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481篇
  免费   3969篇
  国内免费   2652篇
耳鼻咽喉   340篇
儿科学   576篇
妇产科学   366篇
基础医学   4476篇
口腔科学   554篇
临床医学   5223篇
内科学   4926篇
皮肤病学   610篇
神经病学   1090篇
特种医学   901篇
外国民族医学   22篇
外科学   1818篇
综合类   14160篇
预防医学   3768篇
眼科学   386篇
药学   6590篇
  45篇
中国医学   4525篇
肿瘤学   2726篇
  2024年   407篇
  2023年   1519篇
  2022年   1506篇
  2021年   1738篇
  2020年   1732篇
  2019年   1959篇
  2018年   1120篇
  2017年   1690篇
  2016年   1907篇
  2015年   2072篇
  2014年   2548篇
  2013年   2529篇
  2012年   3365篇
  2011年   3444篇
  2010年   2925篇
  2009年   2597篇
  2008年   2716篇
  2007年   2378篇
  2006年   2114篇
  2005年   2294篇
  2004年   1740篇
  2003年   1604篇
  2002年   1315篇
  2001年   1121篇
  2000年   824篇
  1999年   622篇
  1998年   508篇
  1997年   447篇
  1996年   417篇
  1995年   413篇
  1994年   322篇
  1993年   196篇
  1992年   214篇
  1991年   191篇
  1990年   191篇
  1989年   181篇
  1988年   70篇
  1987年   64篇
  1986年   39篇
  1985年   26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15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3 毫秒
101.
102.
目的观察化浊清解愈溃煎对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血清及结肠组织p38MAPK、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4(IL-4)含量的影响。方法清洁级Wistar雄性大鼠5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空白组8只,其余大鼠均为造模组。采用TNBS/乙醇联合造模法构建UC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模型大鼠分为模型组、西药组(予美沙拉嗪肠溶片混悬液0.42 g/kg)及中药高、中、低剂量组。中药高、中、低剂量组予化浊清解愈溃煎中药混悬液,剂量分别为22、11、5.5 g/(kg·d),每日灌胃1次,疗程14 d。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大鼠结肠组织内p38MAPK的蛋白表达量。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内TNF-α、IL-4含量。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一般情况较差,血清中TNF-α含量显著升高(P<0.05),IL-4含量则明显降低(P<0.05),结肠组织中p38MAPK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西药组、中药各剂量组大鼠一般生存状况改善明显,血清中TNF-α含量下降,IL-4含量明显升高,尤以中药高剂量组和西药组疗效显著(P<0.05)。结论化浊清解愈溃煎高、中剂量可改善UC大鼠一般生存状况,并通过调节血清中IL-4含量,下调TNF-α表达水平和结肠组织中p38MAPK蛋白表达水平而达到保护结肠黏膜和治疗UC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3.
Inefficient diabetic ulcer healing and scar formation remain a challenge worldwide,owing to a series of disordered and dynamic biological events that occur during the process of healing.A functional wound dressing that is capable of promoting ordered diabetic wound recovery is eagerly anticipated.In this study,we designed a silicone elastomer with embedded 20(S)-protopanaxadiol-loaded nanostructured lipid carriers(PPD-NS)to achieve ordered recovery in scarless diabetic ulcer healing.The nanostructured lipid carriers were prepared through an emulsion evaporation-solidification method and then incorporated into a network of silicone elastomer to form a unique nanostructured lipid carrier-enriched gel formulation.Interestingly,the PPD-NS showed excellent in vitro anti-inflammatory and proangiogenic activity.Moreover,in diabetic mice with full-thickness skin excision wound,treatment with PPD-NS significantly promoted in vivo scarless wound healing through suppressing inflammatory infiltration in the inflammatory phase,promoting angiogenesis during the proliferation phase,and regulating collagen deposition in the remodeling phase.Hence,this study demonstrates that the developed PPD-NS could facilitate ordered diabetic wound recovery via multifunctional improvement during different wound-healing phases.This novel approach could be promising for scarless diabetic wound healing.  相似文献   
104.
105.
  目的:通过分析溃疡性结肠炎(UC)薄白苔、黄腻苔患者的肠道菌群特征,探讨UC患者舌苔与肠道菌群之间的关系。  方法:选取UC薄白苔患者、UC黄腻苔患者、健康对照者各35例,分别设为UC薄白苔组、UC黄腻苔组、健康对照组。收集粪便标本,采用16S rDNA基因测序分析技术和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比较各组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和丰度。  结果:①与健康对照组比较,UC薄白苔、黄腻苔组患者肠道菌群物种的丰富度和多样性降低(P<0.001),肠道菌群物种数量减少;与UC薄白苔组比较,UC黄腻苔组患者肠道菌群丰富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肠道菌群物种数量减少。②门水平差异分析:与健康对照组比较,UC薄白苔、黄腻苔组患者肠道菌群中厚壁菌门(Firmicutes)减少(P<0.05);与UC薄白苔组比较,UC黄腻苔组患者肠道菌群中蓝细菌门(Cyanobacteria)增多(P<0.05)。③属水平差异分析:与健康对照组比较,UC薄白苔组患者肠道菌群中埃希氏-志贺氏菌属(Escherichia-Shigella)、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等增多(P<0.05),罕见小球菌属(Subdoligranulum)、多尔氏菌属(Dorea)、瘤胃球菌属(Ruminococcus)、罗氏菌属(Roseburia)等减少(P<0.05);UC黄腻苔组患者肠道菌群中埃希氏-志贺氏菌属(Escherichia-Shigella)、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等增多(P<0.05),多尔氏菌属(Dorea)、罕见小球菌属(Subdoligranulum)、瘤胃球菌属(Ruminococcus)、考拉杆菌属(Phascolarctobacterium)、罗氏菌属(Roseburia)等减少(P<0.05)。与UC薄白苔组比较,UC黄腻苔组患者肠道菌群链球菌(Streptococcus)增多(P<0.05),巨球型菌属(Megasphaera)、拟普氏菌属(Alloprevotella)、普氏菌属(Prevotella)、奈瑟氏菌属(Neisseria)等减少(P<0.05)。④LDA判定(纲、目、科水平):UC薄白苔组患者肠道菌群中普氏菌科(f_Prevotellaceae)、奈瑟氏球菌目(o_Neisseriales)、奈瑟氏球菌科(f_Neisseriaceae)丰度显著多于UC黄腻苔组(LDA>2.0),UC黄腻苔组患者肠道菌群中杆菌纲(c_Bacilli)、乳杆菌目(o_Lactobacillales)、链球菌科(f_Streptococcaceae)、消化链球菌科(f_Peptostreptococcaceae)丰度显著高于UC薄白苔组(LDA>2.0)。  结论:UC薄白苔、黄腻苔患者肠道菌群丰富度和多样性均较健康者明显下降;UC薄白苔患者和UC黄腻苔患者在肠道菌群组成和细菌丰度上均存在差异,黄腻苔患者肠道致病性细菌增多而具有潜在保护作用的细菌减少;肠道菌群检测可以为舌诊现代化提供一定的信息。  相似文献   
106.
目的 探讨激酶PFKFB4是否参与调控胃癌细胞侵袭和迁移并对其作用机理进行初步研究。方法 使用免疫共沉淀检测与PFKFB4有相互作用的SRC家族蛋白,通过转录组测序寻找下游调控基因,利用Western blot和qRT-PCR验证下游基因与磷酸化SRC蛋白的关系,并通过Transwell方法检测PFKFB4相关通路对胃癌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结果 PFKFB4能够与SRC-2相互作用,但PFKFB4不影响SRC-2的表达,而是磷酸化SRC-2第698位的丝氨酸;SRC-2 Ser698磷酸化后,其下游调控基因LKB1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都受到抑制,同时胃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增强。结论 PFKFB4通过磷酸化SRC-2负调控抑癌因子LKB1的表达增强胃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  相似文献   
107.
目的探讨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感染后咳嗽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漯河市郾城区惠生堂门诊部和河南省漯河市第三人民医院呼吸内科于2017年5月—2018年10月诊治的感染后咳嗽患者24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120例实施常规治疗(退热、吸氧、补液等),观察组患者120例联用麻黄附子细辛汤(紫苏子9 g,射干9 g,地龙9 g,炙麻黄6 g,细辛6 g)治疗,于治疗前后行生化指标(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白细胞介素-4)检测和症状(咳嗽、喘息、咳痰、哮鸣音)评分,比较两组患者的症状(咳嗽、喘息、咳痰、哮鸣音)改善时间、临床效果(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不良反应情况(恶心呕吐、头晕头痛、胃肠道反应)。结果两组治疗后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白细胞介素-4、症状评分(咳嗽、喘息、咳痰、哮鸣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治疗后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白细胞介素-4、症状评分(咳嗽、喘息、咳痰、哮鸣音)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症状改善时间(咳嗽、喘息、咳痰、哮鸣音)早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9.2%,119/120)高于对照组(90.0%,108/120)(P<0.05)。结论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感染后咳嗽的效果显著,可缩短治疗时间并改善病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8.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的氟伐他汀对卵巢癌SKOV3细胞中脂质过氧化物磷脂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phospholipid glutathione peroxidase 4,GPX4)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细胞免疫组化、qRT-PCR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卵巢癌SKOV3细胞中GPX4 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随着氟伐他汀的浓度增加(0 mmol/L、3 mmol/L、10 mmol/L、30 mmol/L),SKOV3细胞数目减少,氟伐他汀呈浓度依赖性抑制SKOV3细胞的增殖;SKOV3细胞中GPX4蛋白和mRNA的相对表达量明显上调。结论:氟伐他汀抑制卵巢癌细胞的增殖转移与其上调卵巢癌细胞中GPX4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09.
免疫球蛋白G4(immunoglobulin G4,IgG4)相关肝胆胰疾病是以血清IgG4水平升高、胆管或腺管周围大量IgG4阳性浆细胞浸润为特征,同时可累及几乎全身所有器官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对疑似IgG4相关肝胆胰疾病的患者需结合组织学、血清IgG4水平、受累器官影像、临床表现等作出诊断。尽管其作为一类新近认识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受到学者的广泛关注,但发病机制仍未完全明确,目前研究主要集中于遗传、天然和适应性免疫、自身抗原及IgG4等方面。本文对IgG4相关肝胆胰疾病领域近5年来取得的临床和基础研究进展以及尚存的难点和挑战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0.
目的对决明属植物光叶决明Cassia floribunda茎叶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运用硅胶、MCI、RP-18、TLC、HPLC等多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光叶决明9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决明顺反二聚苯丙素(1)、反式对羟基肉桂酸乙酯(2)、shonanin(3)、邻苯二甲酸二丁酯(4)、1,6,8-三羟基-3-甲基蒽醌(5)、2,5-二甲基-7-羟基-色原酮(6)、2-(2′-羟丙基)-5-甲基-7-羟基色酮(7)、4′,7-二羟基-5-甲氧基黄酮(8)、柯伊利素(9)、山柰酚(10)、芹菜素(11)、3-甲氧基槲皮素(12)、6-demethoxycapillarisin(13)、7,4′-二羟基黄酮(14)、木犀草素(15)、butin(16)、甘草素(17)和圣草酚(18)。结论化合物1为新的苯丙素类化合物;化合物2~18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2~4、8、9、11、13、14、16~18为首次从决明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