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4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24篇
综合类   10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7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32 毫秒
41.
目的探讨经脐单孔腹腔镜微创治疗肾上腺肿瘤的临床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我科于2010年7月至2011年3月采用经脐单孔腹腔镜肾上腺肿瘤切除术,共完成6例。患者男性2例,女性4例,平均年龄47.7(40~63)岁。平均体质量指数为20.55(15.63~24.22)kg/m2。肿瘤位于左侧共5例,右侧1例。其中肾上腺原醛腺瘤4例,肾上腺皮质腺瘤1例,髓脂肪瘤1例。结果全组手术均获得成功。手术时间65~130min,平均90min。术中出血50~120mL,术后第1d可下床活动,第2d恢复正常饮食。术区引流管均于术后第1d拔除。术后切口疼痛轻微,均未采用止痛措施。全组均于术后第4~6d出院。术中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与传统腹腔镜三孔法相比,经脐单孔腹腔镜肾上腺肿瘤切除术安全、可行,手术切口疤痕较小,位于脐部具有良好的隐蔽性,适用对外表美观有特殊要求的患者。  相似文献   
42.
目的 研究后腹腔镜手术对T1期局限性肾癌患者血液中细胞黏附分子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2例患者随机分为后腹腔镜组(n=31)与开放组(n=31),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术前1d及术后第1d、第5d患者血清中可溶性分化抗原44拼接变异体6(sCD44v6)、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  相似文献   
43.
范天勇  万繁 《武警医学》2013,24(2):93-96
肾细胞癌(renal cell carcinoma,RCC)是起源于肾实质泌尿小管上皮系统的恶性肿瘤,简称肾癌。肾癌占成人全部恶性肿瘤的2%~3%,占肾恶性肿瘤的80%~90%,发病率仅次于膀胱癌,在泌尿生殖系统恶性肿瘤中占第二位。外科手术是肾癌的首选治疗方式。开放术式包括肾部分切除术(partial  相似文献   
44.
22例不典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回顾性分析22例不典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临床诊断资料,以提高不典型嗜铬细胞瘤的诊断水平。方法纳入1998年~2004年在我院诊治的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患者90例,根据临床表现分为典型组和不典型组,研究不典型嗜铬细胞瘤患者年龄、肿瘤部位、肿瘤最大径、高血压、血浆儿茶酚胺等方面和典型组患者的差异。结果90例患者中有22例(24.4%)为不典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68例(75.6%)为典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两组患者年龄、肿瘤平均最大径均无显著差异;不典型组肾上腺肿瘤主要位于右侧肾上腺,其去甲肾上腺素浓度显著低于典型组,且不典型组去甲肾上腺素阳性率也明显低于典型组。结论本组资料显示,和典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相比,不典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主要位于右侧,且血浆去甲肾上腺素的检出率低于前者,从肿瘤大小上无法鉴别出不典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但综合患者的临床表现、CT检查、血浆儿茶酚胺检测,大多数不典型嗜铬细胞瘤都可在术前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45.
经自然腔道内镜手术的现状和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微创手术设备和技术的不断发展,极可能成为第3次外科革命的经自然腔道内镜手术( natural orifice transluminal endoscopic surgery,NOTES)已悄然而至。NOTES是指不经皮肤切口而经人体自然的腔道造口进行的腹部内镜外科手术,主要的手术径路包括经胃、结肠、阴道和膀胱等。  相似文献   
46.
成人输尿管,肾重复畸形:附15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天勇  杨宇如 《华西医学》1996,11(4):477-479
本文报道了15例成人输尿管,肾重复畸形。其中左侧9例,右侧5例,双侧1例,治疗采用重复肾,输尿管切除术6例,切开取石术3例,肾周引流1例,3例保守治疗,2例伴其它疾病者采取相应治疗。认为在成人输尿管,肾重复畸形发生率低,仅占同期住院者的0.3%,并且疾病进展缓慢。对诊断的治疗等方面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7.
目的 探讨腹腔镜技术在精囊囊肿外科治疗中的应用。方法 本组3例。年龄分别为32、62、41岁。反复出现血精症状6个月~10年。经B超、MR、CT诊断均为左侧精囊囊肿。3例均行腹腔镜下精囊囊肿切除术。结果 腹腔镜下顺利切除精囊囊肿,平均手术时间94.6min,平均估计失血量70ml,平均住院时间7d,术后随访平均8.6个月,患者症状消失,未见复发。结论 腹腔镜手术创伤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是精囊疾病外科治疗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8.
目的 探讨临床检测血清分化抑制因子-1(Id-1)蛋白作为诊断前列腺癌新方法的可能性. 方法 选取2011年5月至2012年1月行前列腺穿刺活检患者223例.根据病理检查结果分为穿刺阳性组105例,年龄52~88岁,平均72岁,PSA中位数为58.24μg/L,Gleason评分5~10分;穿刺阴性组118例,年龄40~87岁,平均67岁,PSA中位数为11.66 μg/L,其中单纯BPH 60例,BPH伴炎症58例.选取同期健康体检男性196例(体检组)作为对照,年龄24~86岁,平均46岁,PSA中位数为0.73 μg/L.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定量分析研究受试者的血清Id-1蛋白水平,比较各组间血清Id-1蛋白的差异.结合Gleason评分、PSA水平分析血清Id-1蛋白水平与肿瘤恶性程度、炎症、年龄等方面的关系.并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血清Id-1蛋白的诊断效能. 结果 穿刺阳性组、穿刺阴性组、体检组血清Id-1蛋白水平中位数分别为45.61、22.41、11.15 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穿刺阳性组血清Id-1蛋白水平与Gleason评分呈中等程度正相关(r=0.6582,P<0.05).穿刺阴性组中,单纯BPH组和BPH伴炎症组血清Id-1蛋白水平中位数分别为19.63、26.74(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检组血清Id-1蛋白水平与年龄无明显相关性(r=0.1106,P>0.05).血清Id-1蛋白水平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761(95%CI0.8399~0.9123),以血清Id-1蛋白水平24 μg/L作为ROC曲线最佳临界点时,敏感性为87.6%(92/105),特异性为72.9%(229/314). 结论 穿刺阳性组、穿刺阴性组、体检组患者间存在血清Id-1蛋白水平表达差异.血清Id-1蛋白水平与Gleason评分存在正相关,能反映肿瘤恶性程度.炎症可能会影响血清Id-1蛋白表达水平.血清Id-1蛋白水平与年龄无明显相关性.ELISA法检测血清Id-1蛋白水平对诊断前列腺癌有一定预测效力,但有临床意义的临界点尚需更大样本量及前瞻性研究.  相似文献   
49.
目的:探讨皮质醇增多症肾上腺皮质腺瘤行后腹腔镜手术的围手术期激素替代治疗新方案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5月~2010年5月经后腹腔镜手术切除和病理检查确诊为皮质醇增多症肾上腺皮质腺瘤82例患者围手术期激素替代治疗方案及效果:采用简化的激素替代方案,于后腹腔镜肾上腺瘤切除前后分别给予氧化可的松100 mg,术后当天再静滴氢化可的松200 mg.术后第1天静滴氢化可的松100 mg Q8 h,第2天减量至100 mg Q12 h,第3天减量至50 mg Q12 h,后改强的松口服25 mg Qd,每3天减量5 mg至10~15 mg时维持剂量.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后腹腔镜手术切除肾上腺瘤,未出现手术相关并发症.检测术后第1天和第5天血浆皮质醇水平正常,围手术期间未出现明显激素撤退症状,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结论:该治疗方案能有效控制激素撤退综合征的发生,简化了用药方案,是皮质醇增多症肾上腺皮质腺瘤腹腔镜手术围手术期激素替代治疗简单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0.
目的 探讨采用单孔单通道腹腔镜经后腹腔途径微创治疗肾囊肿的临床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对比分析收治的18例经单孔单通道后腹腔镜肾囊肿去顶减压术和同期18例行常规后腹腔镜肾囊肿去顶减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两组36例患者手术均获得成功.单孔组(60.0±12.5)min手术时间较传统三孔后腹腔镜组(25.0±10.5)min更长(P<0.05).两组在囊肿大小、术中出血、术后引流量等方面差别无显著性(P>0.05).两组均无术中术后出血、周围脏器损伤及尿漏等并发症发生.单孔组术中无1例中转传统三孔腹腔镜或开放手术;且术后切口疼痛轻微,恢复更快,腰部伤口小、愈合好、疤痕不明显.结论 经单孔单通道后腹腔镜微创治疗肾囊肿创伤小、美容效果好,对于选择性的病例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