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1篇
耳鼻咽喉   3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20篇
内科学   71篇
神经病学   139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36篇
综合类   52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6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6篇
  1977年   3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21.
目的总结自发性脑脊液鼻漏的垂体腺瘤的临床特点和经蝶手术治疗的方法。方法分析经蝶手术治疗发生脑脊液鼻漏的垂体腺瘤6例的临床资料。结果6例中5例为巨大型泌乳素垂体腺瘤,1例为伴有空蝶鞍的垂体无功能腺瘤,3例以脑脊液鼻漏为首发症状。术后随访3月至6年,4例肿瘤全切除,2例次全切除,脑脊液鼻漏全部治愈。结论发生脑脊液鼻漏的垂体腺瘤多见于巨大型泌乳素垂体腺瘤;也可见于垂体腺瘤伴有空蝶鞍者;放疗、服溴隐停治疗可促进垂体腺瘤发生脑脊液鼻漏。经蝶入路是最佳手术入路;肿瘤切除后严密填塞蝶窦是修补鼻漏的关键措施,术后腰穿蛛网膜下腔持续引流有利于修补瘘口的愈合。  相似文献   
22.
端粒酶在大鼠胚胎神经干细胞的表达及其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观察Wistar大鼠胚胎神经干细胞及其分化细胞的端粒酶活性,探讨神经干细胞维持其生物学特性的分子生物学基础及神经干细胞分化调控的内在机制。方法显微镜下分离大鼠胚胎室管膜下区细胞,在含生长因子的神经干细胞完全培养液中培养形成神经干细胞,然后在不含生长因子而含10%血清培养液中分化14~16d,应用改良的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TRAP)研究神经干细胞及其分化细胞的端粒酶活性。结果Wistar大鼠胚胎神经干细胞表达较强的端粒酶活性,而分化后的细胞则不再表达端粒酶活性。结论端粒酶活性的改变可能是胚胎神经干细胞诱导分化的机制。随着端粒酶活性的逐渐下降,胚胎神经干细胞随之分化为具有一定生物学特性的细胞。  相似文献   
23.
2002年12月,我们采用慢性压迫损伤大鼠眶下神经成功地建立了三叉神经痛的动物模型(简称CCI—ION)。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4.
目的 阐述射波刀(Cyberknife)临床应用的初步体会.方法 应用射波刀治疗的18例28个靶区不同种类和部位肿瘤病人中2例典型病例进行讨论.结果 初步应用表明射波刀由机器人投射、实时影像追踪定位、红光二极管同步追踪摄像机等6个子系统组成的.射波刀是全新的放射外科设备,它开创性地应用非等中心、非共面、非聚焦的"三非"放疗模式,在靶区外半球面上有100个结点,1200条射束可供计划系统选择.应用骨骼结构作为参考框架实时影像追踪定位,确保了治疗精准度在亚毫米水平;采用大剂量单次或2~5低分次放疗模式治疗全身各部位肿瘤.本组随访8~12周,症状和体征均有好转,按RTOG急性放射损伤分级标准0级.结论 射波刀是兼容放射外科和放射治疗的新一代设备,属于全新的放疗模式,拓展了放射外科治疗全身肿瘤领域.  相似文献   
25.
三维CT及X线卵圆孔定位射频热凝治疗顽固性三叉神经痛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探讨三维CT及X线卵圆孔定位在三叉神经痛射频热凝治疗中的应用及手术技巧。方法:Hartel前入路穿刺法,仰卧位,对38例三叉神经痛病人,于射频热凝治疗术中应用三维CT及X线卵圆孔定位,以明确卵圆孔的位置,调整穿刺针的方向和深度,然后进行温控热凝射频治疗。结果:穿刺针均位于卵圆孔内,病人疼痛即刻缓解,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三维CT及X线卵圆孔定位弥补了徒手穿刺的缺陷,提高了卵圆孔穿刺的成功率和精确性,增加了操作的安全性,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可供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6.
颅内血管网状细胞瘤8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颅内血管网状细胞瘤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对82例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手术疗效进行回顾性临床分析。结果:肿瘤实体或瘤结节完全切除后痊愈65例,好转15例,死亡2例。结论:颅内血管网状母细胞瘤的临床特点、影像学特征有助于正确诊断和治疗,手术切除肿瘤或瘤结节是否完全是治愈与否的关键,完全切除复发肿瘤亦可达到治愈的标准。术后肿瘤残余可行放疗、X-刀或γ-刀治疗。  相似文献   
27.
目的额颞眶颧开颅应用广泛且有诸多变异。其中,由颧结节指向眶下裂方向的这一重要而必不可少切割已引起神经外科医师的关注。许多学者对颧面孔在精确定位眶下裂方面的实用价值也有若干评价,最近其可靠性又受到质疑。本研究的目的即是对用线锯代替摆锯完成切割这一新的技术要点的可行性进行评价。方法颅骨标本19个(38侧)用以模拟术中线锯从眶内经眶下裂穿出,并沿眶下裂-颧上颌缝方向切割的技术动作,而后将这一简捷有效的操作技术用于5例患者。其中三叉神经鞘瘤1例,同时累及前中颅底的(蝶骨嵴)脑膜瘤3例,累及左侧蝶骨大小翼、蝶骨体和翼突的骨纤维结构不良1例。结果临床实践证实,眶下裂可以在眶内充分暴露,而眶筋膜可基本完整或轻度撕裂仅需缝合数针;线锯穿过眶下裂基本无困难,切割效果满意。三叉神经鞘瘤、骨纤维结构不良和3例中的2例脑膜瘤予以全切除,另1例脑膜瘤予以近全切除。结论用线锯完成颧结节与眶下裂之间的切割过程是眶颧开颅中一种非常简捷实用的技术改良。  相似文献   
28.
患者男,48岁。因右侧面部麻木、走路不稳3个月、视物模糊1个月入院。体格检查:全身无明显色素痣,右眼外展受限,双侧水平眼震、复视,右侧面部感觉减退、右侧角膜反射消失,右侧肌力减退,右侧指鼻试验欠稳准,闭目难立征阳性。双下肢肌张力增高,双侧踝反射增高,双侧Babinski征阳性,双侧Chaddock征阳性。颅脑CT:平扫见右侧桥小脑角低密度区,并向鞍上池发展,第四脑室受压移位;增强扫描见肿瘤囊壁有强化,低密度区的后方见一强化肿瘤影。颅脑MRI:T1像见右侧桥小脑角低信号区,其后方见等、高信号区,T2像见右侧桥小脑角高信号区,其后方为等、高信号区;增强扫描前方的肿瘤无强化,后方的肿瘤强化明显。  相似文献   
29.
一、资料与方法颅内动脉瘤30例,男15例,女15例。平均年龄49.43±11.03岁。病程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后1h至5年。全部病人均全麻下行翼点入路动脉瘤夹闭术。同期收治脑肿瘤病人13例,男5例,女8例。平均年龄45.36±17.24岁。均采取翼点入路脑瘤切除术。健康成人10例,男6例,女4例。平均年龄43±13.2岁。检查方法:术前、术后第3-5天、7-10天分3次行经颅多普勒(TCD)检查。TCD诊断脑血管痉挛的标准:VMCA>120cm/秒,同时满足Lindegard指数>3(Lindegard指数=VMCA/VICA,VMCA为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ICA为同侧颈内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术前1d…  相似文献   
30.
丹参诱导成年小鼠骨髓基质干细胞分化为神经细胞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应用复方丹参注射液诱导体外培养的成年小鼠骨髓基质干细胞,观察诱导过程中的形态学变化,并于诱导后5h、24h、72h分别应用抗Nestin、抗βⅢ-tubulin、抗MBP及抗GFAP抗体进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RT-PCR检测mRN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蛋白表达,应用2-巯基乙醇作为诱导对照组。研究发现,复方丹参注射液和2-巯基乙醇均可诱导骨髓基质干细胞分化为神经样细胞,但复方丹参注射液诱导怍用更为缓和,细胞死亡率远低于2-巯基乙醇诱导组。免疫细胞化学示Nestin和βⅢ-tubulin阳性表达,MBP及GFAP为阴性表达。RT-PCR可见Nestin和βⅢ-tubulin mRNA阳性表达,Western Blot检测证实Nestin和βⅢ-tubulin蛋白呈阳性表达。提示,复方丹参注射液可在体外诱导成年小鼠骨髓基质干细胞向神经细胞发育,是较为理想的诱导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