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56篇
  免费   370篇
  国内免费   200篇
耳鼻咽喉   22篇
儿科学   31篇
妇产科学   56篇
基础医学   206篇
口腔科学   29篇
临床医学   632篇
内科学   121篇
皮肤病学   4篇
神经病学   56篇
特种医学   80篇
外科学   1372篇
综合类   609篇
预防医学   251篇
眼科学   9篇
药学   111篇
  14篇
中国医学   35篇
肿瘤学   88篇
  2024年   87篇
  2023年   337篇
  2022年   451篇
  2021年   315篇
  2020年   345篇
  2019年   223篇
  2018年   136篇
  2017年   129篇
  2016年   162篇
  2015年   118篇
  2014年   195篇
  2013年   185篇
  2012年   184篇
  2011年   209篇
  2010年   147篇
  2009年   101篇
  2008年   92篇
  2007年   57篇
  2006年   55篇
  2005年   67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文题释义: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由创伤性和非创伤性原因引起的股骨头病变的病理过程,临床以髋关节疼痛、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此病病程长、预后差,易引起股骨头塌陷,引起髋关节退变,股骨头坏死早期可行钻孔减压治疗,后期需要行全髋关节置换。 钻孔减压:即髓芯减压,是在1964年由Arlet和Float首创,空心钻头在克氏针的引导下沿克氏针由股骨大转子外侧向股骨头坏死区域定位,到达股骨头皮质下方。股骨头中间形成孔道使股骨头起到减压的效果。背景:为了延缓早期股骨头坏死的进一步加重,股骨头钻孔减压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法,但传统股骨头钻孔减压手术创伤大。 目的:对比机器人辅助下钻孔减压治疗股骨头无菌性坏死与传统手术疗效的差异。 方法:纳入40例行股骨头无菌性坏死钻孔减压患者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根据治疗方案分为2组。机器人组在机器人辅助下对18例(26个股骨头)进行股骨头钻孔减压治疗,其中FicatⅠ期13例(18个股骨头),FicatⅡ期5例 (8个股骨头);传统手术组共22例患者(29个股骨头),其中FicatⅠ期15例 (19个股骨头),FicatⅡ期7例(10个股骨头)。对比2组患者的手术切口、术中透视次数、术中出血量、术中穿刺次数及手术时间,术前及术后1,3,6个月根据Harris评分评估髋关节功能。结果与结论:①所有患者均随访6个月以上;②机器人组术中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透视次数、术中穿刺次数、手术时间均优于传统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③2组患者术后1,3,6个月Harris评分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④提示与传统术式相比,机器人辅助下钻孔减压治疗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的疗效方面并未见明显优势,但其手术切口小,术中透视次数少,创伤小,操作更加安全微创。 ORCID: 0000-0002-1809-7037(罗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22.
23.
目的探讨改良“三位一体”防护法预防脊柱机器人俯卧位手术中压力性损伤(PI)的效果。方法选择行脊柱机器人椎间融合器植入植骨融合手术患者61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1例和对照组30例。观察组采用改良“三位一体”防护法,即联合使用石蜡油、经亲水助剂处理后的熔喷无纺布及硅凝胶垫;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即联合使用液体敷料、泡沫敷料及硅凝胶垫。比较2组患者术后皮肤受压情况(包括皮肤压痕、红斑、水疱、破损等)。结果观察组头面部、左侧髋部、右侧髋部的PI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黏胶性皮肤损伤发生率为0,低于对照组的16.67%(5/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脊柱机器人俯卧位手术中应用改良“三位一体”防护法能显著降低PI、黏胶性皮肤损伤发生率。  相似文献   
24.
25.
目的探究高压氧联合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偏瘫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2015年2月—2016年2月期间接收的脑卒中偏瘫患者82例作为该次研究的对象,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而研究组则采用高压氧联合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比两组疗效。结果研究组治疗后,患者的Brunnstrom分期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且FMA、M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采用高压氧联合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并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26.
张芳芳  周磊  朱慧姗 《北京医学》2021,43(6):525-529
目的 研究运动想象联合康复机器人在卒中偏瘫上肢运动功能恢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26例卒中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63例.两组患者入院后均行常规药物治疗,待病情稳定后行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在基础治疗后行上肢康复机器人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开展运动想象疗法,治疗4周后观察疗效.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的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 upper extremity scale,FMA-UE)、Carroll手功能评定量表(upper extremity function test,UEFT)、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arthel指数)评分的差异,对比两组治疗后Brunnstrom分期的差异,对比两组治疗前后上肢三角肌、肱三头肌、前臂伸肌肌群的上肢肌电积分(integrated electromyogram,iEMG)值的差异.结果 观察组治疗前后FMA-UE、UEFT评分和 Barthel指数分别为(18.74±4.24)分、(44.34±5.09)分、(38.46±3.91)分及(28.79±6.74)分、(55.19±7.09)分、(47.41±6.41)分,对照组治疗前后三者分别为(17.34±4.05)分、(44.51±5.24)分、(38.50±4.02)分及(20.76±5.73)分、(49.76±6.89)分、(42.87±5.09)分,观察组治疗后各指标显著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肩臂、手部Brunnstrom分期Ⅳ~Ⅵ期占比93.7%、96.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9.4%、8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上肢三角肌、肱三头肌、前臂伸肌肌群iEMG值分别为(15.78±4.29)μV、(14.87±2.87)μV、(10.54±2.53)μV及(48.53±7.63)μV、(30.89±6.40)μV、(29.41±6.10)μV,对照组分别为(15.80±4.33)μV、(14.52±2.67)μV、(10.42±2.49)μV及(35.78±6.72)μV、(23.76±4.41)μV、(21.83±4.66)μV,观察组治疗后的iEMG值显著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运动想象联合康复机器人对卒中偏瘫患者进行康复治疗能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且还能改善上肢三角肌、肱三头肌、前臂伸肌肌群的iEMG值.  相似文献   
27.
脑卒中是一种致残率极高的疾病,大部分脑卒中患者经过治疗后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残疾.卒中后患者由于下肢活动能力降低,必然会经历步态障碍阶段,恢复行走能力往往是患者最基本的要求也是主要的康复目标.随着康复医学技术的发展,下肢机器人也更多地运用于步行功能的康复中.本文将对下肢康复机器人及其在步行功能中的应用现状和进展做一综述,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8.
脑卒中是指突然发生, 由脑血管疾病引起的局限性或全脑功能障碍, 持续时间超过24 h或引起死亡的临床综合征。运动训练是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的重要环节, 有利于改善患者的身体功能。其中脑卒中患者在康复阶段需要进行下肢功能的训练, 目的是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最终保证患者能够独立行走。由于治疗师的数量难以满足患者需求, 机器人在90年代被应用于康复领域, 以减少治疗师的体力劳动和保证治疗效果的稳定。下肢机器人作为新型医疗器具在多种联合治疗方案中取得一定成果。本文研究下肢机器人在脑卒中患者康复时的治疗效果, 以向康复治疗提供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29.
目的:探讨骨科手术机器人3D模式下辅助经皮固定骶髂螺钉的学习曲线。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3月至2022 年3月在乐清市人民医院应用天玑II骨科手术机器人在3D模式下辅助行经皮骶髂螺钉治疗骨盆后环骨折3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将31例患者根据手术日期按时间顺序进行编号,分为前、中、后期3组,将完成的第1至第10例设为前期组,第11至第20例设为中期组,第21至第31例为后期组,对3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及骶髂螺钉位置等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发生骨科手术机器人相关并发症。机器人辅助下骶髂螺钉置入的平均手术时间随手术病例数增加而显著减少,其中前期组与中、后期平均手术时间的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中期组和后期组的平均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278)。结论:天玑II骨科手术机器人辅助经皮固定骶髂螺钉的学习曲线前期较为陡峭,开展10例后可趋于平稳。骨科手术机器人3D模式下辅助治疗骨盆后环骨折是一种安全准确的方法,可提高手术精度,缩短手术时间。  相似文献   
30.
机器人肝切除(robotic hepatectomy,RH)作为一项肝脏微创外科前沿技术,近年来在国内外迅速发展,并被逐步推广应用。研究证实RH具备安全性、有效性,但相比传统手术发展历程偏短,机器人肝切除存在技术门槛高、设备缺陷多及医疗费用贵等问题。未来通过专业培训、系统研发、成本控制等方面的突破,朝着更理想的标准逐步改进,RH的前景值得期待。本文针对机器人肝脏切除术的临床现状和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