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93篇
  免费   167篇
  国内免费   141篇
耳鼻咽喉   6篇
儿科学   12篇
妇产科学   12篇
基础医学   122篇
口腔科学   45篇
临床医学   402篇
内科学   340篇
皮肤病学   9篇
神经病学   95篇
特种医学   128篇
外国民族医学   7篇
外科学   372篇
综合类   841篇
预防医学   384篇
眼科学   11篇
药学   445篇
中国医学   412篇
肿瘤学   58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42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54篇
  2020年   71篇
  2019年   72篇
  2018年   62篇
  2017年   50篇
  2016年   66篇
  2015年   67篇
  2014年   165篇
  2013年   119篇
  2012年   145篇
  2011年   163篇
  2010年   131篇
  2009年   213篇
  2008年   189篇
  2007年   177篇
  2006年   168篇
  2005年   193篇
  2004年   140篇
  2003年   152篇
  2002年   143篇
  2001年   130篇
  2000年   125篇
  1999年   123篇
  1998年   91篇
  1997年   107篇
  1996年   107篇
  1995年   64篇
  1994年   50篇
  1993年   51篇
  1992年   40篇
  1991年   43篇
  1990年   38篇
  1989年   39篇
  1988年   24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2篇
  1974年   1篇
  196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目的: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构建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重组腺病毒,并进行体内表达,测定活性;为深入开展的基因治疗研究创造条件。方法:实验于2000-05/2002-06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实验室完成。应用PCR技术扩增出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全长基因,体外同源重组构建重组腺病毒后,随机将30只SD大鼠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5只,将纯化后的重组腺病毒50μL注入SD大鼠股部肌肉陷窝病损处,通过组织学染色、X射线片对动物模型的组织变化进行观测。结果:6周后治疗组可见明显骨诱导形成,2周时治疗组碱性磷酸酶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重组腺病毒治疗组有明显的诱导成骨活性。结论:应用于动物实验中目的基因表达,并具有生物学活性。本研究是在骨缺损基因治疗的一次尝试,且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重组腺病毒的构建成功,也为国内骨科疾病基因治疗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22.
目的观察并比较双靶点取穴与单靶点取穴电针治疗创伤性四肢周围神经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56例创伤性四肢周围神经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28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单靶点取穴方案(在外周沿神经干走向循经取穴)治疗,治疗组患者采用双靶点取穴方案(督脉取穴配合外周循经取穴)治疗,两组在选穴进针后皆采用电针仪治疗30min,隔日治疗1次,每周3次,共治疗15周。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肌电图检测两组患者运动神经波幅及传导速度、感觉神经波幅及传导速度,治疗后评估临床疗效及神经电生理疗效。结果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89.3%,25/28)与对照组(78.6%,22/2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良率(67.9%,19/28)与对照组(39.3%,11/2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神经电生理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92.9%,26/28)与对照组(78.6%,22/2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愈显率(42.9%,12/28)与对照组(14.3%,4/2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运动神经和感觉神经波幅、传导速度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提高;治疗组运动神经波幅、传导速度均较对照组提高明显(P<0.05)。结论单靶点取穴和双靶点取穴电针方案皆能有效促进周围神经损伤后神经功能的恢复,但双靶点取穴方案的疗效更好,且能更显著地促进损伤神经在电生理指标方面的改善。  相似文献   
23.
电针、刮痧、水针综合治疗眩晕为主症的颈椎病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电针、刮痧、水针综合治疗以眩晕为主症的颈椎病疗效.方法:根据症型、病程进行分组,各组治疗方法相同.结果:症型分组:单纯组、合并神经根型组及合并交感型组疗效较佳,有效率达82.61%以上,三组间疗效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三组疗效分别与合并中央型组、混合型组比较,P<0.05,有显著差别;病程分组:A组(病程>1年)与B组(病程<1年),疗效比较P>0.05,无显著差别.结论:针灸治疗以眩晕为主的颈椎病,疗效与症型有关,与病程无关,且此综合疗法有效率从53%-100%不等,是非手术疗法较佳的治疗方案之一.  相似文献   
24.
微创血肿清除术对脑出血心电图改变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颅内病变特别是脑血管病可产生继发性心电图改变,心电图的异常随病情改善而好转.作者观察了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对脑出血心电图的影响,现将结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5.
我科1996~2000年收治痰结核菌药敏证实对全部抗结核药耐药或仅对一种抗结核药敏感的肺结核54例,其中单纯抗结核药物治愈16例,治愈率29.6%,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6.
针灸治疗药物依赖型失眠患者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求一种既能戒除失眠患者对药物的依赖性 ,又能提高其睡眠质量的方法。方法 :对 32例药物依赖型失眠患者的某些特定穴 (如四神聪、安眼穴、睡眠区、心俞、肝俞等 )进行针刺 ,经治 6个疗程后 ,将治疗前后的睡眠指数和临床症状进行比较。结果及结论 :治疗前后睡眠指数和临床症状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说明针刺某些特定穴具有戒减催眠药和提高睡眠质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27.
  目的  探讨羟酰基辅酶A脱氢酶α亚基(hydroxyacyl-CoA dehydrogenase alpha subunit, HADHA)对人绒毛膜滋养细胞HTR-8/SVneo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及其潜在作用机制。  方法  通过组织免疫荧光染色检测HADHA在6~8周正常早孕绒毛及复发性自然流产绒毛样本中表达水平的差异;慢病毒系统构建HADHA过表达及敲低稳转HTR-8/SVneo细胞系,并采用qRT-PCR、Western blot、Transwell、细胞划痕实验评价HADHA对HTR-8/SVneo细胞迁移侵袭能力和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转录组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筛选HADHA可能调控的靶基因及信号通路;加入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 AKT)抑制剂明确HADHA调节HTR-8/SVneo细胞迁移侵袭的具体分子机制。  结果  HADHA在复发性自然流产样本的绒毛外滋养层(extravillous trophoblast, EVT)中较正常对照组中高表达。过表达HADHA的HTR-8/SVneo细胞中迁移侵袭相关基因HLA-G、MMP2、MMP9、NCAD的表达水平降低(P<0.01,P<0.05),且迁移和侵袭能力减弱(P<0.05);敲低HADHA后,基因HLA-G、MMP2、MMP9、NCAD的表达水平增高(P<0.01,P<0.05),且迁移和侵袭能力增强(P<0.05)。此外,过表达HADHA后p-PI3K、p-AKT水平降低(P<0.05),PI3K/AKT信号通路被抑制;敲低HADHA后PI3K/AKT信号通路被激活。在HADHA敲低稳转细胞系中加入AKT抑制剂MK-2206后,细胞迁移侵袭能力较对照敲低组减弱(P<0.01,P<0.05)。  结论  HADHA通过抑制PI3K/AKT信号通路抑制HTR-8/SVneo细胞的迁移与侵袭。  相似文献   
28.
正膝关节损伤是常见外伤,如经验不足可能漏误诊膝关节区域的隐匿骨折~([1])。隐匿骨折指常规X线检查[包括传统X线片、计算机X线摄影(computed radiography,CR)及数字化X线摄影(digital radiography,DR)]不能发现或疑似骨折但不能作出明确诊断~([2]),需通过其他特殊检查或特殊体位的X线片才能发现~([3]),或过一段时间常规X线片才能辩认出的  相似文献   
29.
正吻合棘(KS)是指腰椎相邻2个棘突相互靠近碰撞引起下腰痛,腰椎过伸时症状加重的一种疾病~([1])。本院2016年收治1例L_(4,5) KS并L_5右侧峡部裂及近横向脊椎隐裂致L_5右侧形成浮动半椎板的病例,现将诊疗过程报告如下。1一般资料患者,男,30岁,因"劳累后下腰部正中及右侧髂腰部疼痛加重1年"就诊。追问病史,12年前新兵训练5 km武装越野时曾出现类似症状,疼痛  相似文献   
30.
目的 :探索人髓核间充质干细胞(nucleus pulposus mesenchymal stem cells,NPMSCs)的提纯方法并鉴定其生物学活性。方法:收集3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退变髓核组织(Pfirrmann分级均为Ⅳ级),利用酶消化法分离细胞。采用两种方法分离提纯NPMSCs,一组细胞采用贴壁法培养(贴壁组),另一组通过流式细胞分选技术利用NPMSCs表面阳性标志物CD73、CD90、CD105获得NPMSCs(流式组)。将两种方法获得的NPMSCs进行体外培养扩增,分别进行形态学观察,细胞计数试剂盒(Cell Counting Kit,CCK-8)检测增殖能力。贴壁组NPMSCs采用流式细胞分选仪在进行分选之前检测免疫表型,流式组NPMSCs在生长达80%~90%融合时进行免疫表型的检测。向成骨、成脂、成软骨诱导分化,诱导28d后分别进行茜素红染色观察其成骨能力、油红O染色观察其成脂能力、甲苯胺蓝染色观察其成软骨能力,利用Imag J软件计算染色区域所占的面积百分比。比较两组NPMSCs在形态学、免疫表型及增殖和分化能力的差异。结果:形态学观察发现,两组NPMSCs均呈漩涡状生长,贴壁组NPMSCs可见散在的单个细胞生长;流式组NPMSCs长梭形形态更长,排列更加紧密,少见散在的单个贴壁生长细胞。流式细胞分选后所得的NPMSCs占细胞总数的(89.67±2.52)%,可以进行体外培养扩增,细胞为典型的长梭形特征,漩涡状生长,在接种后12~15d达80%~90%融合,增殖能力在接种后5~13d明显高于贴壁组NPMSCs(P0.05)。流式组NPMSCs的CD73、CD90、CD105的表达率明显高于贴壁组NPMSCs(P0.05),并且低表达CD34、CD45及HLA-DR。两种方法获得的NPMSCs均能完成三系诱导分化,流式组成骨、成脂、成软骨染色区域百分比均明显高于贴壁组(P0.05)。结论:利用流式细胞分选技术从人退变髓核组织中可获得较高纯度的NPMSCs,并能进行后续培养扩增。与贴壁法获得的NPMSCs相比,流式细胞分选的NPMSCs具有更强的增殖与分化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