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9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7篇
耳鼻咽喉   6篇
儿科学   3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3篇
临床医学   36篇
内科学   4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4篇
外科学   99篇
综合类   35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13篇
  1篇
中国医学   51篇
肿瘤学   6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82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目的探讨"二期法"行耳廓再造术的临床应用。方法第1期手术:切取右侧第6~8肋软骨,制成具有三层结构的自体肋软骨支架;应用"双瓣"技术,以残耳根部为蒂,将后方乳突区无毛发的皮肤掀起,形成皮瓣,耳后筋膜瓣的范围扩大至发际线内3.5~4 cm,呈半圆形。将肋软骨支架移植于"双瓣"之间,进行耳廓再造。第2期:利用剩余的残耳组织,重建耳轮脚、耳屏和耳甲腔等耳廓亚解剖结构。将残耳上半部制成"V"形耳轮脚皮瓣;将中部残耳组织制成半圆形耳屏皮瓣。同时将上半部残耳软骨雕刻成圆锥状,与再造耳的耳轮末端缝合固定,耳轮脚皮瓣转位覆盖,形成耳轮脚;将中部残耳软骨修剪成半圆形,用耳屏皮瓣包裹再造耳屏。切除耳甲内多余组织,进行加深,创面植皮覆盖。结果 2007年至2010年,采用"二期法"实施耳廓再造71例。经过0.5~3年随访观察,再造耳位置适当,大小与健侧基本一致;皮肤颜色与面部接近,随时间延长皮肤感觉逐渐恢复;支架无吸收及变形,再造耳廓的立体结构良好、外形自然;颅耳角与对侧相似,耳后瘢痕不明显。结论 "二期法"耳廓再造术简便易行,并发症少,易于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2.
乳腺癌现已成为全球女性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严重威胁女性健康[1]。随着乳腺癌治疗水平的不断进步和早期筛查的广泛开展,乳腺癌死亡率呈现下降趋势,但是发病率仍居高不下,中国成为乳腺癌发病率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发病年龄也呈逐渐年轻化的趋势。在早期乳腺癌比例不断增高的今天,如何预防乳腺癌的发生成为研究的热点。乳腺癌作为一种激素依赖  相似文献   
103.
背景:研究证实脂肪组织提取物中存在脂肪来源的干细胞,并表现出多向分化的潜能,但是关于其体外的生物学特性研究不够深入,其细胞表型的研究结果存在一定争议.目的:观察脂肪来源的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与细胞免疫表型.方法:取吸脂手术中废弃的人脂肪组织,胶原酶消化法获得脂肪来源的干细胞,体外传代培养,并进行细胞形态学观察,细胞生长曲线测定,免疫组织化学及流式细胞仪检测其细胞表型.结果与结论:脂肪来源的干细胞生长旺盛,呈成纤维细胞样生长,15代以内细胞形态未见明显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细胞表面标记CD29,CD44,CD105表达阳性,CD34,CD45表达阴性;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CD29,CD44,CD105,MHC-1为阳性,CD3,CD14,CD19,CD31,CD33,CD34,CD45,CD106,CD117,CD184为阴性.结果说明脂肪来源的干细胞体外生长能力旺盛,高表达干细胞相关抗原,可长期传代且保持低分化状态.  相似文献   
104.
“双瓣”技术在耳廓再造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双瓣”技术在耳廓再造中的应用。方法:第1期手术行皮肤定量扩张器埋置,注水治疗完毕后维持扩张1个月。第2期设计扩张的耳前皮瓣和未扩张的筋膜瓣,应用“双瓣”技术进行耳廓再造术。于2004~01—2008—12共应用扩张的耳前皮瓣和未扩张的耳后筋膜瓣的“双瓣”技术实施耳廓再造1427只。结果:扩张的耳前皮瓣能够清晰显现再造耳廓表面细微结构;未扩张的耳后筋膜瓣形成良好的颅耳沟,再造耳廓立体感强。结论:“双瓣”技术操作简单、并发症较少,再造耳廓不仅形态逼真而且具有立体结构。  相似文献   
105.
目的 研究放疗前FDG PET-CT显像代谢参数作为食管癌患者预后评估指标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2015年安徽省立医院治疗的37例Ⅱ—Ⅲ期食管鳞癌患者,均于放疗前4周内完善PET-CT扫描,整理患者年龄、性别、原发灶部位、临床分期、治疗方案等信息,获得原发灶SUVmax、SUVmean、MTV、PTL并计算TLG,利用ROC曲线找出最优界值。采用Kaplan-Meier法生存分析,Logrank法检验及单因素分析,Cox模型对有意义临床变量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ROC曲线下面积提示MTV>TLG>PTL=0.713>0.679>0.670,生存分析显示当MTV<27.44 cm3、TLG<166.2 g、PTL<36.74 mm时患者有更好的生存期(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MTV是放疗预后影响因素(P=0.000)。结论 放疗前PET-CT代谢参数MTV、TLG及PTL对食管癌患者预后评估具有参考价值,对患者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及调整、提高患者生存率及改善预后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06.
目的 总结继发性周围神经恶性病变18F-脱氧葡萄糖(FDG)PET/CT影像特征,探讨18F—FDGPET/CT在继发性周围神经恶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检查或长期随访证实的8例周围神经恶性病变患者18F-FDGPET/CT影像学资料,比较继发性周围神经恶性病变与健侧周围神经PET/CT表现的异同,利用SPSS10.0软件对受累的周围神经及健侧对应部位周围神经的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行配对t检验。结果8例继发性周围神经恶性病变患者共发现病灶12个,PET示病灶均沿神经束或椎间孔走行,且表现为束条形、根块状或结节状FDG代谢异常增高,SUVmax为6.86±3.87,同机CT病灶表现为沿神经束或神经根管走行之束条形、根块状或结节状软组织密度影,病灶均与周围软组织及邻近脂肪间隙分界不清;健侧对应部位周围神经在18F—FDGPET及同机CT上均未见明确显影,其SUVmax为1.10±0.46;继发性周围神经恶性病变与健侧周围神经SUVmax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231,P〈0.001)。结论18F—FDGPET/CT可以准确反映肿瘤对周围神经的侵犯及转移,显示病灶的大小、形态、分布及肿瘤活性,对继发性周围神经恶性病变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7.
108.
目的探讨益肾活血止痛方治疗骨转移癌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中药组、唑来膦酸组、模型组、假手术组,每组10只。除假手术组外其余各组采用大鼠乳腺癌Walker 256细胞悬液3μl缓慢注射于大鼠胫骨骨髓腔内建立骨转移癌模型。于造模后第5天开始给药,唑来膦酸组给予唑来膦酸溶液于第5、7、9、12、14、16、19天腹腔注射,每次30μg/kg;中药组给予益肾活血止痛方0.5 ml(浓度1.92 g/ml)灌胃,假手术组及模型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0.5 ml灌胃,每日1次,连续3周。观察各组大鼠肿瘤体积,X线摄片对骨质破坏程度进行评分,HE染色观察胫骨组织病理形态;检测胫骨组织中骨保护素(OPG)、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RANK)、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蛋白及mRNA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和唑来膦酸组大鼠胫骨肿瘤体积及骨质破坏减少,胫骨组织OPG蛋白及mRNA表达升高,RANKL、RANK蛋白及mRNA表达降低(P0.05)。中药组和唑来膦酸组各指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肾活血止痛方可抑制大鼠骨转移癌的生长,其机制可能与其激活胫骨组织OPG表达,抑制RANKL和RANK的活化有关。  相似文献   
109.
目的研究早期乳腺癌中,瘦素受体与临床病理指标的相关性及其预后判定价值。方法通过检索Pub Med、Embase及Cochrane临床试验注册数据库,筛选瘦素受体与乳腺癌预后相关研究。依据所纳入研究异质性强弱,用随机效应模型或固定效应模型进行荟萃分析。通过漏斗图及Egger检验判断有无发表偏倚。结果总计7项研究共1 990名患者纳入荟萃分析。瘦素受体表达水平与患者绝经状态、体质指数、肿瘤T分期、激素受体状态、Her2状态、腋窝淋巴结转移、P53及瘦素表达水平均无显著相关性。瘦素受体不同表达水平对无病生存期及总生存期均无显著影响。在文献免疫组化检测的亚组中,异质性显著降低,并提示免疫组化瘦素受体阳性患者,无病生存期显著延长(HR 0.63,95%CI 0.40~0.99,P0.05)。结论瘦素受体阳性早期乳腺癌患者,其复发风险显著减低。  相似文献   
110.
肝结节性再生性增生18例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分析总结肝结节性再生性增生(nodular regenerative hyperplasia of the liver,NRH)的临床诊治经验,以提高临床医师对本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近26年连续收治的18例:NRH的临床表现、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诊治及预后资料.结果 本组18例NRH患者中有15例表现为门静脉高压,4例表现为肝脏单发、多发占位,8例合并自身免疫疾病,3例可疑合并血液系统疾病.本组患者中术前13例被诊断为肝硬化,2例诊断为肝癌或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ocal nodular hyperplasia FNH).所有18例患者均行肝楔形活检,并且3例行脾切除,4例行断流术/Phemister术,3例行肝占位/肝叶切除术,1例行部分小肠切除术,1例行脾动脉缩窄限流手术.术后门静脉高压症状明显缓解.随访多数患者症状稳定,说明肝脏占位的:NRH患者预后良好.结论 NRH可能与肝脏血供紊乱有关,临床最常表现为门静脉高压,并可伴发免疫、血液系统性疾病.临床表现为单发、或多发性肝脏占位,应注意与肝硬化、局灶性结节性增生、特发性门静脉高压等鉴别,诊断依靠肝楔形活检.手术对于治疗门静脉高压疗效确切.
Abstract:
Objective To summarize the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nodular regenerative hyperplasia of the liver. Methods Retrospective analysis was made on the clinical manifestations,imagings, laboratory tests, diagnosis, treatment and prognosis of 18 consecutive cases finally established as NRH during the past 26 years. Results 15 of the 18 cases showed portal hypertension, 4 cases showed mono or multiple occupations of the liver, 8 cases suffered from concurrent autoimmune diseases, 3 cases were suspected of blood diseases. Preoperatively, 13 cases were diagnosed as cirrhosis, 2 cases were diagnosed as liver cancer or focal nodular hyperplasia ( FNH). All cases were diagnosed by operative wedging biopsy. 3 cases received splenectomy, 4 cases received disconnection /Phemister surgery, 3 cases received liver occupation/liver lobe resection, 1 case received partial small bowel resection, and 1 case received spleen artery restrictive surgery. Postoperatively, symptoms of portal hypertension relieved obviously. Follow-up study showed most of the patients were stable and prognosis of the NRH was good.Conclusions NRH may relate to the disturbance of liver blood supply, and most common clinical manifestation is portal hypertension, and can combine with immune diseases, hematopathy also can present single or multiple liver occupations. Differential diagnoses include liver cirrhosis, FNH, idiopathic portal hypertension. Diagnosis of NRH relies on liver wedging biopsy. Surgery can relive concurrent portal hypertens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