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7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171篇
基础医学   17篇
临床医学   50篇
内科学   130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16篇
外科学   168篇
综合类   236篇
预防医学   18篇
药学   14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7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54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40篇
  2007年   45篇
  2006年   49篇
  2005年   44篇
  2004年   51篇
  2003年   62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3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为评价慢性心房颤动 (简称房颤 )施行迷宫手术时保留右心耳对心房钠尿肽 (ANP)分泌的影响 ,及其对肾脏水钠排泄功能的作用 ,选择行二尖瓣替换术和改良迷宫手术的风湿性心脏病 (简称风心病 )患者 43例 ,根据术中有无切除右心耳 ,分成切除组 (n =2 3)和保留组 (n =2 0 ) ,另选同期行二尖瓣和主动脉瓣替换术的风心病患者 2 0例作为对照组。各组分别于术前 1天、术后 1,3,7,14天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ANP的含量 ;同时记录术后 7天内每日液体的入量、尿量以及体重的变化。结果发现 ,切除组和保留组术后 1个月窦性心律的维持率无统计学差异 ;各组术后 7天内各时间点的血浆ANP含量均较术前明显降低 (P <0 .0 5 ) ,其中尤以术后第 1天下降最为明显 ;术后 3天保留组和对照组血浆ANP含量均较术后 1天明显升高 (P <0 .0 5 ) ;保留组术后第 3,7天血浆ANP含量显著高于切除组 (P <0 .0 5 ) ;术后每日液体入量、尿量、体重以及术后 7天体液的总平衡量各组间均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切除组术后 7天内应用多巴胺和速尿的总量均显著高于保留组和对照组 (P <0 .0 5 )。提示保留右心耳的迷宫手术同样能达到治疗慢性房颤的目的 ,并且对ANP的分泌的影响相对较小、从而相对改善术后肾脏水钠排汇功能。  相似文献   
32.
MVR后左心功能低下是影响其疗效的主要因素。本文着重综述了MVR保留部分二尖瓣结构对左室功能作用的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以及手术方法和适应征。MVR保留二尖瓣结构可以提高术后左心功能,明显降低左室破裂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3.
目的通过检测风湿性心脏病(风心病)慢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界嵴连接蛋白(connexin,Cx)40的蛋白表达、mRNA表达情况,探讨Cx40重构的形式与可能机制。方法选择风心病二尖瓣病变手术患者20例分为窦性心律(窦律)组10例,心房颤动(房颤)组10例,另取6例非风心病窦律患者作为对照组。换瓣术中剪取界嵴组织约200mg。采用Western blot蛋白印迹法检测Cx40蛋白表达量;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Cx40mRNA表达水平。结果(1)风心病慢性房颤组界嵴Cx40蛋白表达水平明显较窦律组和对照组低。(2)3组患者界嵴Cx40mRNA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风心病慢性房颤患者Cx40重构形式是Cx40表达下词;而Cx40重构的具体机制在于转录后水平。  相似文献   
34.
目的 评价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C)治疗心脏手术后室性心律失常的效果。 方法 对33例因心脏手术后出现室性心律失常使用IABC的病例进行分析,观察心律恢复情况、ST段转复情况、监测桡动脉和主动脉压力波形,记录血管活性药物用量。 结果 所有患者在应用IABC后1~2小时室性心律失常由原来的Ⅱ~Ⅴ级恢复到0~Ⅰ级(Lown分级)。ST段的抬高或降低在30分钟~1小时后恢复正常。所有患者在应用IABC后,桡动脉压的基础收缩压均在早期有所下降,从90±19mmHg下降到78±21mmHg(P<0.05);基础舒张压从71±16mmHg上升到131±25mmHg(P<0.01);平均动脉压增加。多巴胺用量由8±2μg/ml  相似文献   
35.
目的 研究心肌内直接注射血管形成素 1(Ang 1)重组腺病毒促进血管生长的作用及对心肌梗死范围的影响。方法 用硝基四氮唑蓝大体标本染色观测血管形成素 1对高位双重结扎兔冠状动脉前降支后造成的急性心肌梗死范围的影响 ,并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了血管生长情况。 48只雄性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实验组、单纯培养基 (DMEM)组与半乳糖苷酶Z(LacZ)重组腺病毒组 ,分别于冠状动脉结扎后心肌内直接注射血管形成素 1重组腺病毒 ,DMEM与LacZ重组腺病毒。第 14天与第 2 8天各组分别处死 8只 ,以观测心肌梗死与及血管新生情况。结果 在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后 14天 ,实验组与对照组梗死心肌范围及新生毛细血管数目均无明显差异 ,术后 2 8天的结果显示实验组心肌梗死范围显著小于对照组 ,而新生毛细血管密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1)。结论 血管形成素 1能促进兔实验性心肌梗死区新生血管形成 ,减轻心肌梗死程度  相似文献   
36.
目的 探讨糖尿病合并尿路感染尿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对2008年7月~2010年6月97例糖尿病合并尿路感染患者的清洁中段尿进行细菌分离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 患者尿液革兰阴性杆菌阳性率为72.4%,其中大肠埃氏菌的阳性率为61.2%;革兰阳性球菌阳性率为22.5%,其中肠球菌的阳性率...  相似文献   
37.
目的分析主动脉瓣置换术在治疗主动脉瓣重度狭窄伴左心室收缩功能受损患者中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主动脉瓣重度狭窄伴左心室收缩功能受损[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50%]患者的临床资料,排除二尖瓣狭窄患者。共纳入29例患者,男22例、女7例,年龄14~76(56.3±12.9)岁。将患者手术前后临床及心脏超声心动图相关指标进行比较,评价手术效果,并根据患者LVEF恢复情况,分析可能影响患者术后心脏功能恢复的危险因素。结果术后早期死亡1例。其余28例患者术后主动脉瓣跨瓣压差由(97.6±25.1)mmHg降至(25.0±9.7)mmHg,LVEF由41%±6%增加至56%±11%,左心室舒张/收缩期末直径/容积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均〈0.001)。结论主动脉瓣膜置换术是主动脉瓣重度狭窄伴左心室收缩功能受损患者的有效治疗方法,术后左心室超声指标显著改善。术前左心室扩大程度较低可能更利于术后LVEF的恢复。  相似文献   
38.
主动脉疾病(aortic disease,AD)指由于主动脉壁病变所致的一类疾病,往往高度致命.目前非遗传性AD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VSMC)是主动脉壁中层的主要细胞成分,通常认为其存在收缩型与合成型两种表型,且可相互转化.VSMC由收缩型向合成型的过度转化在AD的发生发展过程起重要作用.尽管关于VSMC表型转化研究较多,但众多调控机制如何协调运作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仍然有待阐明.本文就目前已知的VSMC表型转化调控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9.
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术前低氧血症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急性主动脉夹层(stanford A型)患者术前常伴有低氧血症,我们试图明确术前低氧血症的危险因素。方法 分析我院2013年1月-2014年5月搜集70例急性主动脉夹层(stanford A型)患者的临床相关资料。将低氧血症定义为患者静态吸氧状态下,术前氧合指数(PaO2/FiO2)≤200。根据此定义,将患者分为A组和B组,即低氧血症性阳性组和低氧血症阴性组。搜集患者的性别、年龄、身高、体重等基本信息;搜集患者吸烟、饮酒、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既往史;搜集CRP、D-二聚体、凝血酶原时间、肌酐、BNP、血沉、IL-6等实验检查;通过心脏彩超明确EF值及心包腔积液;通过全主动脉CTA明确夹层撕裂范围(是否累及肾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对所有患者在术后6小时抽取动脉血气,计算氧合指数,将氧合指数(PaO2/FiO2)≤200定义为术后出现肺损伤。结果 通过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患者入院时的BMI值;血清CRP、IL-6、D-二聚体水平;夹层撕裂范围(是否累及肾动脉、肠系膜上动脉)是术前低氧血症的高危因素。结论 患者术前BMI值,全身急性炎性反应,血清D-二聚体水平,夹层撕裂范围与低氧血症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0.
NF-κB在早期心肌缺血-再灌流损伤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目的探讨核转录因子-κB(NF-κB)在心肌早期缺血-再灌流损伤中的作用.方法将18只山羊随机分为单纯体外循环(CPB)组、缺血-再灌流(IR)组、缺血-再灌流加特异性NF-κB抑制剂二硫代氨基甲酸吡咯烷(PDTC)组.建立山羊CPB模型,心脏行缺血60 min,恢复血流-再灌流90 min,PDTC组在心肌缺血前应用PDTC(100 mg/kg).于心肌再灌流后,测量血流动力学数据及测定局部心功能,并应用TUNEL染色检测心肌细胞凋亡数量,同时采用凝胶电泳迁移率改变分析(EMSA)法检测心肌组织中NF-κB的含量.结果缺血-再灌流能引起典型心肌缺血损伤的组织学改变,IR组NF-κB在缺血心肌组织中大量激活,心肌组织中NF-κB的活性水平显著高于CPB组(P>0.05);而PDTC组再灌流60、90 min后,NF-κB的核转录活性明显减弱,显著低于IR组(P<0.05);原位末端标记表明,IR和PDTC组中心肌细胞凋亡指数分别为(11.2±0.4)%和(6.4±0.2)%,心肌损伤显著减轻(P<0.05).结论核转录因子-κB在心肌早期缺血-再灌流损伤中起重要作用,PDTC通过抑制NF-κB的核转录活性,从而减轻了心肌缺血-再灌流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