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3篇
内科学   25篇
综合类   41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5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41.
不稳定型心绞痛介入治疗前后C反应蛋白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观察C 反应蛋白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前后的变化 ,探讨C 反应蛋白对冠心病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及支架植入术患者 2 0例及同期仅行冠状动脉造影术患者 30例。在行冠状动脉造影术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前 12h及术后 12h分别采静脉血 2mL ,采用透射比浊法 ,应用日立自动分析仪测C反应蛋白。结果 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组患者术前C反应蛋白为 5 .8± 0 .3mg L ,术后为18.5± 1.2mg L ,与术前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仅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的患者术前C反应蛋白为 4 .3±0 .5mg L ,术后为 4 .5± 0 .6mg L ,与术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另两组病人同期的C反应蛋白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结论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C 反应蛋白增高与内皮损伤、斑块破裂、局部炎症反应密切相关 ;且C 反应蛋白可能与介入治疗术后再狭窄相关。因此C 反应蛋白可作为临床评估冠心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2.
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 CHF)是由于各种器质性或功能性心脏疾病损害心室充盈或射血能力的一组综合征,为各种心血管系统疾病发展的终末阶段。研究表明CHF已经成为严重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疾病之一,寻求安全、有效改善慢性心力衰竭临床治疗效果方案成为心血管领域研究亟待解决的难题。壮医是极具特色的广西民族医学,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诸多壮药具有显著的抗心肌纤维化、保护心肌细胞的作用。笔者团队多年来在国医大师黄瑾明教授的启发下进行了一系列壮医药改善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壮医药在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方面有着显著临床疗效。本文就壮医药改善慢性心力衰竭的科学性、可行性进行论证,旨在为壮医药参与心血管危急重症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3.
陈雅璐  何贵新  秦伟彬  任加以  陈天宇 《辽宁中医杂志》2019,46(8):1588-1591,后插3
冠心病是临床常见病与高发病,致残、致死率高。脂代谢异常及血管内皮损伤是目前学术界认可的两个动脉粥样硬化启动机制,病理进程最终导致冠脉斑块形成造成不同程度冠脉内狭窄。其引起的血液黏稠及血液高凝病理状态与中医痰性黏滞、血瘀血行不畅的"痰瘀"理论有相似之处。目前对其中西医理论的内在联系研究尚未完善。利用新技术、新方法从中西医结合的角度识别冠脉斑块性质特点并予以针对性干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指导冠心病患者的风险分层、药物研发、疗效评估及介入治疗评估等,是冠心病防治研究的热点和重点。  相似文献   
44.
现代社会,心血管疾病已然成为人类健康的主要威胁之一,其中,冠心病作为最常见的类型,具有高发病率及致死致残率。越来越多研究证实,微小核糖核酸(miRNA)调节与脱氧核糖核酸(DNA)甲基化调控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其可涉及调控冠心病的发病机理,且特殊的miRNA表达及特定基因的DNA甲基化状态可以作为冠心病预测及早期诊断的生物学标记以及治疗的潜在靶点。冠心病归属中医"胸痹""心痛"的范畴,研究表明,miRNA的及DNA甲基化的变化可以作为冠心病辨证分型的参考依据,且中医中药通过干预miRNA及DNA甲基化的相关靶点对冠心病起到防治作用。通过对miRNA及DNA甲基化参与冠心病的发病机制、检测,二者的相互调控以及中医药干预治疗等进行阐述,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5.
目的:评价使用安心颗粒对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PCI)术后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160例接受PPCI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安心颗粒组(术前顿服安心颗粒8.8g,术后安心颗粒4.4 g/次,每日2次)和对照组(仅接受基础药物治疗).所有患者均服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和阿托伐他汀.分别在入院时、出院前1d、出院后180 d时,应用心肌梗死多维度量表(MIDAS)、中文版SF-36评价量表对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并观察术后30 d以内的出血并发症、血小板减少症发生情况.结果:入院时和出院前1d,两组患者的心肌梗死MIDAS、SF-36量表评分比较无差异(P>0.05);出院后180 d时,与对照组比较,安心颗粒组MIDAS、SF-36评分明显减低(P<0.05);组内与入院时比较,两组出院前1d、出院后180 d时,MIDAS、SF-36评分均降低(P<0.05).两组患者在随访期间均无大量出血、少量出血、重度和极重度血小板减少症发生,安心颗粒组有4例、对照组有7例发生不明显出血(P>0.05).两组发生轻度血小板减少症的患者数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PPCI使用安心颗粒,能改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生活质量,且不增加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46.
目的:观察替罗非班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PCI)术中无复流的影响及安全性。方法:PCI术中无复流的患者42例,随机分为替罗非班治疗组(n=21)和对照组(n=21),观察用药后靶血管前向血流的TI—M1分级、心电图变化及主要终点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替罗非班组术后靶血管TIMI血流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9.05),术后90min心电图明显改善,1周内主要终点事件中死亡、顽固性缺血、再次心肌梗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严重出血并发症发生率两组无明显差异(P〉9.05)。结论: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对PCI术中无复流是有效和安全的。  相似文献   
47.
目的评价经导管应用国产封堵器治疗膜部室间隔缺损(PMVSD)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16例成人先天性心脏病膜部室间隔缺损病例经国产膜部室间隔封堵器行封堵介入治疗,术前所有病例经胸超声心动图初筛选,左室造影最终筛选确定。术中所有病例均使用经胸超声心动图监测。随访6个月,行胸超声心动图、X线以观察疗效和安全性。结果左心室造影测定PMVSD直径为4.6~9.6 mm,所选国产PMVSD封堵器直径为6~12 mm。共置入16枚VSD封堵器,成功率为100%。术后10 min左心室造影显示15例完全封堵无分流,1例有残留少量分流,1个月后经胸超声心动图示残留分流消失。随访6个月,原术后2例束支传导阻滞恢复正常,无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三尖瓣关闭不全、封堵器移位或破损及感染性心内膜炎等发生。结论经导管置入国产室间隔缺损封堵器治疗PMVSD是一种安全、成功率高、近期疗效可靠的微创介入方法,但其中远期疗效尚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48.
目的探讨靶血管局部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浓度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rimary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PCI)治疗后心肌灌注的影响。方法纳入行PPCI治疗、并行血栓抽吸术的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148为研究对象。冠状动脉造影前,经动脉鞘取血3mL;PPCI治疗前.采用Export XT血栓抽吸导管在靶血管内抽吸血栓,过滤栓子等成分,分离血清备用。按照常规方法植入支架。主要终点为术后心肌呈色分级(myocardialblushgrades,MBG),次要终点为血流心肌梗死溶栓(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TIMI)分级和ST段回落幅度。血清MPO浓度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结果MBG0~1级患者局部MPO浓度为(79.3±8.7)ng/L,MBG2级为(73.7±10.4)ng/L,MBG3级为(53.2±9.8)ng/L,不同MBG分级间血清MPO浓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流TIMI3级患者局部MPO浓度低于TIMI1~2级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9.6±8.8)ng/L%(72.9±7.6)ng/L,P〈O.05]。ST段回落≥70%患者局部MPO浓度低于sT段回落〈70%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5.3±7.3)ng/Lvs(82.7±8.1)ng/L,P〈O.05]。外周动脉血中的MPO浓度与MBG分级、TIMl分级和sT段是否完全回落没有显著相关(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PPCI治疗后心肌灌注不良伴随靶血管局部MPO浓度升高,全身的MPO浓度与术后心肌灌注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49.
目的探讨广西壮族与汉族冠心病患者血管内超声显像特点,为少数民族冠心病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在心内科确诊为冠心病的壮族患病人群及汉族患病人群血管内超声及冠脉造影检查结果,在此基础上结合患者一般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研究。结果共纳入57例患者,其中壮族人群患者(壮族组)16例及汉族人群患者(汉族组)41例。两组纳入研究人群在冠心病的风险因素、糖尿病病史、高血压病史、血脂异常病史、吸烟史、家族阳性史,及患病年龄、性别所占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人群病变血管均以LAD为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壮族人群组的血管外弹力膜面积(15.62±4.35)mm2比汉族人群组的血管外弹力膜面积(13.29±3.47)mm2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2,P=0.04);壮族人群组的斑块面积(9.25±4.08)mm2比汉族人群组的斑块面积(11.82±3.99)mm2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4,P=0.04);壮族人群组的斑块纤维帽厚度(0.46±0.31)mm比汉族人群组的纤维帽厚度(0.65±0.31)mm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1,P=0.04);且壮族人群组的重构指数、斑块最大厚度均比汉族人群组明显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8、-2.42,P=0.01、0.02)。而在斑块负荷、脂质池面积、平均血管直径、斑块偏心指数、斑块最小厚度、斑块钙化类型两组研究人群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壮族人群的斑块以纤维帽较薄、斑块最大厚度大、血管外弹力膜面积大、正重构较多的不稳定性斑块为主,而汉族人群的斑块则以纤维帽较厚、斑块最大厚度小、血管外弹力膜面积小、正重构较少的稳定性斑块为主,因此壮族冠心病人群临床治疗应更注重不稳定斑块的改善与预防。  相似文献   
50.
心肌梗死严重威胁人民生命健康,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是当前重建冠脉血管,恢复心肌再灌注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在临床上有部分患者会出现微血管功能障碍或阻塞,导致冠脉血供异常而出现再灌注后冠脉无复流或慢血流现象。近年来心血管磁共振对冠脉微血管病变的准确评估及防治对改善临床预后的独特优势得到显现和重视,其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安全性、灵活性和准确性得到临床肯定。本文阐述心脏磁共振(CMR)在PCI术后微血管病变的临床评估和应用价值,以期探讨冠脉微循环障碍的精准化治疗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