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心肌内直接注射血管形成素-1(Ang 1)重组腺病毒促进血管生长的作用及对心肌梗死范围的影响。方法:用硝基四氮唑蓝大体标本染色观测血管形成素-1对高位双重结扎兔冠状动脉前降支后造成的急性心肌梗死范围的影响,并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了血管生长情况,48只雄性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实验组,单纯培养基(DMEM)组与半乳糖苷酶Z(LacZ)重组腺毒组,分别于冠状动脉结扎后心肌内直接注射血管形成素-1重组腺病毒,DMEM与LacZ重组腺病毒。第14天与第28天各组分别处死8只,以观测心肌梗死与及血管新生情况。结果:在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后14天,实验组与对照组梗死心肌范围及新生毛细血管数目均无明显差异,术后28天的结果显示实验组心肌梗死范围显著小于对照组,而新生毛细血管密度明显视于对照组(P<0.01)。结论:血管形成素-1能促进兔实验性心肌梗死区新生血管形成,减轻心肌梗死程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腺病毒载体介导C/ebp delta对缺血性心脏病的治疗作用。方法 构建腺病毒C/ebp delta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 (Ad C/ebp delta-EGFP) 载体, 局部注射小鼠心脏左心室前壁, 观察其对心肌细胞的转染效率。取 C57BL/6小鼠, 以腺病毒空载体局部注射心肌为对照组, Ad C/ebp delta-EGFP载体局部注射心肌为实验组。2组小鼠心肌局部注射腺病毒载体后行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 用心脏超声检测C/ebp delta对心脏功能的影响。无痛苦处死小鼠, 收获心脏, TUNEL染色观察C/ebp delta对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 CD31免疫组化观察C/ebp delta对心肌梗死后梗死交界区毛细血管密度的影响; 蛋白免疫印迹检测C/ebp delta对心肌梗死后心脏低氧诱导因子-1 (HIF-1)、 血红素加氧酶-1 (HO-1) 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 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 成功构建Ad C/ebp delta-EGFP载体。超声显示实验组小鼠心肌梗死后心脏左室短轴缩短分数 (LVFS, 0.323±0.031) 和心脏左室射血分数 (LVEF, 0.605± 0.085) 较对照组 (0.221±0.031和0.464±0.071) 显著改善 (P<0.05); 心肌细胞凋亡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 (20.36%± 3.07% vs. 44.26%±6.25%, P<0.01); 心肌梗死交界区毛细血管密度 (毛细血管数目/每个视野) 较对照组显著增加(145.41±15.52 vs. 77.60±5.19, P<0.01); HIF-1、 HO-1和VEGF蛋白的表达较对照组均显著增加 (P<0.01)。结论 腺病毒介导的C/ebp delta可能通过激活HIF-1信号通路增加HO-1和VEGF表达, 进而通过保护心肌细胞及促进心脏血管新生治疗缺血性心脏病。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心肌内注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基因 (bFGF基因 )缩小兔急性心肌缺血面积的作用。方法 碱裂解法大量制备质粒 ,采用开胸扎兔冠状动脉左前降支 (LAD)法 ,建立兔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模型 ,模型制备成功后将动物分为治疗组 (n =1 9)和对照组 (n =1 8) ,并于心肌内分别注射pcDNA3 -bFGF1 0 0 μg ,和pcDNA3 1 0 0 μg ,饲养至 2、 6、 1 2周处死 ,行病理切片观察心肌梗死面积的变化和缺血心肌内血管新生的情况。结果  (1 )术前术后描记的心电图证实兔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制作成功。 (2 )病理切片行图象分析计算血管密度发现 ,治疗组毛细血管密度和小动脉密度显著高于对照组。 (3)治疗组 2周和 6周缺血心肌面积显著小于对照组。结论 心肌内注射bFGF基因能促进缺血心肌内血管新生、减少心肌缺血面积 ,基因治疗有望成为一种新的冠心病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心肌内注射缺氧诱导因子(HIF)-1α进行基因转染对大鼠心肌梗死的影响,包括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基因表达、血中VEGF水平、心肌毛细血管密度以及心肌梗死面积的变化。方法选择体质量在250~350 g的雄性大鼠72只进行实验,分为3组,第1组为转染腺病毒HIF-1α的Ad-HIF-1α组;第2组为转染空质粒的Ad-null组(转染空质粒组);第3组为假手术组。每组以术后的不同时间处死取材分3,7,14 d 3个亚组,每个亚组8只。建立心肌梗死模型。当左前降支被结扎后,在室游离壁的3个不同部位分别注射50μg Ad-HIF-1α和50μg的Ad-dull,然后关胸缝合。假手术组不结扎左前降支。分别在转染3、7及14d后观察HIF-1α和VEGF的基因表达、血中VEGF水平、心肌毛细血管密度以及心肌梗死面积的变化。结果转染腺病毒HIF-1α基因的心肌组织中第3天即可测出478 bp的HIF-1α及291 bp VEGF部分转录产物,第7、14天检测仍有表达,而Ad-dull组的心肌组织有表达,但相对于转染腺病毒HIF-1α基因的心肌组织表达明显较弱;血中VEGF水平在Ad-HIF-1α组比Ad-null组在37、d升高更显著(P<0.01);心肌转染组的毛细血管密度与未转染组相比明显增加(P<0.01);转染14 d后的心肌梗死面积在转染组为(23.8±2.2)%,明显小于对照组的(38.7±3.1)%(P<0.01)。结论心肌内注射HIF-1α进行基因转染可以增加HIF-1α和VEGF的基因表达,血中VEGF水平升高,心肌毛细血管密度明显增加,心肌梗死面积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干预Notch信号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对心肌梗死(MI)大鼠心肌的治疗性血管新生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60只Wistar大鼠经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建立MI模型后2周进行相应处理后,随机分为激活Noth信号的BMSCs移植实验组(D组)、BMSCs移植对照组(E组)、培养液移植对照组(C组)、MI模型对照组(B组),每组15只;另选取10只为假手术对照组(A组)。4周后观察细胞生长及增殖情况,测定缺血心肌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蛋白的表达及缺血区心肌毛细血管密度的改变。结果 BMSCs在梗死区中可增殖分化为内皮细胞。与B组、C组及A组相比,D组、E组缺血心肌中VEGF蛋白的表达增多及毛细血管密度均明显增高(P<0.01),D组较E组更明显(P<0.05)。结论 Notch信号促进心肌梗死区BMSCs向内皮细胞分化,促进缺血心肌中毛细血管新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心肌内注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基因(bFGF基因)缩小兔急性心肌缺血面积的作用。方法:碱裂解法大量制备质粒,采用开胸扎兔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AD)法,建立兔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模型,模型制备成功后将动物分为治疗组(n=19)和对照组(n=18),并于心肌内分别注射pcDNA3—bFGF100μg,和pcNA3 100μg,饲养至2、6、12周处死,行病理切片观察心肌梗死面积的变化和缺血心肌内血管新生的情况。结果:(1)术前术后描记的心电图证实兔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制作成功。(2)病理切片行图象分析计算血管密度发现,治疗组毛细血管密度和小动脉密度显著高于对照组。(3)治疗组2周和6周缺血心肌面积显著小于对照组。结论:心肌内注射bFGF基因能促进缺血心肌内血管新生、减少心肌缺血面积,基因治疗有望成为一种新的冠心病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周苗子 《首都医药》2006,13(16):28-30
目的观察脐血间质干细胞(UCB-MSCs)经冠脉移植入梗死心肌后对心肌细胞和内皮细胞增生情况。方法实验组将5-氮杂胞嘧啶核苷诱导分化后的UCB-MSCs经结扎的冠状动脉左前降支远端灌注移植入心肌梗死区域,对照组予以注射相同剂量的PBS液。1、2、4、8周后取心肌标本,应用放射免疫测定法检测心肌梗死区细胞因子IGF-1、IL-1β、IL-8的表达及含量。结果UCB-MSCs移植1、2、4、8周后,实验组梗死区心肌IGF-1、IL-1β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IL-8含量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UCB-MSCs移植入梗死心肌,不仅有心肌再生,尚可通过细胞因子分泌对梗死心肌起到血管再生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李汉林  谷晋  周琼  高桂平 《江西医药》2012,47(2):115-117
目的探讨腺病毒载体介导血管抑素靶向基因治疗兔高危角膜移植术后新生血管化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建立30只兔高危角膜新生血管移植受体模型,同时进行含有血管抑素基因的腺病毒载体的构建,行双眼角膜移植术,术中采用角膜原位转染法用微量进样器行角膜基质注射,右眼为实验眼注入病毒液,左眼为对照眼注入生理盐水。术后不同时间比较角膜植片透明度、水肿和新生血管程度,HE染色观察新生血管生长情况和炎症反应情况;免疫组化检测AS、VEGF在角膜植片中的表达;透射电镜观察超微结构。结果⑴实验组角膜新生血管术后较对照组显著减少(P<0.05)。⑵实验组比对照组炎症浸润程度轻。⑶.术后实验组AS的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⑷术后实验组VEGF的表达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腺病毒载体介导血管抑素可有效防治兔高危角膜移植术后新生血管化。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结扎冠状动脉分支制作急性心肌梗死动物模型的优势。方法将6只杂种犬经开胸手术并结扎左前降支制成心肌梗死模型,结扎血管后利用心电监护仪监测其心电图动态变化,并于结扎冠状动脉前、结扎后1h进行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在增强图像上,观察心肌梗死的病变部位及形态,并测量其CT值。结果结扎左前降支血管后确切阻断左室前壁的血供,心电监护显示结扎后2min开始出现ST段抬高。结扎冠状动脉前6只犬心肌增强扫描均呈均匀强化,结扎后1h左心室前壁或心尖区有明显的低密度缺血区形成,结扎后1h图像上正常心肌与梗死心肌的CT值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通过结扎冠状动脉分支法制作心肌梗死模型方法可靠,操作简单,可作为心肌梗死实验研究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心欣舒胶囊对实验性心肌梗死大鼠心肌的保护作用及冠状动脉新生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采用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的方法制作大鼠心肌梗死模型,观察中成药心欣舒胶囊对实验性心肌梗死大鼠心肌梗死面积及血管生成的影响。建立心肌梗死模型4周后采用Mallory染色检测心肌梗死面积及免疫组化染色测定梗死边缘区血管内皮舒张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和Ⅷ因子的表达量以及血管面密度。结果心欣舒胶囊大、小剂量治疗组大鼠心肌梗死面积均明显小于模型组,而心肌梗死边缘区VEGF、bFGF和Ⅷ因子的表达量以及血管面密度较对照组均明显增加。结论心欣舒胶囊能减轻实验性心肌梗死大鼠的梗死面积,促进心肌冠脉侧枝循环的生成,对缺血心肌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