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14篇
神经病学   23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目的 探讨影像后处理技术辅助乙状窦后入路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TN)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2月至2021年4月影像后处理技术辅助乙状窦后入路MVD治疗的10例PTN的临床资料。9例应用3D-Slicer软件三维重建技术、1例利用DSA影像后处理技术定位关键孔,经乙状窦后入路手术。结果 无手术死亡病例,无术后出血、感染、皮下积液;术后出现暂时性眩晕伴听力下降1例。9例术后疼痛即刻缓解;1例未缓解,二次术后疼痛消失,出现感觉麻木。术后随访6~24个月,无复发;1例仍有感觉麻木,无面瘫、听力下降、行走不稳。结论 利用影像后处理技术可精确定位关键孔,并完整游离骨瓣,为MVD提供足够的显露空间,有助于减少感染、脑脊液漏发生率,手术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2.
目的 探讨3D-DSA/CT三维影像融技术在颅内多发动脉瘤破裂后判断出血责任动脉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16年1月至2021年1月收治10例颅内多发动脉瘤破裂出血,将10例病人出血后6 h内首次头颅CT与3D-DSA的数据经Dicom接口输入Siemens System Syngo X-WP工作站进行CT/3D-DSA影像融合,获得CT/3D-DSA融合影像。根据融合影像判断出血责任动脉瘤,并制定治疗方案。结果 10例中,开颅夹闭术治疗3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5例,单纯弹簧圈栓塞2例。一期成功处理责任动脉瘤后,二期行开颅夹闭术或弹簧圈栓塞治疗非责任动脉瘤。10例术后3~6个月DSA、CTA随访,动脉瘤均无复发,载瘤动脉通畅无狭窄。结论 3D-DSA/CT三维影像融技术对判断颅内多发动脉瘤破裂出血责任动脉瘤具有客观、精准价值,具有科学性、开创性与实用性。  相似文献   
23.
目的 探讨4D-DSA在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到2019年10月采用4D-DSA诊断和指导血管内栓塞治疗的10例DAVF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资料,对其血管构筑学进行系统分析,并通过彩色血流全循环成像(iFlow)技术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10例病人4D-DSA均可以清晰看到DAVF的瘘口(微孔复合体)、血管构筑和血流动力学流向,完成Cognard分型,并在4D-DSA引导下行血管内栓塞治疗。栓塞治疗后,10例病人iFlow结果显示患侧颈内动脉分叉部、大脑中动脉分叉部、窦汇区的造影剂达峰时间较术前明显缩短(P<0.05)。结论 4D-DSA不仅可以对DAVF的血管构筑学、血流动力学有直观地理解,完成其分型和分类,并且可优化手术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24.
目的 探讨三维影像融合在软脑膜动静脉瘘(pAVF)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三家医院2014年9月到2015年2月收治的5例pAVF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三维影像在Siemens Artis Zee Biplane双大平板DSA机的System Syngo X-WP三维后处理工作站上应用融合软件自动融合。分析3D-DSA双血管融合、CT/MR影像融合、3D-DSA/Dyna-CT影像融合,用于协助诊断与实施血管内治疗。从供血动脉、瘘口形态和位置、引流静脉及动静脉瘘与相邻脑结构的空间关系这4个方面来评价三维影像融合对诊断与治疗的应用价值。结果 3D-DSA双血管、MR/CT及3D-DSA/Dyna-CT等三维影像融合,可以把3D-DSA提供的血管系统信息与MR影像或Dyna-CT影像信息通过后处理融合在一张图像上,实现同步可视,将病变的双重血供和病变与脑组织、颅神经及颅骨的解剖关系显示清楚。5例患者的3D-DSA双血管、MR/CT或3D-DSA/Dyna-CT影像融合比未融合资料在对上述4个方面的评估上更具有价值,对诊断和手术更有意义。结论 三维融合影像更有助于对pAVF进行术前评估和设计手术计划,特别是有助于术前更好地理解病变的解剖特点和对栓塞材料的选择。  相似文献   
25.
目的 探讨MRI与DSA三维影像数据输入神经导航融合在脑深部血管病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神经外科2013年8月至2015年3月共使用MRI与DSA三维影像数据输入神经导航融合行脑深部直视显微手术治疗的5例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烟雾病合并脉络膜后动脉末梢分支动脉瘤1例,动静脉畸形合并静脉瘤2例,大脑前动脉A2段与腁周动脉外伤性多发假性动脉瘤1例,前颅窝底硬脑膜动静脉瘘1例。术前Hunt-Hess分级Ⅱ级3例,Ⅲ级1例,Ⅳ级1例。所有患者在手术前行脑血管造影获得平板DSA三维影像数据和MRI层厚2.0 mm三维断层影像数据,手术中将MRI与DSA三维影像数据通过Dicom接口输入神经导航系统进行融合,在神经导航引导下行显微直视手术切除、夹闭或电灼病灶,术后均复查DSA或320-CTA。结果 5例患者均手术成功切除病灶。术后4例患者恢复良好,无神经功能障碍;1例出现脑分裂综合征。结论 在脑深部血管微小病变手术中,使用MRI与DSA三维影像数据输入神经导航,能够精准找到脑深部微小血管病灶并看清楚病灶与周围脑结构的解剖关系,以最小手术损伤完整、彻底的切除脑深部血管微小病灶。  相似文献   
26.
目的 总结左侧椎动脉双支起源变异合并左侧颞顶叶动静脉畸形(AVM)的诊治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左侧椎动脉双支起源变异合并左侧颞顶叶AVM的临床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20岁女性,因癫痫发作入院。头部MRI示左侧颞顶叶血管流空影。DSA示左侧颞顶叶AVM,由左侧大脑中动脉颞后支供血,经中央皮层静脉引流至上矢状窦;同时,发现左椎动脉双支起源变异,粗大的一支起源于弓上血管、在左锁骨下功脉与左颈总动脉起点之间,较细的一支起源于左侧锁骨下动脉第一段,两支于第五颈椎下缘汇合。全麻下行l8% ONYX胶栓塞治疗,出院时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分。术后1周复查头颈部CTA示畸形血管团大部分消失。结论 椎动脉双支起源变异的病人临床罕见,合并AVM的病人则更少见。认识椎动脉起源变异,对合并此类变异的脑血管病的诊断、介入治疗入路选择及避免手术误伤变异椎动脉有较大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27.
目的探讨双容积重建技术进行颅内双血管融合重建方法评估脑动静脉畸形的价值。方法对10例含两组以上动脉供血的脑动静脉畸形患者均采用选择性全脑血管造影及三维血管重建,将获得的两组三维重建供血动脉(一组颈内动脉和一组椎动脉或两组颈内动脉)的数据用双容积重建技术重建,将两组动脉的三维血管像融合。结果在同一图像中可以获得两组动脉系统血管的融合像,解剖关系的准确性良好;可以显示脑动静脉畸形患者血管巢供血来自不同的动脉系统,血管巢内有一部分接受两组动脉同时供血。结论采用双血管融合技术在DSA图像上显示脑动静脉畸形患者血管巢的全貌,并能分别显示血管巢的不同供血来源及其内部的沟通,更有利于认识脑动静脉畸形的内部构筑、供血来源等。  相似文献   
28.
目的 探讨软脑膜动静脉瘘(PAVF)的临床特征、影像学特征、血管内介入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2月至2019年12月血管内介入治疗的9例PAVF的临床资料。结果 年龄3~23岁,平均(12.3±6.0)岁;头痛5例(颅内出血3例),癫痫发作3例,肢体无力1例。大脑后动脉供血2例,大脑中动脉供血3例,大脑前动脉供血2例,小脑后下动脉供血1例,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供血1例;皮层静脉引流8例,深部静脉引流1例。Onyx胶+弹簧圈栓塞治疗8例,单纯弹簧圈栓塞治疗1例。术后即刻造影显示9例均达到治愈性栓塞。术后未出现手术相关并发症。9例术后随访1~8个月,完成DSA随访6例,320-CTA随访2例,MRA随访1例;9例瘘口均未见复发;8例症状完全缓解,1例口服抗癫痫药物控制癫痫。结论 PAVF是一种罕见的脑血管病,以儿童多见,临床表现多样化;随医学技术的发展,治疗首选血管内介入栓塞,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29.
30.
双微导管技术在颅内动脉瘤栓塞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双微导管技术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10例颈/体比小于1/2的颅内动脉瘤病例,H—H分级3级以下7例,4级以上3例。采用双微导管技术行血管内栓塞治疗。结果10枚动脉瘤采用双微导管技术均获得成功,动脉瘤内微弹簧圈填塞率26%~42%,复查造影见动脉瘤完全闭塞6例,闭塞90%以上3例,1例见瘤颈有残留。双微导管技术具有操作简便、并发症少、手术适应证广的优势。结论双微导管技术可以成功地栓塞颈/体比小于1/2宽颈动脉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