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5篇
  免费   32篇
临床医学   31篇
内科学   4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63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59篇
预防医学   6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2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 毫秒
31.
慢性血吸虫病腹部CT及病理对照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回顾分析慢性血吸虫病腹部CT表现与病理结果,以求进一步提高对其的诊断准确性。方法 103例患者进行腹部CT平扫,81例行CT增强扫描;全部病例均获得手术标本及作病理切片,并注意切片方向与CT扫描层面相近的平面进行。结果 CT显示肝硬化84例,以肝脏右叶改变最重;肝内不同形态钙化71例,以分隔状钙化最多;肝癌12例;脾脏增大78例,脾脏钙化13例;结肠壁增厚27例,以降、乙状结肠及直肠增厚居多;结肠壁钙化31例,其中全结肠弥漫性钙化5例;结肠癌9例。病理观察肝内不同程度纤维化并形成假小叶,纤维增生间隔及假小叶内均可见虫卵及钙化;结肠黏膜下及区域淋巴结内可见虫卵及钙化。结肠壁纤维组织及黏膜组织增生明显;脾内可见纤维增生及钙化,但未见虫卵。结论 慢性血吸虫病对腹部脏器的损伤以肝脏及结肠为重,CT的病理性改变也相对明显,而脾脏改变大多是肝硬化的伴随变化。CT腹部扫描检查是慢性血吸虫病脏器病理损害和程度的重要影像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32.
目的探讨3D-ASL技术在高级别脑胶质瘤术后复发诊断与鉴别诊断中价值。方法选取52例高级别脑胶质瘤术后放疗后在MRI随访出现术区异常强化病灶的患者,其中经过二次手术或随访确诊肿瘤复发者34例为A组,确诊放射性脑损伤者18例为B组。2组患者均行常规MRI平扫、增强及3D-ASL检查;测量3D-ASL血流灌注图像中的病灶实质部分最大血流量值(CBFmax)和对侧镜像区、对侧白质、灰质的CBFmax值,所得数值标准化后做统计学分析。分别通过常规MRI和常规MRI联合3D-ASL技术做出诊断,将2种方法的诊断符合率行统计学比较。结果平均最大相对脑血流量(r CBFmax)比值在两组患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联合应用3DASL技术对胶质瘤复发的诊断正确率有明显提高,两种诊断方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3D-ASL技术安全无创,无需注射造影剂,可以用于胶质瘤复发与放射损伤的鉴别,常规MRI联合3D-ASL有助于提高胶质瘤复发的诊断正确率。  相似文献   
33.
徐万里  吴晓  钱海峰  刘东 《中国骨伤》2017,30(12):1135-1140
目的 :探讨MRI在软组织内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6年8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6例软组织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患者的MRI影像及病理资料,其中男9例,女7例;年龄34~67岁,平均52岁;病程5~48个月,平均27个月。临床主要表现为软组织肿块和局部疼痛。术前均进行MRI平扫及增强检查。术后观察其发病部位、MRI表现及病理结果。结果:16例患者中13例为原发病灶,3例为术后复发病灶。发病部位为:大腿9例,小腿2例,上臂2例,臀部1例,踝部1例,腰背部1例。16例肿瘤均形态多变,主要以梭形、类圆形及不规则多见。大小5.3~16.9 cm,平均8.6 cm。MRI在T1WI上16例均呈略低信号或等信号,其中6例肿瘤内见混杂信号;在T2WI均呈高信号,其中7例肿瘤内部可见低信号分隔,5例肿瘤可见假包膜,11例肿瘤同周围分界不清伴水肿。增强后肿瘤呈明显不均匀强化。免疫组化见Vim、CD68阳性。结论: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MRI表现虽然具有一定特征性,但定性较困难,最终需要病理及免疫组化确定。但MRI检查对明确肿瘤范围,是否侵犯周围血管、神经等具有明显优势,对临床手术方案及术后肿瘤是否有残留、复发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对临床疗效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4.
目的:探讨脑原发性淋巴瘤的CT、MRI特征,以提高诊断水平。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0例脑原发性淋巴瘤的CT和MRI表现。结果:20例共52个病灶,其中脑干4个、基底节14个、丘脑1个、胼胝体8个、枕叶10个、顶叶5个、颞叶5个、额叶4个、硬脑膜1个。位于脑深部近中线区域占78.8%;形态不规则(71.2%),内部发现囊变(15.4%),均未见钙化、出血。CT平扫均呈等或略高密度。T1WI呈低信号(30.7%)等信号(63.5%),T2WI等信号(69.3%),高信号(26.9%),增强后均呈显著增强。周围水肿(84.6%)。结论:脑原发性淋巴瘤的CT、MRI表现有一定特点,熟悉其临床及表现特点有助于对本病作出正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35.
目的减少碘海醇在CT增强扫描中应用时产生的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使用碘海醇作为对比剂行CT增强扫描后发生不良反应的174例病例。结果以2.5 mL/s注射碘海醇共发生不良反应44例,其中轻度不良反应32例,中度11例,重度1例,无死亡病例;以4.5 mL/s注射碘海醇共发生不良反应130例,其中轻度83例,中度45例,重度2例,无死亡病例。结论快速率注射碘海醇易产生不良反应,应在CT扫描前后做好必要的预防及抢救准备,扫描完成后需要留院观察,以避免不良反应造成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36.
MRI对阴囊闭合性损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吴晓 《放射学实践》2004,19(9):652-653
目的 :探讨MRI对阴囊及其内容物闭合性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 11例急性、亚急性阴囊闭合性损伤患者 ,行MRSET1WI、FSET2 WI横断面、冠状面、矢状面扫描。结果 :阴囊增大皮肤增厚 9例 ,鞘膜积液 10例 ,白膜下血肿 3例 ,睾丸挫伤出血 8例 ,睾丸白膜破裂 3例 ,外伤后睾丸萎缩 2例。结论 :MRI是检查阴囊闭合性损伤 ,诊断睾丸受伤程度及疗效评价精确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37.
目的 分析胸膜孤立性纤维瘤(SFTP)的多排螺旋CT(MSCT)影像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能力.方法 经手术病理证实16例胸膜孤立性纤维瘤患者的MSCT图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16例均行增强.结果 16例均为胸腔内单发肿块,大小不等,呈类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直径2.3~19.0cm,12例较大肿块密度不均匀,多数内见囊变及坏死,4例内见钙化,4例小肿块密度均匀,平扫CT值21~37HU,增强后均匀或不均匀持续强化,CT值43~85HU,8例呈“地图样”强化,7例肿瘤内见血管影.7例位于右侧,9例位于左侧,采用多平面重建(MPR)技术进行后处理可进一步明确病变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结论 SFTP的MSCT有一定的特征性,MSCT检查有利于明确病变的大小、范围、部位、形态、密度及强化特征,但最终需病理学确诊.  相似文献   
38.
目的 探讨蝶鞍旁海绵状血管瘤(cavernous sinus hemangiomas,CSHAs)的影像学表现和病理特征,以提高影像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20例CSHAs患者的病例资料,所有患者均行CT及MRI扫描,18例行MR扩散加权成像(DWI),3例术前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 病灶呈“球状”、“分叶状”或“葫芦状”跨蝶鞍生长,体积较大,均为单发病灶.CT平扫为稍高密度灶,MRI扫描后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明显高信号,CT及MR增强扫描呈均匀或不均匀显著强化.18例DWI呈等或稍低信号,3例DSA表现为静脉期于蝶鞍旁可见淡染色团块,而动脉期及毛细血管期均未见异常染色.结论 CSHAs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有助于提高术前定位及定性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39.
目的探讨肺部直径≤2cm结节灶在CT引导经皮肺穿刺活检的准确性、并发症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3月~2008年5月期间行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并经手术病理、临床治疗或随访观察证实且资料完整的孤立性肺结节病例45例,分析其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及并发症。结果 45例孤立性小肺结节病灶中经手术病理、临床治疗或随访观察证实为恶性肿瘤者28例,良性病变者17例;而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诊断为恶性肿瘤者22例,良性病变者23例。对恶性肿瘤的诊断敏感性78.6%(22/28),特异性100%(22/22),阳性预测值100%(22/22);对良性病变的诊断特异性100%(17/17),阴性预测值73.9%(17/23);总的诊断准确率86.7%(39/45)。并发症:气胸5例(11.1%),肺出血2例(4.4%),咯血2例(4.4%)。结论直径≤2cm的肺部结节行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的准确率较高而并发症较低,可作为肺内孤立性小结节灶定性诊断的首选方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0.
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的影像学与病理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的影像学和病理学特点。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患者5例,其中3例行CT检查,2例行MRI检查,回顾分析其影像学及病理学特点。结果:3例行CT检查的病例中,2例为多发大小不等结节状低密度影,平扫边界不清,增强后动脉期病灶轻度强化,与正常脾组织呈相对低密度,门脉期至延时期密度差异减小,病灶内可见散在斑点状更低密度影,以增强显示更清晰。1例CT表现为脾门区单发肿块,平扫与脾脏密度相仿,肿块内见多发斑点状低密度影,增强后动脉期病灶显著强化,以病灶周边为主,程度高于正常脾脏,静脉期强化均匀,内部低密度影无强化。2例行MRI检查的病例,均表现为多发大小不等结节状异常信号,T1WI呈略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病灶内见散在斑点状低信号影,增强后病灶强化明显,内部低信号影无强化。病理上,5例组织学病变均由呈迷路样分布的血管性腔隙组成,腔隙被覆内皮细胞呈短柱状或多角形,胞质内均见大量含铁血黄素颗粒。免疫表型,内皮细胞和组织细胞标记物呈阳性表达。结论:在影像学表现上,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常为多发病灶,其血管瘤样强化及病灶内多发斑点状低密度(低信号)影的特征,能够较准确地反映其病理特点,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