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2篇
外科学   23篇
综合类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评价胃癌根治术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2位评价者制定检索策略,利用PubMed和Medline等数据库检索胃癌手术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的随机对照研究,运用固定效应模型与随机效应模型对术中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与否的两组胃癌患者手术的安全性与有效性进行Meta分析。结果符合入选标准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7项共计胃癌根治术患者1446例。与非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组比较,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升高(RR1.34,95%CI1.03~1.75,P=0.03):术后出现淋巴瘘和严重腹泻者增多(RR分别为16.23和9.56,95%CI分别为1.99~131.98和1.70~53.67);而术后吻合口瘘、胰瘘、腹腔脓肿、肠梗阻、出血和伤口感染等发生率未见明显升高。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组术中出血量及输血人数比例增加(WMD202.95,95%CI116.80.289.10:RR1.93,95%CI1.20。3.10:均P〈0.05),但手术时间、平均输血量、平均术后住院天数、再次手术率、术后复发率和5年生存率等与D2/D3术式相近。结论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升高,并不能降低术后复发率、提高生存率,其临床疗效尚有待更严格的、多中心的、具有长期随访的大宗病例研究来证实。  相似文献   
22.
目的 评价直肠癌根治术行侧方淋巴结清扫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共检索出符合人选标准的对照临床研究27项,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对直肠癌侧方淋巴结清扫组与非清扫组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指标进行Meta分析.结果 与非侧方淋巴结清扫组相比,侧方淋巴结清扫的手术时间延长(P=0.0005),术中出血量增加(P=0.0003),小便功能障碍发生率增加(P=0.001),术后总并发症、盆腔脓肿、吻合口瘘发生率、排便功能和性功能障碍、术后总复发率、局部复发、远处转移、5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直肠癌根治术行侧方淋巴结清扫在预防肿瘤复发、远处转移及提高术后生存率等有效性方面未见明显优势,却延长了手术时间,增加术中出血和小便功能障碍等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23.
范可尼贫血(FA)是造血干细胞受累的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其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病人细胞对DNA交联剂如MMC,DEB等具有高度敏感性,基因分析发现至少有8个亚型(A,B,C,DI,D2,E,F,G),其中除B和D1基因以外,其余6个基因已被克隆。现推测这8个基因编码的蛋白可能互相协调,通过一个共同的“FA通路”调节DNA修复。FA发病的分子机制的研究逐渐深入,为开展FA基因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用逆转录病毒栽体将正常的FA基因转导到FA病变细胞,可产生对MMC等DNA交联剂抵抗的矫正表型,可治疗FA。本文综述了FA的临床特征,FA的基因结构和FA蛋白的功能,并探讨了FA患者的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和基因治疗。  相似文献   
24.
患者女,73岁.因"胃癌根治术后7年,体检发现腹腔肿物1个月余"于2006年11月1 日入院.患者7年前因诊断"贲门胃底癌"明确,于我院行"胸腹联合切口胃贲门癌根治、全胃切除术、空肠食管Roux-en-Y吻合术".术中探查:肝胆胰脾未见占位病变,盆底未见转移结节,无腹水,肠系膜淋巴结无肿大,结肠、小肠未扪及肿物.  相似文献   
25.
猕猴骨髓基质干细胞体外培养及其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通过体外分离、培养猕猴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研究其生物学特性、表面标志和遗传学性能,为BMSCs用作组织工程化神经种子细胞提供研究基础。方法 通过密度梯度离心分离猕猴BMSCs,体外培养、扩增,用倒置相差显微镜进行形态学的观察,通过绘制生长曲线、计算克隆形成率来研究细胞的活力和增殖能力,流式细胞仪检测表面标志,核型分析反应遗传学性能。结果 密度梯度离心的方法能获得较纯的猕猴BMSCs,第7代以前的细胞有较强的活力和增殖能力,具有与人的BMSCs相似的形态和表面标志,体外培养第10代细胞仍稳定为二倍体核型。结论 用本实验方法能较容易地获得大量的猕猴BMSCs,具有与人的BMSCs相似的形状和表面标志,第3—6代的细胞可满足以猕猴为动物模型的组织工程化神经种子细胞的研究要求。  相似文献   
26.
目的 评价直肠癌根治术行侧方淋巴结清扫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共检索出符合人选标准的对照临床研究27项,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对直肠癌侧方淋巴结清扫组与非清扫组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指标进行Meta分析.结果 与非侧方淋巴结清扫组相比,侧方淋巴结清扫的手术时间延长(P=0.0005),术中出血量增加(P=0.0003),小便功能障碍发生率增加(P=0.001),术后总并发症、盆腔脓肿、吻合口瘘发生率、排便功能和性功能障碍、术后总复发率、局部复发、远处转移、5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直肠癌根治术行侧方淋巴结清扫在预防肿瘤复发、远处转移及提高术后生存率等有效性方面未见明显优势,却延长了手术时间,增加术中出血和小便功能障碍等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27.
目的 比较溃疡性结肠炎(UC)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外文数据库检索词:Ulcerative Colitis OR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AND Laparoscopy AND Open Surgery OR Open Procedure.中文数据库检索词:炎症性肠病OR溃疡性结肠炎AND腹腔镜AND开腹手术.检索1992年1月至2008年5月发表的相关英文或中文全文文献,检索出符合入选标准的对照研究16项共计923例患者,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对UC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指标进行Meta分析.结果 与开腹手术相比,UC的腹腔镜手术明显缩短了开始进食时间(P<0.01)和术后住院天数(P<0.01),减少了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P<0.01),但延长了手术时间(P<0.05).在肠功能恢复时间、再次手术率、腹腔脓肿、吻合口瘘、肠梗阻、切口感染、术中出血量和死亡率方面未见明显优势.中转开腹手术率为4.2%.结论 溃疡性结肠炎腹腔镜手术是安全、可行的.且术后短期恢复较快.  相似文献   
28.
目的 评价直肠癌根治术行侧方淋巴结清扫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共检索出符合人选标准的对照临床研究27项,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对直肠癌侧方淋巴结清扫组与非清扫组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指标进行Meta分析.结果 与非侧方淋巴结清扫组相比,侧方淋巴结清扫的手术时间延长(P=0.0005),术中出血量增加(P=0.0003),小便功能障碍发生率增加(P=0.001),术后总并发症、盆腔脓肿、吻合口瘘发生率、排便功能和性功能障碍、术后总复发率、局部复发、远处转移、5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直肠癌根治术行侧方淋巴结清扫在预防肿瘤复发、远处转移及提高术后生存率等有效性方面未见明显优势,却延长了手术时间,增加术中出血和小便功能障碍等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29.
目的 探讨同时性、异时性结直肠癌肝转移的临床特点及不同治疗策略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994-2006年结直肠癌数据库中肝转移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Log-Rank法比较生存率,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共有486例患者发生肝转移,其中同时性肝转移191例,异时性肝转移295例,两组5年生存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9.3%vs.21.5%,P<0.01);全组患者中267例行手术切除,151例行射频消融治疗,68例保守治疗,三种治疗方法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22.1%,10.3%和0,三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肝转移类型、术前CEA、原发瘤N分期、分化程度、肠梗阻、腹水、肿瘤直径、治疗策略等因素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肝转移类型、术前CEA、腹水、治疗策略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肝转移的不同类型是决定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根治性手术切除与射频消融、保守治疗相比更能改善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30.
目的探讨Ⅲ、Ⅳ期结直肠癌有肝转移与无肝转移患者肠道原发肿瘤局部免疫微环境的差异。方法收集2000年1月至2005年12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67例行首次肠道肿瘤切除的Ⅲ-Ⅳ期结直肠癌患者标本,根据患者是否出现肝转移分为肝转移组和无肝转移组。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肿瘤组织中T淋巴细胞(CD3、CD4、CD8、CD45RO、IL-17和FOXP3)、B淋巴细胞(CD20)、NK细胞(CD57)、肿瘤相关巨噬细胞(CD68)、抗原提呈细胞(S100)、中性粒细胞(CD15)、肥大细胞(tryptase)、协同刺激分子(CD80和CD86)、T淋巴细胞效应分子(GZMB、FAS和FASL)以及MHC-Ⅱ类分子(HLADR)共计18个免疫分子的表达情况.并定量分析两组患者局部免疫指标表达的差异。结果肝转移组(17例)与无肝转移组(150例)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分析的18个免疫指标中,与T淋巴细胞相关的CD8、CD45RO、IL-17、FAS及肥大细胞相关的tryptase在肝转移组中表达明显减少(P〈0.05);其余免疫指标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肠道原发肿瘤局部微环境中的T淋巴细胞及肥大细胞免疫减弱可能为Ⅲ、Ⅳ期结直肠癌肝转移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