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7篇
  免费   39篇
  国内免费   22篇
儿科学   2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4篇
口腔科学   5篇
临床医学   86篇
内科学   67篇
皮肤病学   8篇
神经病学   7篇
特种医学   11篇
外科学   46篇
综合类   187篇
预防医学   48篇
药学   78篇
  2篇
中国医学   59篇
肿瘤学   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34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52篇
  2010年   45篇
  2009年   48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31.
目的观察俱乐部活动对脑卒中后抑郁情绪的影响。方法选择64例首次发病,病程6个月~3年,遗留有肢体功能障碍,脑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单纯在家中接受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定期参加脑卒中俱乐部活动。两组治疗前、中、后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表改良Barthel指数(MBI)、生活满意度量表(SWLS)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1、3个月后,两组HAMD、SWLS、MBI评分无显著差异,治疗6个月后治疗组较治疗前有明显好转,并优于对照组。结论脑卒中俱乐部活动可以改善脑卒中后抑郁情绪,提高患者生活满意度和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32.
33.
目的 探究目视化管理在重症监护室护士层级培训中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18年7月我院在重症监护室工作的65名护士的临床资料,均进行层级培训,根据管理方法的不同分组,将采用常规管理方法的32名护士临床资料归为对照组,将采用目视化管理的33护士临床资料归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护士的综合成绩、工作质量和护理满意度。结果 培训后,观察组基础操作、专业操作、理论考核以及健康教育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培训后,观察组护理文件管理、基础护理能力、病房管理能力以及整体护理能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目视化管理干预可提高重症监护室护士层级培训中的综合成绩和护理质量,增加患者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34.
目的探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多重耐药革兰阴性菌血流感染的分布、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1月至2017年10月该院新生儿科收治多重耐药革兰阴性菌血流感染的住院患儿240例,分为多重耐药组及非多重耐药组进行临床资料的收集统计,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进行相关危险因素的分析。结果 240例革兰阴性菌血培养阳性患者中,132例为多重耐药菌菌株,以肺炎克雷伯菌(62.86%)、大肠埃希菌(32.60%)为主。多重耐药组和非多重耐药组患儿出生时胎龄37周、胎膜早破、出生时体质量、机械通气、既往抗菌药物治疗、应用第3代头孢菌素、住院时间、新生儿肺透明膜病及肺发育异常、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既往抗菌药物治疗、机械通气是患儿多重耐药革兰阴性菌血流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新生儿多重耐药革兰阴性菌菌株明显增多,针对危险因素应采取有关举措进行控制,并且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减少新生儿多重耐药菌的感染。  相似文献   
35.
36.
目的建立登革1型病毒的快速特异的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方法设计登革1型病毒特异的引物和TaqMan探针,制作标准曲线,并检测其特异性、重复性、再现性和敏感性,采用荧光定量PCR和常规PCR对临床标本进行检测比较。结果成功构建了标准曲线,回归方程为Y=-3.410logX+45.10,相关系数R2=0.999,扩增效率Eff=96.5%,灵敏度可达103 copies/mL,此荧光定量PCR方法对登革1型病毒检测高度特异,与其他3型登革病毒和乙型脑炎病毒之间并无交叉反应;采用登革病毒种特异引物探针和本研究建立的登革1型病毒型特异引物探针对166份cDNA样本进行荧光定量PCR检测,均发现126份为阳性,阳性率均为75.9%,Ct值为20.84~36.36,浓度范围为1~1.3×104copy/μL;常规PCR方法检测到其中36份为阳性,阳性率为21.7%。结论荧光定量PCR方法能够快速灵敏地检测登革1型病毒,并能实现对病毒滴度的绝对定量。  相似文献   
37.
重症肺炎除了肺炎常见的症状外,尚有呼吸衰竭或其他系统受累的表现[1-2],而心力衰竭是重症肺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病机制可能和缺氧、感染引起肺动脉高压、心脏负荷增加,以及心肌功能受损导致的心排血量减少有关。老年患者基础疾病多,并发心力衰竭时,病情危急,预后差,  相似文献   
38.
目的 建立珠海市道路交通伤害(road traffic injuries,RTIs)发生的时间序列模型,了解RTIs的时间变化规律。方法 对2004-2016年珠海市3家哨点监测医院RTIs病例发生时间进行描述性分析。以2004-2015年RTIs按发生年、月份建立自回归移动平均混合模型(ARIMA),以2016年资料进行验证;同时按RTIs发生星期、时点(24 h)建立ARIMA模型进行时间序列分析。结果 2004-2016年共监测到70 813例RTIs。1-2月份 RTIs较少,7月达高峰;星期一、六和日RTIs发生数量较多;18-21点RTIs呈现最高峰,7-9点、0-2点分别呈现次高峰。构建得到RTIs发生人数按年、月份的ARIMA(0,1,1)模型(Ljung-Box检验Q=16.586,P=0.413),预测2016年RTIs人数,预测值与实际观测结果较相符;随着预测时间延长,CI范围扩大。对RTIs发生星期及时点序列分析建模为ARIMA(1,0,0)(Ljung-Box检验Q=13.283,P=0.652),观测值与拟合值基本相符。结论 2004-2016年珠海市RTIs流行状态具有一定时间变化规律,ARIMA模型适合进行RTIs发生时间趋势拟合并进行短期预测分析。  相似文献   
39.
目的 探讨血清丙酸(PA)对感染性休克早期诊断及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 将2015年3月~2017年12月医院收治的149例脓毒症患者分为非感染性休克组和感染性休克组,另选择同期在医院体检的50例健康人群为对照组。采用单因素分析各组临床资料的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感染性休克的独立危险因素,利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曲线分析血清PA对感染性休克诊断及预后的价值,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不同血清PA浓度的生存率。结果 非感染性和感染性休克组的呼吸频率、心率、PA、CRP、PCT、LA、WBC明显高于对照组,感染性休克组年龄、MAP、PA、CRP、PCT、LA、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30 d死亡率、90 d死亡率明显高于非感染性休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PA、PCT、LA、APACHEⅡ得分是影响感染性休克的独立风险因素,低MAP和高血清PA浓度是感染性休克患者30 d和90 d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相关性分析显示,感染性休克患者血清PA浓度与PCT、LA、APACHEⅡ评分呈明显正相关(P0.05)。ROC曲线显示,PA诊断感染性休克的AUC为0.912,最佳临界值为10.95 μg/L,敏感性为90.1%,特异性为77.6%。PA预测感染性休克30 d死亡的AUC为0.762,最佳临界值为12.52 μg/L,敏感性为75.9%,特异性为70.5%;PA预测感染性休克90 d死亡的AUC为0.766,敏感性为70.6%,特异性为74.1%。生存分析显示,PA低浓度组30 d生存率、90 d生存率均明显高于PA高浓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感染性休克患者血清PA明显升高,可以作为疾病诊断和预后评估的指标。  相似文献   
40.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ST段回落时间对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对100例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治疗期间进行心电图相应导联定期测定,分析研究住院治疗期间患者的心电图ST回落时间对预后及远期生活质量的影响并进行跟踪随访。结果心电图ST段回落时间在(3.4±0.3)小时的,住院治疗1周内发生死亡的病例为2例(2.0%);ST段回落时间在(6.7±0.6)小时的,住院治疗1周内发生死亡的病例为12例(12.0%)。根据ST段回落时间与死亡病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跟踪随访发现,ST回落时间越早的患者,预后及远期生活质量越高。结论 ST段回落时间的早晚,意味着心脏储备功能的强弱,决定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及远期生活质量,临床治疗过程中可通过缩短患者ST段回落时间,进一步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远期预后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