细胞无明显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