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篇
  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11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7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11篇
药学   1篇
  2023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目的描述超顺磁氧化铁(SPIO)颗粒标记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后对细胞的影响及MR成像特点,评价其标记效果。方法分离、纯化并培养大鼠BMSCs,使用多聚赖氨酸(PLL)对细胞进行SPIO(50μgFe/ml,48h)标记,采用普鲁士蓝染色、细胞内铁含量检测等评定SPIO标记BMSCs的效率;通过台盼蓝染色、二甲基亚砜比色法检测细胞活力和增殖情况,通过Hoechst染色观察细胞凋亡情况,评价SPIO是否影响BMSCs的生物学特性;并对标记的BMSCs进行MR成像(序列:T1SE、T2FSE及T2*GRE)。结果细胞标记率达100%,标记细胞铁含量明显高于未标记细胞;细胞活力、增殖、周期和凋亡检测显示标记细胞与未标记细胞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MR成像显示标记细胞数目大于5×103个细胞时,3个序列图像均能够观察到信号变化,以T2*WI最为明显。结论大鼠BMSCs可以被SPIO(50μgFe/ml,48h)有效标记,且对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无明显影响;1.5TMR能够在体外观察到标记后的细胞。  相似文献   
22.
目的介入治疗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肾动脉狭窄性高血压的疗效分析。方法 30例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肾动脉狭窄性高血压患者。8例行肾动脉球囊扩张成形术,22例行肾动脉支架植入术。结果 手术成功率100%。术后16例患者血压恢复正常,10例改善,总有效率86.7%。CTA随访36~148d,中位随访96天。随访期间支架通畅率100%。3例行肾动脉球囊扩张成形术者再发肾动脉狭窄,复发率37.5%。结论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肾动脉狭窄性高血压首选肾动脉支架植入术治疗。  相似文献   
23.
目的 探讨肝移植术后肝静脉、下腔静脉梗阻的诊断及介入治疗技术.方法 在831例原位肝移植(OLT)、26例活体肝移植(LDLT)患者中,共有11例在移植术后2~111 d经血管造影证实为肝静脉、下腔静脉梗阻并进行了介入治疗.其中肝静脉吻合口狭窄或闭塞5例、下腔静脉吻合口狭窄5例、肝静脉狭窄伴下腔静脉吻合口狭窄1例.11例中,5例为成人OLT、4例为LDLT、2例为儿童减体积OLT,介入治疗前9例接受了肝脏CT、2例接受了MR增强扫描.术后随访患者肝肾功能指标、临床症状及肝静脉、下腔静脉血流状况.对11例患者的影像资料、介入治疗技术要点和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介入治疗前后梗阻两端静脉压力差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 11例患者,CT或MR检查均可明确显示肝脏淤血范围、肝静脉或下腔静脉梗阻部位及程度;其中4例肝静脉梗阻和5例下腔静脉梗阻者行支架植入治疗,1例肝静脉梗阻者行经皮腔内血管球囊扩张术(PTA),1例肝静脉伴下腔静脉梗阻者,行肝静脉PTA和下腔静脉支架植入,介入治疗手术均成功.术后检测梗阻两端静脉压力差为(2.9±1.7)mm Hg(1 mm Hg=0.133 kPa),较术前(16.5±4.1)mm Hg明显下降(t=11.5,P<0.01).术后10例患者临床症状改善,肝肾功能恢复;1例肝功能恶化,于术后第9天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患者术后随访9~672 d,2例肝静脉PTA治疗者术后1个月内发生血管再狭窄,支架植入治疗者未发生再狭窄,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支架植入是治疗肝移植术后肝静脉和下腔静脉梗阻安全、有效的方法;术前CT或MR对明确肝淤血范围及静脉梗阻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4.
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多层螺旋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MSCT在诊断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中的价值.方法 83例原位肝移植术后患者因临床和生化检查可疑胆道并发症行MSCT增强检查.胆道并发症的确诊依据为直接胆道造影69例、移植肝病理11例、肝管空肠吻合术3例.分析CT诊断胆道并发症的能力,计算其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刚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并用x2检验比较胆管吻合口狭窄和非吻合口狭窄的CT特征.结果 83例中,62例(74.7%)证实有胆道并发症,其中胆管吻合口狭窄32例,非吻合口狭窄21例,胆管结石16例(12例合并胆管狭窄),胆总管吻合口漏5例,胆汁瘤4例(合并胆管狭窄)、胆源性肝脓肿2例(合并胆管狭窄).CT诊断胆管狭窄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0.6%、86.7%、89.2%、92.3%和83.9%.CT对胆管结石、胆总管吻合口漏、胆汁瘤、胆源性肝脓肿均能正确诊断,无漏诊和误诊.非吻合口狭窄表现为胆管不均匀扩张的发生率(71.4%,15/21)显著高于吻合口狭窄者(25.0%,8/32;P<0.01),而肝外胆管扩张(33.3%,7/21)和胆管均匀扩张(14.3%,3/21)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吻合口狭窄者(84.4%,27/32和68.8%,22/32;P<0.01).非吻合口狭窄肝动脉缺血的发生率(66.7%,14/21)明显高于吻合口狭窄者(15.6%,5/32;P<0.01).结论 MSCT对诊断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具有重要价值,还可初步诊断胆管狭窄类型;肝动脉缺血是胆管非吻合口狭窄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5.
原发性肝癌肝移植后肿瘤复发的化疗栓塞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介入化疗栓塞在HCC肝移植后肿瘤复发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12例原发性HCC肝移植后肿瘤复发、且失去外科治疗机会的患者接受1次或多次TACE治疗(平均每例2.28次).通过治疗后的影像学资料判定治疗反应,并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计算患者生存率.结果 12例中7例(58.3%)肿瘤体积缩小≥30%.然而,在随访期间有11例(91.3%)出现了肝内或肝外新发病灶.移植后1、2、3和4年生存率分别为83.3%、57.1%、47.6%和17.9%;复发后6、12和24个月生存率分别为66.7%,50%和31.3%.结论 对于原发性HCC肝移植后肿瘤复发且失去外科切除机会的患者,介入化疗栓塞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控制肿瘤生长.  相似文献   
26.
目的评价经皮腔内支架植入术(PTS)治疗中心静脉狭窄(CVS)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分析29例中心静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经影像学证实并接受PTS治疗。出院后于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定期接受随访,分析其影像学检查、治疗效果、并发症及再次干预等。 结果29例患者实施PTS治疗共计36例/次,技术成功率约97.2%,临床有效率约94.4%;植入支架共计48枚,其中裸支架36枚,覆膜支架12枚;所有患者均未见明显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后随访3~38个月,10例/次患者于术后出现再狭窄并行再次手术干预;其中,裸支架PTS术后再狭窄率(45.8%)显著高于覆膜支架(10.0%) (χ2=3.852,P=0.046)。合并慢性肾功能衰竭(CRF)经自体动静脉瘘行血液透析患者PTS术后再狭窄率(57.1%)显著高于非CRF患者(19.0%) (χ2=5.256,P= 0.022)。相比于术后接受规律抗凝治疗的患者,未接受规律抗凝患者术后支架再狭窄率较高(26.67% vs 100%,χ2= 8.311,P=0.004)。 结论CVS患者接受PTS治疗可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采用覆膜支架术后再狭窄率较低;但合并CRF接受血液透析患者PTS术后再狭窄率较高;PTS术后接受规律抗凝亦很重要。  相似文献   
27.
肝静脉狭窄是肝移植术后的一种严重并发症,在活体肝移植术后发生率较高。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2例成人活体肝移植术后肝静脉狭窄患者的相关资料,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探讨肝移植术后肝静脉狭窄的诊断方法及介入治疗效果。经皮肝静脉造影术可确诊肝静脉流出道梗阻,经皮经肝球囊、支架成形术是治疗活体肝移植术后早期肝静脉狭窄的一种安全、简便、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8.
29.
目的探讨自体骨髓干细胞肝内移植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的临床效果。方法36例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采取经肝动脉(31例)或门静脉(5例)途径肝内移植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术后3个月观察血清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凝血酶原时间(PT)和白蛋白(ALB)水平变化,同时观察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结果移植术后2周,ALT、TB、PT和ALB开始好转,术后2个月、3个月,ALT、TB和PT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而ALB直到术后3个月才明显好转(P<0.05)。5例患者移植术后腹水加重,1例因腹腔感染并肝功能衰竭死亡,1例因上消化道大出血死亡。移植后2个月,腹水减轻的占70.8%(17/24),乏力好转的占83.9%(26/31),食欲改善的占90.3%(28/31)。移植术中和术后,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发生。结论自体骨髓干细胞肝内移植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是一种安全的治疗措施,可起到暂时性的肝脏支持作用。  相似文献   
30.
目的探讨门静脉高压症胃静脉曲张(GV)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经胃镜确诊为GV的22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其中8例为肝癌合并门静脉主干癌栓。根据GV在胃内的位置及其与食管静脉曲张(EV)的关系,内镜将GV分为食管胃静脉曲张(GEV)和孤立的胃静脉曲张(IGV)。GEV又分2个亚型:GEV1型为EV跨过食管胃交界处,沿胃小弯侧向下延伸;GEV2型为EV跨过食管胃交界处,向胃底部延伸。22例患者均采取了经皮肝穿或脾穿门静脉造影,根据门静脉造影表现,比较不同类型GV的血液供应、引流路径及门静脉压力变化。结果GEV1、GEV2和IGV的发生率分别为54.6%(12例),31.8%(7例)和13.6%(3例)。GEV1型12例中,12例均见胃左静脉供血,胃后静脉参与供血8例(66.7%),胃短静脉参与供血3例(25%),引流路径均经奇静脉系统引流到上腔静脉。GEV2型7例,7例均见有胃左静脉、胃后静脉供血,胃短静脉参与供血4例(57.1%);7例中,5例(71.4%)经胃肾静脉分流道引流到下腔静脉,2例(29.6%)单独经奇静脉系统引流。IGV型3例,均为胃底静脉曲张(IGV1),均见胃左静脉、胃后静脉和胃短静脉供血,引流路径均经胃肾静脉分流道引流。有胃肾分流者门静脉压力为(27.0±4.2)cm水柱,无胃肾分流者门静脉压力为(37.5±5.1)cm水柱(P<0.001)。结论GV的血液供应及引流路径与GV的发生部位有关,胃肾静脉分流是胃底静脉曲张(GEV2、IGV1)的主要引流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