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10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3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21.
鉴于中医药治疗抑郁症的临床有效性,但有效机制不清,该研究试图从抑郁症的病因源头做起,在复杂系统下初探抑郁症的可能病因,为下一步中医药疗效评价研究奠定基础。通过采集120例抑郁症患者和40例健康人群脑电波,利用脑讯息搜索(SET,search of encephalo-telex)系统分析抑郁症患者全脑及各脑区抑制性神经递质(INH)、五羟色胺(5-HT)、乙酰胆碱(ACH)、多巴胺(DA)、去甲肾上腺素(NE)、兴奋性神经递质(EXC)这6种神经递质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抑郁症组与健康组比较,各神经递质均值变化为①抑郁组全脑区DA降低(P<0.05),且双侧中央区,右颞区及右顶区DA降低较显著(P<0.01);②抑郁组右颞区5-HT升高(P<0.05);③抑郁组右中央、左顶区ACH降低(P<0.05),左后颞区ACH降低较显著(P<0.01)。神经递质拮抗对及神经递质间相关性研究①3对神经递质拮抗对5-HT 与DA,Ach 与NE,INH 与EXC在健康组和抑郁组2组均表现为中或强负相关性。5-HT与DA之间,除健康组右后颞区为弱负相关外,其余各区及全脑均表现出强负相关性(健康组除外右后颞区,|r|范围为[0.82,0.92],P<0.01)/(抑郁组,|r|范围为[0.88,0.94],P<0.01);Ach 与NE间在全脑及各脑区体现出中负相关性(健康组,|r|范围为[0.39,0.76],P<0.01或P<0.05)/(抑郁组,|r|范围为[0.56,0.64],P<0.01);INH 与EXC间体现出中强负相关性(健康组,|r|范围为[0.57,0.80],P<0.01)/(抑郁组,|r|范围为[0.68,0.78],P<0.01)。②非拮抗对的两两递质组间,5-HT与EXC间,或 Ach与INH间,或DA与INH间在大脑各区均呈现弱负相关趋势。5-HT与EXC间表现出弱负相关性(健康组,在脑右中央、左顶、双前颞和右后颞区|r|范围为[0.25,0.50],P<0.01或P<0.05)/(抑郁组,在全脑、双顶、双枕、右前颞、双后颞、左中央、左额区表现出弱负相关性(|r|范围为[0.18,0.37],P<0.01或P<0.05);Ach与INH间表现出弱负相关性(健康组,在脑双额、左顶、左前颞、右后颞区|r|范围为[0.31,0.46],P<0.01或P<0.05)/(抑郁组,在脑双后颞、右前颞、双枕、左中央区|r|范围为[0.20,0.32],P<0.01或P<0.05);DA与INH间表现出弱中负相关性(健康组,在脑左顶、右中央、左额、左枕、双前颞区|r|范围为[0.33,0.68],P<0.01或P<0.05)/(抑郁组,除左额,右中央外,在全脑及其余脑区|r|范围为[0.21,0.34],P<0.01或P<0.05)。DA与Ach间,或NE与5-HT间在大脑各区均呈现弱正相关趋势。DA与Ach间表现出弱正相关性(健康组,在脑左额、右顶、左前颞和右后颞区|r|范围为[0.37,0.46],P<0.01)/(抑郁组,除去双中央区外,在全脑及其余脑区|r|范围为[0.23,0.35],P<0.01或P<0.05);NE与5-HT间表现出弱正相关性(健康组,在脑双前颞、双后颞、右额、左顶区|r|范围为[0.34,0.48],P<0.01或P<0.05)/(抑郁组,在全脑及各区|r|范围为[0.18,0.42],P<0.01)。抑郁症组与健康组多神经递质主要差异为①抑郁组全脑、左额及右中央区6种神经递质全部正常减少(P<0.05)。②抑郁组DA下降,或含有DA下降,或含有DA下降5-HT升高型增多。全脑、右额、右中央DA降低或含DA降低增多(P<0.01),表现为DA降低,5-HT升高DA降低,5-HT升高ACH降低DA降低,DA降低NE升高EXC降低,5-HT升高ACH降低DA降低NE升高等等。③抑郁组ACH下降增多,或含ACH下降、或含ACH下降NE(β-受体)升高型增多。右额、双中央区ACH降低或含ACH降低增多(P<0.05或P<0.01),表现为ACH降低,ACH降低NE升高,ACH降低NE升高EXC降低,5-HT升高ACH降低DA降低NE升高等等。该研究提示抑郁症患者大脑表现多种神经递质失常,多神经递质的同步变化有一定规律可寻,但非简单的线性研究方法。证实了3对拮抗对5-HT与DA间,ACH与NE间,INH与EXC间在健康组和抑郁症组均表现出较强的拮抗关系,非拮抗对两两递质间也表现出弱的正关联或负关联,提示可能有间接的因果关联。并且,抑郁症大脑各区多神经递质变化颇为复杂,初步证实了右额、右中央表现为 DA降低,ACH降低,5-HT升高DA降低,5-HT升高ACH降低DA降低,DA降低NE升高EXC降低,5-HT升高ACH降低DA降低NE升高,ACH降低NE升高,ACH降低NE升高EXC降低等等,与健康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22.
目的观察通心络超微粉对急性脑梗死大鼠脑微血管的影响,探讨其脑保护的作用机制。方法制作大鼠左侧大脑半球永久性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通心络组和丁苯酞组,每组再分为1、3 d 2个亚组。假手术组和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灌胃,通心络组给予通心络超微粉灌胃,丁苯酞组给予丁苯酞灌胃。采用2,3,5-氯化三苯四唑染色检测大鼠脑组织梗死体积百分比,HE染色观察大鼠脑微血管的一般形态,免疫组化染色测定各组脑组织中血管生成素-1(ANG-1)、内皮抑素(ES)表达水平。结果与模型组比较,通心络组和丁苯酞组的脑梗死体积百分比均减小,脑梗死灶面积明显减小,水肿程度减轻;与模型组比较,通心络组和丁苯酞组1、3 d测定ANG-1表达均升高(P0.05),且通心络3 d组明显优于其余各组(P0.001);与模型组比较,通心络1 d组ES表达有升高趋势,丁苯酞1 d组明显升高(P0.05),丁苯酞3 d组有降低趋势,通心络3 d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通心络超微粉能够减轻脑微血管的损伤程度,通过调节ANG-1和ES的表达,促进后期微血管的新生,起到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3.
[目的]观察通络救脑注射液对氧糖剥夺损伤(OGD)的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条件培养液中巨噬细胞炎性蛋白-1β(MIP-1β)分泌情况及其受体--趋化因子受体5(CCR5)表达的影响.[方法]氧糖剥夺法建立内皮细胞OGD模型,酶联免疫银光法(ELISA)法检测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条件培养液中MIP-1β含量的变化,免疫组化法及Western blot法观察内皮细胞中MIP-1β及其受体CCR5的表达情况.[结果]OGD组的内皮细胞分泌大量MIP-1β至上清液,该组内皮细胞胞浆大量表达MIP-1β,同时CCR5的蛋白表达量亦随之上升,加入通络救脑注射液的OGD组,其上清液中MIP-1β分泌量显著性下降(P<0.01),MIP-1β及其受体CCR5在内皮细胞上的表达也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结论]通络救脑注射液能够抑制OGD损伤时内皮细胞M1P-1β的分泌,减少MIP-1β和CCR5的表达,对内皮细胞缺氧损伤后趋化因子释放的抑制是其发挥解毒通络药效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24.
本文通过5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检索和归纳,回顾了缺血性脑损伤时相关蛋白在脑脊液中的特异性表达,并与其在脑组织及血清中的表达进行比较,发现在缺血性脑损伤时对脑脊液中相关蛋白进行检测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不可代替的地位,重在拟从新的角度进一步研究脑缺血的损伤机制,为后续开展的动物实验和临床检测提供借鉴和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25.
复方当归注射液对大鼠缺血性脑损伤模型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损伤后神经功能、脑梗死体积、脂质过氧化的变化及复方当归注射液的干预作用。方法以线栓法构建SD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致局灶性脑缺血损伤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复方当归注射液组(药物组)和阳性对照组。造模后1 h,假手术组和模型组予生理盐水腹腔注射,药物组和阳性对照组分别给予复方当归注射液和依达拉奉注射液腹腔注射,连续7 d,通过神经行为学评分判断大鼠神经功能变化,四氮唑红染色方法测定脑组织梗死体积,硫代巴比妥酸方法检测缺血侧脑组织中丙二醛(MDA)含量。结果脑缺血7 d后,药物组脑梗死体积比及神经功能指标均较模型组显著改善(P0.05),MDA含量较模型组有一定下降趋势。结论复方当归注射液能显著改善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的神经行为学功能、减小脑梗死体积,并可能有减轻脂质过氧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26.
通过对黄芩、栀子配伍阻抑脑缺血级联反应的作用特征分析,探讨两者配伍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作用环节及作用部位.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黄芩、栀子及两者配伍对大鼠神经症状、脑组织SOD、丙二醛(MDA)、一氧化氮合成酶(NOS)、Na+-K+-ATP酶及血浆凝血因子Ⅷ相关抗原(vWF)等的影响.结果显示,黄芩、栀子及其配伍均能改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症状;黄芩、栀子单用对脑组织SOD、MDA和血浆vWF均未见明显影响,而两者配伍则可显著提高脑组织SOD活性,降低脑组织MDA和血浆vWF含量,但对于NOS及 Na+-K+-ATP酶的活性,则有减效、减毒趋势.实验证明,中药组分配伍后的作用不是单纯的效应累加,而是以效应环节的生物特性表现为协同增效或减毒等复杂的现象.  相似文献   
27.
解毒通络方对脑缺血损伤海马区突触可塑性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观察解毒通络方对大鼠脑缺血损伤后海马神经毯的突触形态与突触素P38的表达的影响。方法 :本文应用超微结构分析与免疫组化方法。结果 缺血损伤引起海马CA1区突触前成分溃变、突触数密度下降、突触素P38低水平表达 ;术后 8周 ,模型组与治疗组出现数量较多的新生突触和突触素P38表达水平的提高 ,治疗组突触数密度恢复最为显著 ,已达假手术组的 87 4% ,并明显高于模型组 ;与假手术组比较 ,模型组突触素P38表达COD值提高到 80 % ,而治疗组提高到 114 7% ,治疗组COD值显著高于模型组 (P<0 0 1)。结论 解毒通络方具有促进突触再建和增强、完善再建突触效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28.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2012级中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进行调查,评价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与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轨后培养方案的实施效果.结果显示,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2012级中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对培养方案及培养模式满意度均较高,尤其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轨后,2012级研究生在临床技能操作和学术研究方面较2011级研究生有所提高.提示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级、2012级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对培养方案满意度较好,下一步应就培养方案的具体目标、导师理念的更新、临床技能与科研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优化.  相似文献   
29.
目的 观察金槐精制粉对高脂血症(hyperlipidemia,HLP)大鼠血管内皮标志物及血管调节因子的影响,探究金槐精制粉对血管内皮的保护效果.方法 实验大鼠按照体质量均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金槐高、中、低剂量组和曲克芦丁组,每组10只.正常组以普通清洁级饲料喂养,其余各组均用高脂饲料喂养,30d.成模后,正常组和模型组按照0.9%生理盐水10 ml/(kg·d)灌胃,金槐高、中、低剂量组分别按照102.45 mg/(kg·d)、83.65 mg/(kg·d)、68.30 mg/(kg·d)灌胃给药,曲克芦丁组按照39.70 mg/(kg·d)灌胃给药,14d.腹主动脉取血,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大鼠血清中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Ⅱ,Ang-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内皮素1(endothelin 1,ET-1)、前列环素2(prostacyclin,PGI2)和血栓收缩素2(thromboxane A2,TXA2)的含量.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中AngⅡ、VEGF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金槐高、中、低剂量组和曲克芦丁组Ang-Ⅱ水平均有下降(P<0.05),金槐高剂量组VEGF下降(P<0.05).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中NO、ET 1、TXA2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金槐高、中、低剂量组NO均有下降(P<0.05),金槐高剂量组和曲克芦丁组ET-1有所下降(P<0.05),金槐高、中剂量组和曲克芦丁组TXA2有下降(P<0.05).结论 金槐精制粉可以通过改善HLP大鼠血管内皮标志物及血管调节因子的表达,对血管内皮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0.
目的:通过检测牛黄、栀子及二者配伍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不同时段脂质过氧化损伤的影响,探讨治疗缺血性中风在该作用环节不同时段的作用特点,研究其配伍阻抑脑缺血级联反应的时序特征。方法: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牛黄、栀子及二者配伍对缺血再灌注24h和72h两个时段大鼠神经症状、脑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和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的影响。结果:牛黄、栀子均能显著改善两个时段大鼠神经功能缺损症状,配伍后作用更为显著;牛黄对缺血再灌注24h、72h脑组织SOD活性和MDA含量均未见明显影响;栀子可明显升高缺血再灌注24h脑组织SOD活性、降低MDA含量,但对再灌注72h脑SOD活性和MDA含量未见明显影响;二者配伍可使缺血再灌注72h脑组织SOD活性显著升高、MDA含量降低,但对再灌注24h脑组织SOD活性和MDA含量的影响并不显著。结论:中药配伍的作用不是简单的效应累加,在同一效应环节上还表现为不同时段的配伍作用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