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281篇
  免费   916篇
  国内免费   745篇
耳鼻咽喉   67篇
儿科学   432篇
妇产科学   193篇
基础医学   1213篇
口腔科学   79篇
临床医学   5119篇
内科学   1757篇
皮肤病学   147篇
神经病学   199篇
特种医学   1168篇
外国民族医学   26篇
外科学   2040篇
综合类   9284篇
预防医学   1538篇
眼科学   111篇
药学   3578篇
  27篇
中国医学   1570篇
肿瘤学   394篇
  2024年   58篇
  2023年   254篇
  2022年   299篇
  2021年   385篇
  2020年   462篇
  2019年   486篇
  2018年   268篇
  2017年   467篇
  2016年   565篇
  2015年   629篇
  2014年   1153篇
  2013年   1093篇
  2012年   1511篇
  2011年   1551篇
  2010年   1628篇
  2009年   1601篇
  2008年   1708篇
  2007年   1694篇
  2006年   1558篇
  2005年   1730篇
  2004年   1444篇
  2003年   1357篇
  2002年   1008篇
  2001年   965篇
  2000年   753篇
  1999年   634篇
  1998年   571篇
  1997年   504篇
  1996年   510篇
  1995年   413篇
  1994年   368篇
  1993年   264篇
  1992年   218篇
  1991年   194篇
  1990年   212篇
  1989年   213篇
  1988年   64篇
  1987年   56篇
  1986年   38篇
  1985年   27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1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7年   2篇
  1958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测定产妇在不同围产期的休克指数,研究围产期不同时期休克指数的特点,探讨休克指数与产后出血结果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在恩平市人民医院妊娠足月待产的产妇共129例,根据患者产后是否发生产后大出血(即阴道分娩后24 h累计失血量>500 mL或剖宫产术后累计失血量>1000 mL),将产妇分为出血组(41例)和对照组(88例)。在两组产妇临产时、胎儿娩出后及产后12 h检测产妇的心率和收缩压,计算休克指数(休克指数=心率/收缩压),比较不同阶段两组产妇的休克指数,并分析不同阶段休克指数与产后出血量的相关性。结果:两组产妇在临产时和胎儿娩出后所测得的休克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产后12 h,出血组产妇的休克指数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产时及胎儿娩出后,产妇的休克指数与产后出血量无显著相关性(P>0.05)。但产后12 h,产妇休克指数与产后出血量呈显著负相关(R=-0.382,P=0.029)。结论:临产时和胎儿娩出后产妇的休克指数与产后出血无关,但产后12 h的休克指数与产妇产后出血有一定关系,可用于预测和发现产后出血。  相似文献   
42.
脉搏指示连续心输出量监测(Pi CCO)技术是一项经肺温度热稀释和动脉脉搏轮廓分析联合应用的新技术,近年来逐渐广泛应用于重症患者,尤其是感染性休克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监测。与传统容量监测指标中心静脉压相比,其容量性指标胸腔内血容积指数、血管外肺水指数能更准确、可靠地反映患者的容量状态,从而实施精细、优化的液体管理,在改善感染性休克患者氧合、缩短机械通气时间、降低病死率方面展现出优势。  相似文献   
43.
《中国医药科学》2016,(17):198-200
目的分析急性创伤性休克患者实施限制性补液疗法的效果。方法于2014年1月~2015年4月我院收治急性创伤性休克患者中挑选56例作为对象,按照不同补液治疗方案将其分成两组:对照组实施足量液体的快速补充,研究组则实施限制性补液处理,治疗结束后统计患者的治疗效果,并比对不同疗法组并发症、病死等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酶原时间、血红蛋白和血小板计数等指标和对照组统计有区别(P0.05);研究组患者预后并发症3例,占比10.7%;病死2例,占比7.1%;对照组患者预后并发症11例,占比39.3%;病死8例,占比28.6%,两组统计有区别(P0.05)。结论临床针对急性创伤性休克患者实施限制性补液疗法作用显著,可改善凝血功能,预防并发症,降低病死率,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44.
回顾我院106例车祸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在手术室的急救护理。针对患者的急危重症和病情复杂的特点,提出手术室急救护理的问题与处置的方式方法,全力配合外科手术小组救治失血性休克,提高患者的生存概率。  相似文献   
45.
目的:观察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肌热休克蛋白(HSP70)的表达。方法: 60例手术患者分为3组,其中心功能1级组20例,心功能2级组20例,心功能3级组20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检测HSP70的mRNA表达量。结果:①与心功能1级患者比较,HSP70 mRNA 水平在心功能2级、心功能3级组的心肌组织中表达明显减少(均P<0.05),且在心功能3级组较心功能2级组明显减少(P<0.05)。②HSP70 mRNA水平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年龄、病程呈负相关。结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肌HSP70的表达减少,可能与HSP70随着心功能恶化其保护作用减弱有关。  相似文献   
46.
《中国医药科学》2016,(1):226-228
目的探讨动脉栓塞术在创伤失血性休克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2014年8月选择我院收治的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83例,其中38例患者采用动脉栓塞术为栓塞组,45例患者采用保守治疗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输血量、输液量及休克纠正时间,并对预后情况进行比较,观察两组患者的死亡率。结果栓塞组患者的输血量、输液量及休克纠正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栓塞组患者的死亡率为2.6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6.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采用动脉栓塞术进行治疗,可挽救患者生命,提高存活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7.
〔摘 要〕 目的:分析多巴胺治疗感染性休克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 2017 年 1 月 至 2020 年 2 月期间收治的 60 例感染性休克患者,根据治疗模式的差异分为对照组以及观察组,各 30 例。对照组实施常规 治疗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多巴胺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尿量、乳酸水平、心率、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感 染性休克复苏成功率。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尿量、乳酸水平、心率、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尿量、乳酸水平、心率、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均显著改善,且观察组患者尿量、乳酸水平、 心率、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感染性休克复苏成功率为 96.67 %, 高于对照组的 76.67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感染性休克患者采用多巴胺治疗可更好改善病情,可提 高复苏成功率,更好地改善患者的生命体征和降低乳酸水平。  相似文献   
48.
目的 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创伤性休克患者中的临床效果及对炎症损伤、多系统器官功能状态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8年3月至2020年4月创伤性休克患者138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6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液体复苏治疗,观察组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治疗后3 d对患者进行评估并完成6个月随访,比较2组炎症因子水平、心肺肾功能、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3d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10、IL-6及内皮素-1(ET-1)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3 d心肺肾功能均得到明显改善;观察组治疗后3 d胱抑素C(Cys C)、肌酐(Cr)及β2-微球蛋白(β2-MG)水平,以及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肺血管通透性指数(PVPI)均低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6个月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发生率及治疗后1、3个月病死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限制性液体复苏用于创伤性休克患者中能降低炎症因子水平,改善患者心肺肾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9.
全球的脊髓损伤发病率每年约为25~50万人,而在发展中国家,由于运输方式的改变,车祸、跌倒等外伤事件的发生,使得急性脊髓损伤的比例正在逐年增加[1]。除了造成运动功能的丧失及感觉障碍,脊髓损伤急性期的脊髓休克会改变副交感神经反射活动并导致肠蠕动降低。[2]这种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后的胃肠道功能障碍,被称为“神经源性肠”,是脊柱外伤患者中最普遍的自主神经系统合并症之一[3]。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内的危重患者约有60%存在胃肠道动力障碍,如胃排空延迟,异常胃肠蠕动,和肠道屏障完整性破坏。  相似文献   
5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