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1篇
  免费   71篇
  国内免费   35篇
儿科学   12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39篇
口腔科学   43篇
临床医学   117篇
内科学   52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13篇
特种医学   15篇
外科学   37篇
综合类   238篇
预防医学   52篇
药学   105篇
  2篇
中国医学   129篇
肿瘤学   1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47篇
  2013年   45篇
  2012年   50篇
  2011年   52篇
  2010年   52篇
  2009年   47篇
  2008年   47篇
  2007年   49篇
  2006年   40篇
  2005年   61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梁晓晖  陈燕霞  罗云  龚燕青  汪晓红 《全科护理》2020,18(17):2111-2114
[目的]探讨住院部实施丈夫陪产温柔分娩预演对提高分娩质量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初产妇2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例。对照组产妇采用常规健康教育模式,观察组进行丈夫陪产温柔分娩预演,比较两组产妇自然分娩成功率、产程时长、产后出血、纯母乳喂养率、满意度以及焦虑、疼痛评分。[结果]观察组产妇自然分娩成功率为97.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9.00%;观察组产妇第一产程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观察组产妇产后出血率为1.00%,低于对照组的4.00%;观察组纯母乳喂养率为89.00%,高于对照组的77.00%;观察组产妇产后焦虑、疼痛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产妇总满意度98.00%,高于对照组的84.00%(P0.05)。[结论]实施丈夫陪产温柔分娩预演能够提高产妇自然分娩成功率和纯母乳喂养率,缩短产程,降低产后出血发生率,减轻初产妇负性情绪,提高分娩质量。  相似文献   
22.
患者女,36岁.查体:一股情况良好,心肺未见异常,肝功能各项指标均在正常范围.B超检查肝右叶可见3.9cm×4.1cm大小囊性异常回声有包膜,腔内容物有一较明显的分界线,上层呈密集点状强回声,堆积成片,下层为无回声区.在腹部加压或体位改变时上层点状回声可漂动,为典型“脂液分层”表现.B超诊断:肝右叶囊性占位性病变:考虑囊性畸胎瘤.后经B超引导下穿刺细胞学检查:上层为粘稠脂类物质;下层为稀薄浆液.证实  相似文献   
23.
目的 分析小鼠乳腺癌干细胞(BCSCs)中免疫相关分子的表达和肿瘤组织中免疫细胞的浸润。方法 用成球培养的方法在体外富集小鼠乳腺癌细胞系4T1和4T07的肿瘤干细胞(CSCs);用实时定量PCR检测BCSCs中免疫检查点与抗原递呈相关基因的表达;用小鼠乳腺癌原位移植瘤模型和流式细胞测量术分别检测脾脏和肿瘤组织中各类免疫细胞的比例。结果 用成球培养的方法可以成功富集小鼠乳腺癌干细胞4T1和4T07;与贴壁培养的肿瘤细胞相比,小鼠BCSCs中免疫检查点和抗原递呈相关基因的表达有明显差异(P<0.05)。体内的结果表明,与贴壁肿瘤细胞来源的肿瘤组织相比,肿瘤干细胞来源的肿瘤组织中浸润更多的CD4+ T和CD8+ T细胞(P<0.05),但是CD11b+ F4/80+的巨噬细胞浸润更少(P<0.05)。结论 小鼠BCSCs中免疫检查点与抗原递呈相关基因的表达有改变,且在体内可招募更多的T细胞到肿瘤组织中去。  相似文献   
24.
目的:探讨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中药学》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应用及成效。方法将学生随机分为甲、乙两组,分别采用翻转课堂的混合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比较两种模式对学生平均成绩及教学满意度的影响。结果甲组单元测试总成绩及客观题成绩、形成性评价总成绩及课堂抢答、讨论发言成绩、综合性平均成绩及各分数段人数变化均明显高于乙组(P<0.05或P<0.01);两组间的满意度差异极显著(P<0.01)。结论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的混合教学模式确实能极大地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提升教学效果。可为今后的深入探索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5.
目的观察内毒素血症时肝窦内皮细胞(LSECs)中CD14蛋白合成和CD14 基因的表达,以及CD14蛋白在内毒素介导LSECs激活中的作用. 方法经尾静脉注入脂多糖(LPS,E coli O111B4)5mg/kg,建立大鼠内毒素血症动物模型,分别于术后0(对照组)、3、6、12、24h活杀取材.用兔抗鼠CD14抗体和异硫氢酸荧光素(FITC)标记的羊抗兔IgG对LSECs进行孵育后,流式细胞仪测定LSECs的平均荧光强度(MFI)及FITC阳性细胞数;用原位杂交法测定LSEC中CD14 mRNA的表达.用原位胶原酶灌注法分离大鼠LSECs,用不同浓度LPS(0、0.01、1、10、100μg/ml)刺激LSECs.并用CD14抗体阻断LSECs的 CD14蛋白后,再用不同浓度LPS(0、0.01、1、10、100μg/ml)刺激LSECs.测定LPS介导LSECs肿瘤坏死因子(TNF)-α及白细胞介素-6(IL-6)分泌及CD14抗体对LSECs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 结果内毒素血症大鼠3、6、12和24h 时LSECs的MFI明显增加;FITC阳性细胞数也明显增多,分别为54.32%、65.83%、85.61%和45.65%,与对照组的4.45%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原位杂交显示,内毒素血症大鼠LSECs中CD14 mRNA的表达明显增强,而对照组CD14 mRMA无阳性表达.LPS组TNF-α的含量(pg/ml)分别为54.49±6.02、84.65±10.16、206.54±23.55、349.87±39.47和365.76±40.31;CD14阻断组TNF-α的含量(pg/ml)分别为55.93±6.95、63.32±7.81、85.34±9.72、112.75±13.54、198.66±21.54;两组间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LPS组IL-6的含量(pg/ml)分别为103.34±12.52、187.39±20.31、243.87±27.83、289.51±30.15、298.53±31.94;CD14阻断组IL-6的含量(pg/ml)分别为104.37±11.49、125.02±13.58、164.59±19.47、183.47±20.17、221.76±26.43;两组间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 结论内毒素血症时LSECs能合成CD14蛋白及表达CD14基因;抗CD14抗体对LPS诱导LSECs TNF-α和IL-6的分泌有抑制作用;CD14蛋白的表达在内毒素介导LSECs激活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6.
目的观察直肠黏膜酪酪肽(peptide tyrosine tyrosine,PYY)表达能否作为临床诊断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有效的生物标志物。方法对照组21名,IBS组80例(IBS-C组41例,IBS-D组39例)进行电子结肠镜检查,均在距肛直肠15 cm直肠黏膜取活检做PYY免疫组化检查,并统计阳性PYY细胞数。结果 IBS总体直肠黏膜PYY阳性细胞数量计分1.51±0.67,对照组直肠黏膜PYY阳性细胞数量计分2.38±0.9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直肠黏膜PYY表达可作为临床诊断IBS有效的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27.
目的:本临床研究主要是为了观察传统X线片影像技术在肋骨骨折中的诊断效果。方法:本试验的研究方法是收集2019年2月01日-2020年2月29日在我院骨科就诊的150例肋骨骨折患者作为本次试验的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使用X线检查,研究分析传统X线对肋骨骨折诊断的确诊率和误诊率。结果:本研究结果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研究显示X线对肋骨骨折患者的病情均能有效的进行检测,对患者的病情诊断较为准确,为医生进一步判断患者的病情提供有力依据,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8.
目的:研究野山参纯货和籽货形状特征的变异及可能原因进行分析。方法采用文献综述的方法,通过归类分析,结合大量的文献对野山参纯货和籽货形状特征的变异进行研究分析。结果由于不同生长环境条件的影响,使得野山参纯货与籽货形状特征出现变异,变异主要体现在根系、体长、腿长、外形、质地等方面。结论土壤、水分、阳光等作为人参生长中必须的环境条件对人参生长起了重要作用,也是导致野山参中纯货与籽货形状特征。从宏观上来看,与纯山参相比,籽货体长腿长。从微观上来看,籽货更加丰满,须分叉角度小,质地更加厚实,放在水里沉底;而纯山参质地呈中空,漂浮在水中。  相似文献   
29.
30.
目的研究不同临床和影像学亚型脑梗死发生颈动脉斑块的差异。方法选取2008年2月至2011年2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251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根据头颅磁共振结果分为脑梗死和非脑梗死组并以后者作为对照,根据超声检查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以确定颈动脉斑块的有无。比较脑梗死组和对照组颈动脉斑块的阳性率,并进一步分析其在各临床和影像学分型中的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颈动脉斑块与脑梗死临床和影像学亚型间的相关性。结果脑梗死组斑块阳性率为74.2%(135/182),对照组为56.5%(39/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内,按临床分型斑块发生率由高向低的次序为部分前循环梗死(PA-CI)、腔隙性脑梗死、后循环梗死、完全前循环梗死,其中PACI(83.8%)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按影像学分型斑块发生率由高向低的次序是放射冠梗死、前循环皮质梗死、基底节区梗死、后循环梗死,其中放射冠梗死(85.2%)、皮质梗死(75.4%)明显高于对照组。颈动脉斑块与PACI的P值和OR(95%CI)分别为0.01,2.576(1.251~5.307)。结论临床和影像学亚型对于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发生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