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9篇
  免费   74篇
  国内免费   21篇
儿科学   4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52篇
临床医学   136篇
内科学   18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215篇
特种医学   23篇
外科学   18篇
综合类   131篇
预防医学   67篇
药学   95篇
  2篇
中国医学   77篇
肿瘤学   14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59篇
  2020年   45篇
  2019年   48篇
  2018年   62篇
  2017年   50篇
  2016年   41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72篇
  2013年   53篇
  2012年   42篇
  2011年   39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37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研究神经节苷脂钠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0年9月至2014年9月广东三九脑科医院确诊为急性脑出血患者78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研究组(4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100 mg神经节苷脂注射液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 L静脉滴注,每日1次及30 mg依达拉奉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 L静脉滴注,每日2次联合治疗;对照组(38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两组治疗时间均为14 d。患者均予以神经功能缺损及日常生活能力量表评分,并在治疗结束后进行相应的复查,对其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7.5%比7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治疗前显著下降,日常生活能力量表评分显著升高,且研究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于治疗急性脑出血来说,神经节苷脂与依达拉奉联合应用临床疗效改善情况更为显著,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2.
目的研究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检查病变侧脑皮质脊髓束(CST)的修复与下肢肌力恢复的关系。方法选择32例脑卒中患者,入院时及康复治疗2个月后,分别进行肌力评级及DTI检查,并重建患者双侧CST的3D纤维图,分析康复治疗前后患者DTI与下肢肌力变化的关系。结果患者治疗后CST的部分各向异性(FA)值和CST分级及肌力较治疗前有显著提高(P<0.05)。CST未完全中断者治疗后下肢肌力恢复较好,CST完全中断者肌力恢复较差。治疗前后病变侧FA值及CTS分级与肌力评级均呈正相关(r=0.756,0.751,P=0.001;r=0.750,0.748,P=0.002)。结论应用DTI检查CST可评估脑卒中患者下肢肌力恢复预后。  相似文献   
23.
 目的:构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和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基因的非病毒表达载体,用脂质体法转染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MSCs),观察其对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模型的影响,探索移植转基因修饰的hMSCs治疗脑血管疾病的可行性。方法:构建高效非病毒表达载体,用脂质体法转染获得高表达2种神经营养因子的hMSCs。建立大鼠MCAO模型,建模后24 h经股静脉进行转基因hMSCs移植,并以磷酸盐缓冲液(PBS)和hMSCs为对照。用脑梗死体积计算、体重变化、行为学评测等指标对大鼠脑损伤程度进行评估,通过大鼠脑组织观察和病理切片对脑组织损伤以及细胞的迁移分化情况进行分析。结果:经股静脉转基因hMSCs移植能够提高大鼠MCAO后的感觉运动功能,减小脑梗死体积,与PBS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与hMSCs治疗组相比,治疗效果较好且稳定。移植的细胞在脑损伤区域有少数存活但未见分化现象。结论:经静脉移植脂质体介导、GDNF和BDNF基因修饰的hMSCs,可促进缺血脑组织的损伤修复,效果较好,为非病毒载体在干细胞相关转基因治疗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本研究表明,MSCs的作用不依赖干细胞的分化和神经元的替换,而可能与其分泌细胞因子对抗脑损伤并促进神经修复有关,在MSCs中转入特定的外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可加强这一作用。  相似文献   
24.
目的对比分析儿童与成人起病组的伴海马硬化的颞叶癫癎(TLE-HS)患者临床特点的异同,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收集我院癫癎诊疗中心就诊的TLE-HS患者201例,依据患者起病年龄分成儿童起病组和成人起病组,收集病史、发作类型和频率、药物治疗、头部影像学、24 h视频脑电图(V—EEG)等临床资料,作对比分析。结果:儿童起病组较成人起病组伴热性惊厥(FS)史多、间断发作少,频繁发作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0.013、0.013);儿童起病组较成人起病组在发作间期EEG颞区以外癎样放电较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两组患者在HS侧别、发作起源、发作类型、单用或联合用药、头部外伤史、脑炎史、家族史、精神发育迟滞、精神异常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结论:与成人起病组相比,儿童起病组伴FS史多,发作频率更高,这提示FS是导致癫癎患者更早起病的原因之一;儿童起病组发作间期EEG颞区以外癎样放电较多。  相似文献   
25.
26.
目的探讨联合异柠檬酸脱氢酶1(IDH1)、1号染色体短臂和19号染色体长臂(1p/19q)和α-地中海贫血/智力低下综合征X染色体连锁基因(ATRX)对胶质瘤分子分型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经术后病理证实的104例胶质瘤患者的临床及组织病理资料,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对其存档病理组织蜡块进行IDH1突变、ATRX表达缺失检测,采用荧光原位杂交法检测1p/19q缺失情况,通过门诊复查和电话等方式随访患者的术后生存情况,联合IDH1、1p/19q和ATRX将胶质瘤患者进行分子分型(A型:IDH1突变,1p/19q缺失;B型:IDH1突变,1p/19q完整;C型:IDH1野生,ATRX突变;D型:IDH1野生,ATRX野生),并分析不同分子分型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间的差异。结果联合分子分型与胶质瘤患者的年龄、组织学分级、卡氏功能状态(KPS)评分与病理分型均有关(P<0.05),其中与病理学分型的相关性最大,而与性别、肿瘤部位和肿瘤大小无关(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显示,4组分子分型的胶质瘤患者术后总生存期差异显著(Log-Rank:χ2=31.631,P<0.001),其中B型患者的中位生存期最长,D型患者中位生存期最短。COX风险回归分析显示,胶质瘤患者的预后与患者年龄、组织学分级、KPS评分、病理分型、IDH1、ATRX、联合分子分型和治疗方案均独立相关(P<0.05),而与患者性别、肿瘤部位、大小和1p/19q缺失无关(P>0.05)。结论联合IDH1突变、1p/19q杂合缺失和ATRX突变对胶质瘤患者进行分子分型,有助于临床诊断,还可能为患者术后生存情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7.
28.
目的 探讨芹菜素对胃癌细胞SGC-7901增殖及葡萄糖摄取的影响及其可能的内在机制.方法 采用MTT法检测不同剂量不同作用时间芹菜素对SGC-7901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葡萄糖检测试剂盒检测芹菜素对SGC-7901细胞葡萄糖摄取量的影响;蛋白免疫印迹实验检测芹菜素作用SGC-7901细胞后,葡萄糖转运体1(GLUT1)和己糖激酶Ⅱ(HKⅡ)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 芹菜素对胃癌细胞SGC-7901具有增殖抑制作用,并具有一定的剂量和时间依赖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芹菜素干预后的SGC-7901细胞的葡萄糖摄取量明显减少,芹菜素10 μmol/L和20μmoL/L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一定剂量的芹菜素能下调SGC-7901细胞中GLUT1、HKⅡ蛋白的表达水平,具有一定的时间和剂量依赖性.结论 芹菜素能抑制胃癌细胞SGC-7901的增殖和葡萄糖摄取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调控GLUT1、HKⅡ蛋白表达水平有关,为临床胃癌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9.
目的探讨肥厚性硬脑膜炎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治疗方法与转归,指导临床诊治。方法通过对26例肥厚性硬脑膜炎患者的病因、临床表现、脑脊液检查、影像学特点进行总结和分析,总结其特点和规律。结果26例患者均以头痛为首发症状,颅神经损害19例。头颅MRI检查:16例未见明显异常,10例有异常发现,病变处硬脑膜表现为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低信号;26例MR增强扫描均可见病变处硬脑膜呈明显强化。脑脊液检查中有6例压力轻度升高,12例白细胞升高(10×10^6/L~320×10^6/L),17例蛋白升高(0.5~1.0g/L)。原发性肥厚性硬脑膜炎患者均给予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后以强的松维持治疗,继发性肥厚性硬脑膜炎患者根据其发病原因的不同,分别给予第三代头孢抗感染、更昔洛韦抗病毒或抗结核治疗,同时配合小剂量地塞米松,效果满意。治疗1个月后,头痛消失14例,减轻12例,颅神经麻痹痊愈10例,好转9例。随访半年,复发4例,死亡1例。结论肥厚性硬脑膜炎病因复杂,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头颅MRI+增强、脑脊液检查可明确诊断,原发性肥厚性硬脑膜炎单纯应用激素有效,继发性肥厚性硬脑膜炎则以病因治疗为主,可配合小剂量激素。  相似文献   
30.
  目的  探讨放疗前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及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比值(LMR)对脑转移患者全脑放疗预后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纳入118例脑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各个炎性复合指标和临床资料与脑转移瘤患者全脑放疗预后的关系。采用ROC曲线确定脑转移瘤患者全脑放疗预后NLR、PLR及LMR的临界值。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单因素生存分析、Log-rank检验进行各组生存率之间的比较,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  结果  118例脑转移瘤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12.5月,1年、2年生存率分别为72.8%和50.1%。通过ROC曲线确定NLR、PLR和LMR的临界值分别为4.28、217.8和1.95。Kaplan-Meier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分期、靶向治疗、NLR、PLR以及LMR均是影响脑转移瘤患者全脑放疗预后的危险因素(P=0.001、0.032、0.008、0.003、0.002),进一步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表明PLR是唯一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P=0.003)。  结论  放疗前外周血PLR升高是脑转移瘤患者全脑放疗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