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5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4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9篇
临床医学   84篇
内科学   24篇
神经病学   46篇
特种医学   9篇
综合类   22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2篇
中国医学   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1例56岁男性患者因病毒性脑膜炎给予阿昔洛韦0.5 g溶于250 ml生理盐水,3次/d静脉滴注及甘露醇125ml,4次/d静脉滴注治疗.第5天加用七叶皂苷钠20 mg溶于250 ml生理盐水,1次/d静脉滴注,滴速60滴/min,约60 min输注完毕.输注完毕约8 h后,患者出现耳部闷胀不适、耳鸣及对声音分辨能力下降.次日耳部不适感和耳鸣消失,声音分辨能力下降无明显改善.纯音电测听检查示双耳高频听力中度受损,感音神经性听力减退.4 d后再次应用七叶皂苷钠,剂量及用法同前,约10 h后再次出现听力下降、耳部不适、耳鸣.次日耳部不适感及耳鸣均消失,但声音分辨能力下降无明显缓解.给予维生素C、复合维生素B,约2个月后患者听力明显恢复.  相似文献   
42.
目的探讨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与缺血性脑卒中(IS)及亚型的发生风险及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纳入130例IS患者,根据2007年的改良TOAST分型标准对IS进行病因学分型,其中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脑卒中(AT)79例、心源性栓塞(CE)20例、穿支小动脉闭塞(SAD)26例,不明原因5例;同期纳入145例同社区、年龄匹配的无心脑血管病的受试者作为对照组。记录所有纳入对象的IS相关危险因素及影响SAA水平的潜在因素。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SAA水平,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SAA水平与IS、IS亚型及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的相关性。结果病例组SAA水平高于对照组〔(10.15±5.21)ng/mLvs(8.83±3.82)ng/mL,P<0.05〕;SAA四分位水平最高组(>10.77ng/mL)发生IS风险是最低组(≤6.33ng/mL)的1.83倍(95%CI1.13~2.18,P=0.025)。AT组SAA水平高于对照组(OR=1.62,95%CI 1.05~1.89,P=0.029),校正相关危险因素后其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OR=1.43,95%CI1.01~1.71,P=0.034)。在NIHSS>15分的IS患者中,SAA四分位水平最高组严重程度是最低组风险的2.13倍(95%CI 1.34~3.69,P=0.043)。结论 SAA是一种新型的炎性反应标志物,可预测IS发生风险及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43.
目的 探讨血栓弹力图评价服用不同剂量阿司匹林对血小板抑制率的影响.方法 将符合入选条件的缺血性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180例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阿司匹林100 mg/d组、阿司匹林200 mg/d组、阿司匹林300 mg/d组,每组60例,在服药前及服药后7d、6个月、1年应用血栓弹力图检测花生四烯酸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并进行比较.结果 三组服药后各时间点血小板抑制率与服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服药后阿司匹林100 mg/d组和阿司匹林200 mg/d组血小板抑制率呈逐步减低趋势,而阿司匹林300 mg/d组呈轻度递增趋势.三组服药前、服药后7d、服药后6个月血小板抑制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服药后1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阿司匹林300 mg/d组血小板抑制率[(93.8±18.6)%]显著高于阿司匹林200 mg/d组[(83.7±11.2)%]和阿司匹林100 mg/d组[(76.6±12.8)%](P<0.05).阿司匹林100 mg/d组血小板抑制率低于50%者9例,阿司匹林200 mg/d组5例,阿司匹林300 mg/d组3例,阿司匹林300 mg/d组1年内发生消化道溃疡出血2例.结论 适当的阿司匹林剂量(100、200、300 mg/d)均能起到很好的抗血小板作用,在100 mg/d基础上增加剂量血小板抑制率在短期内(≤6个月)未见明显增加,但长期(1年)存在差异,可能与阿司匹林抵抗发生较少有关,而出血风险却相对增大.  相似文献   
44.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血肿周围水肿与收缩压、舒张压及血压变异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1月~2014年10月收治的72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依据先后2次头颅CT结果分为水肿扩大组40例和水肿未扩大组32例;监测患者入院后24h动态血压,记录24h平均收缩压(24hSBP)、平均舒张压(24hDBP)、收缩压标准差(SBPSD)、舒张压标准差(DBPSD)、24h收缩压变异系数(SBPCV)、舒张压变异系数(DBPCV),分析血压与水肿的关系。结果水肿扩大组的血肿体积[(16.3±3.1)ml vs(10.8±2.5)ml,P=0.003]、24hSBP[(158.4±15.1)mm Hg vs(147.3±14.8)mm Hg,1mm Hg=0.133kPa,P=0.034]、24hDBP[(101.8±9.7)mm Hg vs(92.1±8.9)mm Hg,P=0.017]、SBPSD(P=0.011)、SBPCV(P=0.012)和DBPCV(P=0.044)明显高于水肿未扩大组。24hDBP(OR=1.811,P=0.022)、SBPSD(OR=2.014,P=0.008)、SBPCV(OR=1.994,P=0.018)是周围水肿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24hDBP、SBPSD、SBPCV是高血压脑出血血肿周围水肿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5.
目的 对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与缺血性卒中(ischemic stroke,IS)及其亚型的相关性进行探讨。方法 将纳入的123例IS患者根据2007年改良的TOAST分型标准进行病因学分型,其中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atherothrombosis,AT)94例、心源性栓塞(cardioembolism,CE)14例、小动脉病变(small arterydisease,SAD)12例,同时从门诊查体人群中随机抽取131例无心、脑及周围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病史的观察对象作为对照组。所有观察对象均记录Hp感染的潜在危险因素及传统IS危险因素。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Hp特异性抗体IgG。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病例组Hp-IgG阳性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9.1% vs 61.8%,OR =1.381,P = 0.2 23),校正H p感染的潜在危险因素及I S相关危险因素后,两者间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OR =1.284,P =0.413)。在亚型研究中也得出相似结果(AT:OR =1.455,P =0.193;CE:OR =1.111,P =0.857;SAD:OR =1.852,P =0.366)。校正相关因素后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AT:OR =1.441,P =0.297;CE:OR =0.894,P =0.864;SAD:OR =1.836,P =0.437)。结论 Hp感染与IS无明确相关性,仍需更多大样本及前瞻性研究进一步探讨Hp在IS及其亚型发病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46.
47.
目的:分析长春西汀联合胞二磷胆碱联合应用于脑梗塞的疗效及预后。方法:将2014年3月~2015年10月我院90例脑梗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胞二磷胆碱治疗,观察组给予长春西汀联合胞二磷胆碱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经治疗后的总有效率(97.78%)远高于对照组(62.22%)。治疗后,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有提高,观察组患者上升幅度(49.22±7.57)大于对照组(38.14±10.29);从神经功能评定等级来看,观察组患者的基本治愈、显著进步、进步比率(35.56%、48.89%、13.33%)均高于对照组(13.33%、15.56%、33.33%),无变化比率(2.22%)明显低于对照组(37.78%)。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率均为2.22%(1/4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长春西汀联合胞二磷胆碱联合应用于脑梗塞疗效显著,且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8.
49.
目的观察不同认知功能评分的帕金森病(PD)患者之间,及其与正常对照之间事件相关电位(ERPs)P300波的潜伏期和波幅有无差别,为PD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早期诊断提供一种客观、可靠方法.方法参与实验者分为实验靶刺激内容设计者、第一评估者(检测并收集资料者)及第二评估者(有丰富工作经验脑电生理诊断医生).32名非痴呆PD病患者和与其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均匹配的25名身体健康志愿者被纳入研究,采用熟悉和不熟悉人名作为诱发ERPs的任务,仪器设备使用德国EMS-32导脑电地形图处理系统,并记录30导ERPs.第一评估者与第二评估者在双盲的条件下通过分析记录的ERPs来判定出受试者熟悉的名字.结果①第一评估者与第二评估者对人名刺激正确判断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一评估者与第二评估者对正常对照组人名刺激的正确判断率均明显高于PD患者组;②在认知熟悉人名时,PD患者组和正常对照组N2-P3波幅明显高于不熟悉人名者(P<0.05;P<0.0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PD患者组N2、P3潜伏期延长,N2P3波幅下降,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在N2、P3潜伏期方面,24~26分PD患者组均较正常对照组(熟悉:P<0.01, P<0.01;不熟悉:P<0.01,P<0.01)和27~30分PD患者组(熟悉:P<0.05,P<0.01;不熟悉:P<0.05,P<0.01)有显著延长.在N2P3波幅方面,24~26分PD患者组、27~30分PD患者组和正常对照组之间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识别熟悉与不熟悉人名字作为靶刺激的ERPs,可早期发现PD患者的认知功能损害;PD患者P300潜伏期延长早于波幅的降低,提示P300潜伏期延长是反映早期亚临床认知功能障碍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50.
目的评估双微导管技术在栓塞颅内宽颈、不规则动脉瘤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经DSA造影确认的颅内宽颈不规整动脉瘤6例,采用单侧股动脉入路,把2支微导管置入动脉瘤腔内,由微导管内先后交替送入弹簧圈,待弹簧圈稳定后解脱,逐步达到致密填塞。结果 6例动脉瘤均成功栓塞,瘤腔闭塞均>90%。治愈5例,术中出血导致中残1例。随访6个月~2年,动脉瘤无复发。结论双微导管技术对于某些不规则的宽颈动脉瘤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