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9篇
综合类   12篇
眼科学   23篇
药学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 观察内直肌后固定术治疗集合过强型内斜视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2月到2007年5月行内直肌后固定术治疗的17例集合过强型内斜视的临床资料.结果 17例患者中,术前平均看远内斜度为8.8△、平均看近内斜度为24.2△、平均AC/A比率为10.7.术前有12例无舣眼单视功能,仅5例具有远立体视.术后平均随访12.6月(9~15月),平均看远内斜度为2.8△、平均看近内斜度为3.9△、平均AC/A比率为5.9,其中看近内斜度较术前平均下降20.2△,AC/A比率均达到正常.术后有13例具有双眼单视功能.结论 内直肌后固定术可以减少看近的内斜视度数,降低AC/A比率,是一种治疗集合过强型内斜视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2.
目的探讨内斜视V征的临床特点和手术疗效。方法总结我院2007年至2010年38例(76眼)住院手术的内斜视V征患者资料,其中合并下斜肌功能亢进者31例行下斜肌减弱术和常规水平直肌后退和(或)缩短术;不合并下斜肌功能亢进者7例分别行双眼内直肌后徙术和(或)联合肌止端向闭口端移位术、外直肌缩短术并肌止端向上移位术。检查分析患者手术前后斜视度数、双眼视功能及手术效果。结果术前上、下注视眼位的垂直斜视角之差为15△~40△,平均22.7△,其中15△~20△者21例(55.26%),21△~30△者14例(36.84%),≥31△者3例(7.89%);术后上、下注视眼位的垂直斜视角之差为5△~20△,平均6.8△,其中5△~14△者34例(89.47%),15△~20△者4例(10.53%);术前、术后垂直斜视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907,P<0.05)。术前水平斜视角平均18.4△,术后为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624,P<0.05)。术前、术后同视功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110,P<0.05)。术后眼位正位、V征消失者29例(76.32%),V征缓解者5例(13.16%),V征仍然存在者4例(10.53%)。结论内斜视V征发病年龄早,多合并下斜肌功能亢进,减弱下斜肌功能可有效矫治内斜视V征。不合并下斜肌功能亢进者,行内直肌后徙联合肌止端向闭口端移位术,也可有效缓解内斜视V征。  相似文献   
33.
目的探讨儿童钝伤性前房积血继发青光眼的治疗方法和手术选择时机。方法对84例儿童钝伤性前房积血继发青光眼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4例患儿中55例经药物治疗后1-7 d积血吸收,无出血,7-14 d积血气完全吸收。29例行前房冲洗术或联合小梁切除术,出院后随访半年,眼压均得到较好控制,视力均有显著提高。结论对儿童钝伤性前房积血继发青光眼的临床治疗能否采取正确合理的治疗方案、有效防止继发出血、正确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是影响预后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34.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填充手术治疗儿童外伤性眼内炎的疗效。方法2002年1月~2006年11月本科收治儿童外伤性眼内炎16例(16眼),经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填充术治后观察其疗效。结果16眼的炎症全部控制,视力提高13眼(81.25%),不变3眼(18.75%);1眼在硅油取出后发生视网膜脱离,1眼眼球萎缩。并发症主要包括前房炎性渗出(16眼),术后短暂高眼压(3眼)。结论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填充术是治疗儿童外伤性眼内炎安全、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35.
儿童外伤性白内障术后一期植入后房型人工晶体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决儿童外伤性白内障术后发生剥夺性弱视、斜视以及减少各种并发症 ,笔者对 11例角膜光学区良好的外伤白内障患儿施行了白内障囊外摘除加一期植入后房型人工晶体 ,结果有效的降低了弱视、斜视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1 临床资料1) 一般资料 :本组 11例均为本院单眼外伤性白内障住院病人 ,男孩 8例 ,女孩 3例 ;左眼 6例 ,右眼 5例 ;年龄 3~ 9岁。2 ) 受伤眼情况 :11例均为眼球穿通伤 ,外伤部位均在角巩膜。角巩膜为新鲜伤口、角膜光学区良好 8例 ,3例光学区受累 ;前房消失、虹膜脱出、嵌顿粘连 6例 ,前房中深、虹膜及瞳孔区渗出 3例 …  相似文献   
36.
弱视儿童图形视觉诱发电位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弱视的发病机制,寻求一种客观评价儿童视功能及诊断弱视的手段。方法:随机选择43例(78眼)弱视儿童及30例正常儿童行图形视觉诱发电位检查。结果:43例(78眼)弱视眼PVEP P100波平均振幅低于正常眼(P<0.01),潜伏期较正常眼延长(P<0.01)。结论:结果表明儿童弱视是视觉传导通路障碍引起的,而视觉诱发电位是检测弱视儿童视功能的一种客观手段。  相似文献   
37.
目的 探讨儿童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手术时机和疗效。方法 对117例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患者行双眼内直肌后徒联合非主导眼外直肌缩短手术。结果 术后治愈率为88%,建立双眼单视功能者占71.8%。结论 儿重部分调节性内斜视应尽早全部矫正屈光不正6个月以上方可进行手术,同时获得双眼单视功能的机会增多。  相似文献   
38.
改良额肌瓣悬吊术治疗儿童重度先天性上睑下垂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寻找一种治疗先天性重度上睑下垂的有效手术方法.方法总结94只眼先天性重度上睑下垂行改良额肌瓣悬吊术.结果94只眼中:85只眼满意(占90.4%),9只眼基本满意(占9.6%).结论该术式简单,效果好,是治疗先天性重度上睑下垂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39.
目的分析青少年近视眼多焦视觉诱发电位(mfVEP)的变化特征。方法选取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就诊的近视患儿62例;根据患儿屈光度数的不同分为2组:低中度近视组40例(低度近视20例+中度近视20例)、高度近视组22例。采用多焦视觉电生理仪检测2组患儿的mfVEP,并分析其视网膜不同区域(上方、下方、鼻侧、颞侧及1环、2环、3环)mfVEP的P波振幅和潜伏期。结果与低中度近视组比较,高度近视组P波振幅在上方、鼻侧、颞侧、1环、2环区域均降低(均P<0.05),而在下方区域及3环区域无显著差异(均P>0.05);高度近视组在上方、鼻侧、颞侧、2环区域的P波潜伏期均较低中度近视组延长(均P<0.05),而在下方、1环、3环区域与低中度近视组无显著差异(均P>0.05)。结论高度近视患儿的mfVEP的特征表现为P波振幅在多个区域较低中度近视下降,潜伏期延长。  相似文献   
40.
杨洋  殷小龙  彭小维 《江西医药》2014,(12):1515-1517
目的:探讨儿童外斜V征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分析总结60例外斜V征手术,观察手术前、后眼位的变化和双眼单视功能的情况。结果60例中有49例(78眼)行下斜肌减弱术。11例(22眼)行外直肌后退术并肌止端向上移位术,其中6例(6眼)行内直肌缩短术并肌止端向下移位术。术后眼位恢复正位52例(86.7%),术后获得34例(56.7%)建立了双眼单视功能,8例(13.3%)获得立体视觉。结论儿童外斜V征的手术方法是根据下斜肌功能是否异常,选择下斜肌减弱术或者水平肌止端移位术联合外斜视矫正术,手术矫正利于以获得双眼单视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