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2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15篇
耳鼻咽喉   2篇
儿科学   3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4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33篇
内科学   12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32篇
外科学   10篇
综合类   40篇
预防医学   23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30篇
中国医学   14篇
肿瘤学   1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31.
目的:评价经肝动脉碘油栓塞(transcatheter arterial embolization,TAE)治疗对不同肝功能分级的肝癌合并肝硬化患者的血液流变指标的影响。方法:52例确诊为原发性肝癌合并不同程度肝硬化患者,通过Child Pugh评分评定肝功能分级;用血液分析系统及微循环显微镜检测不同肝功能分级患者TAE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TAE治疗后,Child C级全血低切黏度增加幅度(6.54±0.25)与Child B(5.29±0.68)、Child A级(3.51±0.83)相比差异显著(P<0.05、P<0.01),血浆黏度增加幅度(1.32±0.24)与Child B级(0.92±0.36)相比差异显著(P<0.05),治疗后微循环加权总积分均较前增加,Child C级微循环加权总积分增幅(4.03±0.76)与Child B级(2.74±0.21)相比差异显著(P<0.05),与Child A级(2.29±0.54)相比差异显著(P<0.01)。结论:TAE可加重肝癌合并肝硬化患者微循环障碍,其程度与肝功能分级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32.
目的 抽样调查儿童母亲有关婴幼儿喂养的信息、知识和行为情况,了解儿童母亲纯母乳喂养知识行为现状及网络利用情况.方法 在北京市西城区2所社区预防接种门诊,对前来参与预防接种的儿童母亲(排除未给婴儿添加辅食的儿童母亲)进行相关知识行为调查.结果 被调查的215位儿童母亲中,有56.3%不知道或者不能正确理解纯母乳喂养的概念,知道确切的纯母乳喂养持续时间的仅占27.9%,有32.3%对于婴幼儿纯母乳喂养存在知行不一的现象.87.4%的儿童母亲关注网络中的婴幼儿喂养相关知识,69.9%的儿童母亲会采取搜索引擎的搜索方式.当儿童母亲在网络中找到解决的办法时,90.5%的儿童母亲会选择采纳.结论 儿童母亲对纯母乳喂养相关知识了解不够,应该加强婴幼儿喂养知识的普及工作,绝对数量的儿童母亲关注网络中的婴幼儿喂养知识.  相似文献   
33.
周围神经损伤的治疗一直是医学界的一个棘手问题。神经营养因子及转基因技术是目前研究的重点。两者结合将成为周围神经损伤的一种新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4.
目的 观察长期高脂饮食对小鼠皮肤创面愈合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相关机制。 方法 10周龄C57BL/6J野生型小鼠16只,随机分为2组,每组8只,分别采用高脂及普通膳食喂养8周后,在小鼠背部建立全层皮肤缺损模型。每日对创面愈合状况进行观察,记录创面愈合率及上皮化水平。于术后第14天处死所有小鼠并切取创面组织进行组织学检测,比较两组创面新生表皮厚度、创面床内胶原沉积率、新生血管数目、细胞增殖及炎症细胞浸润水平。喂养前、喂养8周后及手术后第14天检测体重。术后第14天禁食12 h后检测外周血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水平。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高脂膳食组在高脂喂养8周后及手术后第14天平均体重[分别为(27.3 ± 0.7) g和(28.8 ± 0.7) g]显著高于普通膳食组[分别为(21.2 ± 0.6) g和(23.1 ± 1.1) g],两组比较,t值分别为21.98和25.22,均P < 0.001。术后第14天,高脂膳食组TG及TC水平[分别为(1.35 ± 0.32) mmol/L和(4.21 ± 0.41) mmol/L]远高于普通膳食组[分别为(0.99 ± 0.28) mmol/L和(2.71 ± 0.31) mmol/L, 两组比较,t值分别为2.24和6.49,均P < 0.05];高脂膳食组创面愈合时间明显慢于普通膳食组[分别为(13.5 ± 0.5) d和(12.6 ± 1.1) d,t = 1.99,P < 0.05],创面新生表皮薄于普通膳食组[分别为(47.8 ± 13.8) μm 和(95.7 ± 13.7) μm,t = 5.68,P < 0.001],CD31阳性血管数低于普通膳食组[分别为(8 ± 1)个和(13 ± 3)个,t = 4.1,P < 0.001],ki-67阳性细胞数目低于普通膳食组[分别为(21 ± 4)个和(49 ± 10)个,t = 3.33,P < 0.001],但巨噬细胞及肥大细胞浸润水平明显高于普通膳食组(均P < 0.05),各组创面床内胶原沉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长期高脂饮食会影响小鼠创面的愈合,延缓皮肤创面修复。  相似文献   
35.
目的:优化癌痛药物治疗,促进癌痛患者合理用药。方法:临床药师参与癌痛患者治疗方案的制定,结合患者癌痛特点,充分考虑其不良反应,建议医师调整相关治疗药物。结果:临床药师在本病例中凭借自身的专业知识,从混合性疼痛的滴定及不良反应方面,积极配合医师,为患者提供了合理的用药方案。经治疗后,患者的疼痛控制良好,不良反应得以缓解。结论:抗肿瘤专业临床药师参与临床实践,可从药学的角度发挥优势,优化治疗方案,预防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36.
总结电解可脱弹簧圈(GDC360)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经验。方法采用血管内治疗技术治疗23例颅内动脉瘤患者,术后给予腰穿、抗血管痉挛治疗。结果 100%栓塞11例,95%栓塞10例,90%栓塞2例,其中1例再出血死亡。术后随访未再出现死亡病例,患者功能进一步恢复,所有患者均无再次蛛网膜下腔出血。结论对颅内动脉瘤采取电解可脱微弹簧圈治疗及综合治疗措施能有效地改善患者的愈后,明显降低患者死亡率和病残率。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37.
目的 评估骶、髂骨肿瘤术前经导管超选择性动脉栓塞的价值和作用.方法对15 例骶、髂骨肿瘤用明胶海绵颗粒行超选择性动脉栓塞,栓塞后1~3 d行手术切除.疾病包括:骨巨细胞瘤5 例、动脉瘤样骨囊肿2例、转移瘤2 例、软骨肉瘤4例、脊索瘤3例.结果本组15 例栓塞后造影均显示肿瘤染色范围均较术前减少80 %以上.术中失血500~2600 ml 之间,平均为1100 ml .所有肿瘤均被顺利切除.结论 骶、髂骨肿瘤手术治疗前超选择性动脉栓塞能安全有效地减少术中出血, 提高肿瘤手术治疗效果并降低手术的风险.  相似文献   
38.
[目的]探讨人脑膜瘤中血管紧张素Ⅱ(AngⅡ)1型(AT1)和2型(AT2)受体的表达情况。[方法]采用免疫组化和RT—PCR方法,检测8例正常脑组织和31例人脑膜瘤组织中AngⅡ受体亚型蛋白及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AT1和AT2受体在人脑瘤瘤细胞膜和细胞浆中均有表达。AT1受体蛋白和mRNA在脑膜瘤组织中有较高的表达水平,AT2受体在正常脑组织和脑膜瘤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基本相似。[结论]AT1受体在人脑膜瘤生长中可能发挥更为重要作用,应用AT1拮抗剂对防治脑膜瘤可能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39.
射频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3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射频消融术(RFA)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30例确诊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根据临床症状、CT或MRI结果制定立体定位穿刺方案及靶点位置,在大C型臂X线引导下穿刺并置于突出物中,感觉神经、运动神经及温度测试后,92℃热凝消融,并持续100s,重复4个周期,依次消融整个突出物。结果30例患者治疗6个月后,VAS评分(静息痛+运动痛)从7.83±0.33降至2.37±0.48(P<0.05)。据改良Macnab疗效评定标准,9例治疗效果为优,12例良,5例可,4例差,有效率86.7%。无一例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RFA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安全的微创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40.
摘要:目的 研究北京市西城区食源性和临床感染性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isteriamonocytogenes,Lm) 的脉冲场凝胶电泳(plused fieldgelelectrophoresis,PFGE) 和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sequencetyp ing,MLST)分型特征,分析两种分型方法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PFGE 和MLST 两种方法对2012- 2015年50株食源性和临床感染性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进行分型研究。结果 50株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 菌PFGE 分型得到23种型别,GX6A16.CN0004为优势带型。MLST 分析获得12 个型别,ST9 为优势型 别。其中5组数据是ST 型别只对应一种PFGE 型别,3种PFGE 型别同时存在食源性和临床感染性单核细 胞增生李斯特菌,并且其ST 型别进化关系比较远。结论 北京市西城区不同来源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 污染长期存在,出现致病型别,并且致病性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遗传关系呈多元化。两种分子分型方 法的结合,从基因水平上解释了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变化趋势及流行特征。 关键词: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PFGE 分型;MLST 分型;进化树;分子分型;食源性致病菌;人源性 中图分类号:R51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6639 (2017)09 0675 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