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5篇
  免费   51篇
  国内免费   66篇
耳鼻咽喉   4篇
儿科学   6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50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228篇
内科学   69篇
皮肤病学   9篇
神经病学   25篇
特种医学   20篇
外科学   232篇
综合类   253篇
预防医学   50篇
药学   119篇
  1篇
中国医学   34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85篇
  2013年   89篇
  2012年   79篇
  2011年   79篇
  2010年   55篇
  2009年   49篇
  2008年   67篇
  2007年   51篇
  2006年   41篇
  2005年   39篇
  2004年   37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5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4篇
  1977年   8篇
  1975年   2篇
  1973年   2篇
  1972年   1篇
  197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探讨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选择1993年3月~2010年5月间在杭州市中医院肾内科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167例老年血液透析患者(≥60岁)和同期140例非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对比分析两组的病因、营养指标、透析效果、临床转归等。结果继发性肾脏疾病在老年组发病率增加。两组患者间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钙(Ca)、甲状旁腺激素(PTH)、铁蛋白(Fer)及每月促红素用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老年组透析前血浆白蛋白(Alb)、尿素氮(BUN)、血清肌酐(Cr)、磷(P)、舒张压、透析间期增重均低于非老年组,hsCRP水平高于非老年组P〈0.01)。两组间尿素氮清除效率(Kt/v)比无统计学差异。随访1年,老年组死亡16例,其中脑血管意外8例(50%),感染5例(31.2%),肿瘤1例(6.3%),心肌梗死1例(6.3%),高钾血症1例(6.3%);非老年组死亡6例,其中脑出血2例(33%),感染1例(16.6%),肾癌1例(16.6%),心肌梗死1例(16.6%),高钾血症1例(16.6%)。非老年组另有5例改行肾移植,1例改行腹透。结论随着透析技术不断进步,老年透析患者透析质量改善,生存期延长,脑血管并发症和感染是主要死亡原因。  相似文献   
42.
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是尿毒症患者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手术治疗是有效的治疗方法.甲状旁腺全切除加前臂移植术因其疗效确切,易于监测,较为常用.术前应进行充分的准备,特别是术前甲状旁腺定位至关重要.各种手术方法均有一定的复发率.  相似文献   
43.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的尿毒症患者血尿酸水平与高血压的关系,血尿酸对高血压的影响机制以及控制尿酸水平是否可以成为防治高血压的新途径。方法:选择115例维持性血液透析的尿毒症患者,要求至少规律透析3个月以上,每周透析2~3次,均用碳酸氢钠透析液透析,以血尿酸正常参考值440μmol/L为分界点分为血尿酸升高组52例和血尿酸正常组63例。肿瘤坏死因子(TNF-α)采用ELISA方法测定;血C-反应蛋白(CRP)、纤维蛋白原(Fbg)、血尿酸(UA)通过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压采用间接测量方法,按照第7版《诊断学》教材操作规程进行,23例高血压合并高尿酸患者给与别嘌呤醇100mg1日1次口服,4周后观察血压和血尿酸。结果:在尿酸升高组高血压的发生率为44.23%,在尿酸正常组高血压的发生率为19.05%,两组间比较χ2值为14.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3例高血压合并血尿酸患者,血压和血尿酸显著降低(P〈0.05);在尿酸升高组的CRP、TNF-α、FIB、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水平均显著高于尿酸正常组(P〈0.05),单因素相关分析UA与CRP、TNF-α、FIB、Scr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12、0.372、0.432、0.302(P〈0.05)。结论:血尿酸与透析患者的高血压互为因果,并且诱发炎症因子的产生,积极控制血尿酸水平可能是防治高血压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44.
目的:探讨尿毒症患者尿红细胞形态、MCV及血红细胞MCV联合检验的临床价值。方法:用AVE-763尿沉渣分析仪观察尿毒症组、肾小球肾炎血尿组和非肾小球血尿组患者的尿红细胞形态并计算畸形率,再用XT-2000i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尿红细胞及外周血红细胞MCV。结果:尿毒症组尿红细胞畸形率、MCV及血MCV/尿MCV与肾小球肾炎血尿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非肾小球血尿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尿毒症患者尿红细胞形态、MCV与非肾小球性血尿接近,临床医生诊断和观察病情变化时必须重视。  相似文献   
45.
目的 观察透析中心夜间长时血液透析(in-center nocturnal hemodialysis,INHD)模式对尿毒症患者高磷血症的疗效.方法 调查INHD时间6个月以上的56例患者进入INHD前l~3个月及进入INHD至2013年5月透析情况、透析前血磷、血钙、血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PTH)检测值,分析血磷变化趋势,统计患者降磷药物服用情况.结果 患者进入INHD前3个月内平均血磷水平变化无统计学差异,进入INHD后1个月平均血磷水平即显著下降(P<0.05),之后持续稳定在<1.67mmol/L水平;进入INHD后,有15例患者的31次(6.5%)检测出现低磷血症,发生过低磷血症的患者年龄更大、体重指数(BMI)更低、接受NHD时间更长(P<0.05):进入INHD后有14例(25%)患者停用降磷药物.结论 INHD能持续、平稳、有效地控制透析患者高磷血症,低磷血症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46.
尿毒症患者炎症反应与血脂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通过分析尿毒症患者慢性炎症指标与血脂的关系 ,探讨尿毒症的炎症反应影响心血管系统的途径。方法 测定 67例尿毒症患者慢性炎症指标血C 反应蛋白 (CRP)、白细胞介素 6(IL 6)、肿瘤坏死因子 α(TNF α)及血脂 ,并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结果  2 6.87%的尿毒症患者CRP超过正常参考值 ( 5mg/L) ,CRP升高组血清甘油三酯 (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 C)、载脂蛋白B(ApoB)、载脂蛋白A1/载脂蛋白B(ApoA1/ApoB)、脂蛋白 (a) [Lp(a) ]高于CRP正常组 (P值均 <0 .0 5 ) ;血CRP与总胆固醇 (TC) (P <0 .0 5 )、TG、LDL C、ApoB、Lp(a)、血清肌酐 (Scr)、血尿素氮(BUN)呈正相关 (P值均 <0 .0 1)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CRP与TG、Lp(a)关系更为显著。结论 尿毒症患者存在慢性炎症状态 ,慢性炎症与脂代谢紊乱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7.
黄文坛  丁国华  龚智峰 《内科》2007,2(3):313-315
目的探讨高通量血液透析对维持性血液透析尿毒症患者血清瘦素的清除效果。方法4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成高通量血液透析组(n=20)和常规血液透析组(n=20),于透析前、透析结束时检测血清瘦素、尿素氮(BUN)、肌酐(Cr),进行统计学分析,并与10例健康人的血清瘦素对照。结果透析前,两组间血清瘦素、BUN和C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尿毒症患者的血清瘦素显著高于健康对照者(P<0.001)。与透析前比较,高通量透析组血清瘦素、BUN和Cr浓度显著降低(P<0.001);常规血液透析组只有血清BUN和Cr浓度显著降低(P<0.001),而血清瘦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通量透析组血清瘦素浓度下降与常规血液透析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但两组的血清BUN和Cr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尿毒症患者血清瘦素显著高于健康者,高通量血液透析能有效清除血清瘦素,同时对小分子物质的清除与常规血液透析具有同样的效果,常规血液透析对血清瘦素无清除作用。  相似文献   
48.
血液透析患者血清肌钙蛋白T检测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观察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清肌钙蛋白T(cTnT)与原发病、心血管事件及死亡事件的关系。 方法 对 5 7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采用干化学方法测定血清cTnT水平 ,随访 1年。 结果  5 7例患者中cTnT升高者 12例 ,死亡 7例 ,4例 (33 3% )死于急性左心衰 ,12例中有 8例原发病为糖尿病 ;cTnT正常者 4 5例 ,死亡 3例 ,1例 (2 2 % )死于心血管事件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0 1)。 2 4例患者测定了透析前后cTnT浓度 ,其中 6例透析前cTnT升高者 ,透析后有 5例cTnT仍进一步升高 ,1例下降但高于 0 1μg/L。  结论 部分血液透析患者血清cTnT水平升高 ,原发病为糖尿病肾病的患者其发生率高 ,cTnT升高与急性心肌梗死无明确关系 ,但与血液透析患者死亡率及伴发心血管疾病有密切正相关关系 ,血液透析本身对cTnT无影响。  相似文献   
49.
Hu JM  Wu HF  Wang XY  Yu XB  Zhao YH  Shen X  Liu J  Sun B  Xing CY  Yang JW 《中华内科杂志》2006,45(9):714-716
目的总结31例尿毒症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以下简称甲旁亢)行甲状旁腺全切加前臂移植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996-2005年我院肾科行甲状旁腺全切加前臂移植者31例的临床特点、相关内科处理及疗效。结果 31例患者为长期血液透析者(平均透析9.2年),26例有骨痛,11例有骨折,25例有皮肤瘙痒,14例有转移性钙化。(2)31例患者血甲状旁腺激素(iPTH)平均为(1811±879)ng/L;颈部 B 超及发射型计算机体层摄影术均证实有增生肿大的甲状旁腺2~4枚,内科治疗均失败。(3)31例患者均做甲状旁腺全切加前臂移植术,术后症状明显改善。iPTH 快速下降至200 ng/L 以下。高钙、高磷恢复至正常水平,碱性磷酸酶逐步下降。随访最长时间9年,目前 iPTH、钙、磷正常。结论严重肾性甲旁亢对内科治疗失败者应及时行甲状旁腺全切加前臂移植治疗,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50.
We used high‐resolution atomic force microscopy (AFM) to examine possible changes in the morphology of 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 (PBMCs), and to investigate their influence on vascular calcification in uremic patients on maintenance hemodialysis (MHD). 36 uremic patients had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after MHD (MHD group1) and 30 uremic patients did not (MHD group 2), and 20 healthy volunteers were the control group. The extent of coronary artery calcification was assessed with coronary artery calcification score (CACS). AFM was used to analyze PBMCs nuances. Concentrations of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2 (BMP‐2) in PBMC supernatants were detected by ELISA. Protein expressions of BMP‐2 were measured by Western blot.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PBMC morphology were observed among groups by light microscopy. AFM images revealed that uremic patients exhibit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f PBMC morphology and vascular calcification when compared with healthy volunteers. The PBMCs in uremic patients were larger in volume, mean height, half‐maximum amplitude, average roughness and higher concentrations and expression of BMP‐2 and CACS (P < 0.05), with granular processes or caveolae of uneven size distributed over cell surfaces. These differences were also significant between MHD group 1 and group 2 (P < 0.05). PBMC volume, mean height, half‐maximum amplitude, and average roughness we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BMP‐2 and CACS. Moreover, the correlation PBMC with BMP‐2 was higher than with CACS. PBMC morphology in MHD patients was related to the degree of vascular calcification. The larger mean height, half‐maximum amplitude, average roughness and cell volume were, the higher degree of vascular calcification wa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