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2篇
内科学   12篇
神经病学   18篇
特种医学   2篇
综合类   26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9 毫秒
41.
目的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人白细胞抗原G(HLA-G)14bp插入/缺失(ins/del)多态性和血浆可溶性HLA-G(sHLA-G)水平,并分析它们与SLE的关联性。方法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231例SLE患者及367名健康体检者的HLA-G 14bp ins/del多态性的基因型分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其中96例SLE患者及74名健康体检者血浆sHLA-G水平。结果HLA-G14bp ins/del多态性位点和基因型频率分布在正常人组和SLE组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血浆sHLA-G水平在SLE患者组为(230.2±192.2)U/ml,明显高于正常人组的(118.3±38.1)U/ml(P=0.0001);血浆sHLA-G水平增高的SLE患者易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受累(P=0.007),且较血浆sHLA-G水平正常的患者病情更重(P=0.027)。进一步分析血浆sHLA-G水平增高和正常SLE患者的HLA-G 14bp ins/del多态性位点和基因型分布,未发现两组间有差异(P=0.675)。结论血浆sHLA-G水平在SLE患者中明显增高提示sHLA-G可能参与到SLE发病机制中,其水平高低主要取决于SLE病情严重性及活动性,而与HLA-G1 4bp ins/del多态性无关。  相似文献   
42.
目的 分析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并发贫血的类型,并探讨其易于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 根据贫血相关实验室指标和骨髓检查结果对239例SLE患者中并发贫血患者的贫血类型进行分析,并与无贫血的SLE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239例SLE患者中有127例(53.1%)发生贫血,对127例中89例资料完整患者的贫血类型分析结果显示,慢性疾病性贫血(ACD)有35例(39.3%),缺铁性贫血(IDA)有32例(36.0%),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有21例(23.6%),其他类型贫血9例(10.1%).同时有上述2种或2种以上类型贫血者7例(7.9%).贫血程度以AIHA最为严重,其次为IDA,ACD则多为轻度贫血.AIHA和ACD以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为主,分别占90.5%和85.7%,而IDA则以小细胞低色素贫血为主,占87.5%.与34例无贫血的SLE患者对照,并发AIHA的患者关节炎、浆膜炎的发生率更高(P均〈0.05),肾脏损害程度更重(P〈0.05),补体C3水平明显降低(P〈0.05),SLE病情活动指数(DAI)积分较无贫血组明显增高(P〈0.05),而ACD和IDA患者合并白细胞减少者明显多于无贫血组患者(P〈0.05),合并血小板减少和ANA滴度在AIHA、ACD和IDA患者均显著高于无贫血的SLE患者(P均〈0.05).结论 SLE并发的贫血以ACD和IDA常见,其次为AIHA,且多见于活动性病情严重的患者.在不同类型的贫血患者并发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者均高于无贫血患者,提示SLE中不同血细胞损害可能存在部分共同病理机制.  相似文献   
43.
目的分析巨核细胞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伴血小板减少中的作用,探讨SLE血小板减少的发病机制。方法根据血小板减少相关实验室指标和骨髓检查结果对176例SLE伴发血小板减少的患者进行分析,并与32例血小板正常的SLE患者对比分析。结果176例SLE患者中有64例(36.4%)伴发血小板减少,其中血小板轻度减少48例(75%),重度减少16例(25%)。与32例血小板正常的SLE患者对照,伴血小板减少的SLE患者浆膜炎发生率高,肾脏损害程度较重,狼疮病情活动程度更高,补体C3水平在血小板减少组明显低于血小板正常组(P〈0.05)。SLE伴血小板减少者骨髓巨核细胞数量较血小板正常的SLE患者明显减少(P=0.001),但其中幼稚巨核计数较血小板正常组增多(P=0.019),而产板巨核细胞计数较血小板正常组患者明显减少(P=0.000)。结论SLE伴发血小板减少多见于活动性病情严重的患者,其巨核细胞数量减少,分化中以幼稚巨核细胞为主,产板型巨核细胞则明显减少,提示巨核祖细胞增殖分化成熟障碍与SLE伴发血小板减少有关。  相似文献   
44.
非洛地平致生殖系统不良反应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宁涛 《新医学》1999,30(2):70-70
例1:男,45岁。患“高血压病”4年。1996年8月12日开始服用非洛地平缓释片(商品名波依定)2.5mg,每日1次降血压治疗。服药当日出现面部潮红,心悸、兴奋、失眠,阴茎持续勃起伴性欲亢进,性交射精后阴茎不疲软。第2天患者自动停药。兴奋、失眠、心悸...  相似文献   
45.
目的 探讨双侧额叶脑挫裂伤开颅手术时机及颅内压监测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至2010年,66例双侧额叶脑挫裂伤并接受冠状切口双额去骨瓣减压术的病例,手术结合颅内压监测治疗的35例患者为监测组,仅手术未采用颅内压监测治疗的31例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2个月的临床疗效,并总结双侧额叶脑挫裂伤的临床变化特点、手术时机、颅内压监测的临床应用价值及疗效.结果 66例患者中18例急诊手术,48例入院时不具备手术指征,病情逐渐加重而采用手术治疗.随访12个月,按GOS评分评定预后,监测组3例死亡,1例植物生存,2例重残,4例中残,25例良好.对照组5例死亡,2例植物生存,2例重残,6例中残,16例良好.监测组与对照组预后恢复良好率分别为71.43%和51.61%(P<0.05).结论 双侧额叶脑挫裂伤在保守治疗过程中有较大比例需进行手术,应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把握合理手术时机,冠状切口双额去骨瓣减压术是一种有效的手术方式.应用颅内压监测能动态地了解颅内压力变化情况,为临床上及时处理颅内高压提供客观准确的依据,为改善患者预后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6.
目的 分析血浆单核细胞化学吸引蛋白-1(MCP-1)水平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脏器受累及病情严重性的关系,探讨检测血浆MCP-1水平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95例SLE患者血浆MCP-1水平,并与21名健康体检者对照.结果 血浆MCP-1水平在SLE患者为(849±289)pg/ml,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的(426±266)pg/ml(P<0.01);在SLE患者,血浆MCP-1水平在有狼疮肾炎(LN)者明显高于无LN患者(P<0.01),并发狼疮脑病的患者也明显高于无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患者(P相似文献   
47.
目的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趋化因子CXCL12-3’G801A基因型分布,探索该基因变异对SLE的易感性及临床表现、自身抗体生成等的影响。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检测298例中国汉族SLE患者及243名健康对照者的CXCL12-3’G801A基因型,进行Hardy-Weinberg平衡、组间等位基因及基因型频率比较,分析不同基因型SLE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结果 CXCL12-3’801G/G纯合子频率在SLE患者中明显增高(P=0.015),同时携带该基因型的SLE患者易出现光敏感(P=0.014)及肾脏损害(P=0.009),且SLE疾病活动性积分显著增高(P=0.048),抗dsDNA抗体(P=0.004)、抗核小体抗体(P=0.003)阳性率亦明显高于其他基因型患者。结论 CXCL12-3’G801A基因变异参与中国汉族人群SLE疾病易感性过程,并可通过影响自身抗体的生成而影响SLE患者的临床表现及疾病活动性。  相似文献   
48.
目的探讨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肾脏受累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分别检测21例正常人、21例非狼疮肾炎(nLN)的SLE患者和74例狼疮肾炎(LN)患者血浆MCP-1水平,并分析其与肾脏损害相关指标的相关性。结果血浆MCP-1水平在正常人为(426±266)pg/ml,在nLN的SLE患者为(701±274)pg/ml(与正常人对照P〈0.005),在LN患者为(891±283)pg/ml(与正常人对照P〈0.001;与nLN对照P〈0.01)。LN患者中血浆MCP-1水平与尿蛋白定量(r=0.5634,P〈0.001)、尿白细胞(r=0.2508,P〈0.05)和尿NAG酶(r=0.5874,P〈0.001)呈显著正相关。结论MCP-1参与SLE肾脏损害的病理过程,可作为判断LN活动性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49.
抢救集体斑蝥中毒1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8年6月25日我院收治一起因同学恶作剧将斑蝥拌入茶叶中泡饮致集体中毒10例。现将救治经过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10例均为男性在校大学生,年龄18~22岁,平均20岁。均饮服斑蝥茶叶混合泡剂100~300ml。发病潜伏期最短8min,最长30min,平均15min。12 症状和体征:10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腹痛、恶心、呕吐、口咽部烧灼感、头昏、腰痛、尿频、排尿困难及阴茎、尿道灼痛。其中腹泻8例,伴血便3例;皮肤瘀点、出血斑3例;眼结合膜充血8例,伴畏光、流泪、视力模糊5例;尿蛋白阳性9例,伴少尿6例,血尿3例,BUN、Cr增高4例。13 …  相似文献   
50.
唐毅  刘宁涛  陈拥军  熊丽  何芳 《四川医学》2003,24(10):1051-1052
目的:通过食管测压技术了解系统性红斑狼(SLE)食管运动功能变化。方法:随机选择15例SLE病人进行食管测压研究,与12例健康对照。结果:多数无食管症状的SLE患者存在食管运动异常、LESP降低、食管体部下段收缩波降低,双峰收缩增多。结论:食管测压技术是一种简便可靠的方法,可用于早期检测SLE病人食管运动功能异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