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76篇
  免费   162篇
  国内免费   86篇
耳鼻咽喉   98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57篇
口腔科学   308篇
临床医学   745篇
内科学   105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724篇
特种医学   187篇
外国民族医学   6篇
外科学   135篇
综合类   1313篇
预防医学   192篇
眼科学   5篇
药学   470篇
  1篇
中国医学   1167篇
肿瘤学   8篇
  2024年   21篇
  2023年   57篇
  2022年   64篇
  2021年   87篇
  2020年   122篇
  2019年   117篇
  2018年   65篇
  2017年   109篇
  2016年   128篇
  2015年   130篇
  2014年   266篇
  2013年   237篇
  2012年   343篇
  2011年   337篇
  2010年   324篇
  2009年   291篇
  2008年   303篇
  2007年   287篇
  2006年   250篇
  2005年   274篇
  2004年   220篇
  2003年   225篇
  2002年   184篇
  2001年   187篇
  2000年   135篇
  1999年   121篇
  1998年   114篇
  1997年   89篇
  1996年   75篇
  1995年   84篇
  1994年   60篇
  1993年   48篇
  1992年   44篇
  1991年   34篇
  1990年   25篇
  1989年   4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01.
《陕西中医》2017,(5):665-667
目的:观察针灸治疗气滞血瘀型三叉神经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8例气滞血瘀型三叉神经疼痛患者作为本次临床观察的对象,以乱数表法将入选患者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均给予基础性治疗,对照组于基础治疗的同时采取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于基础治疗的同时给予本院总结以往临床治疗经验制定的针灸疗法进行治疗。治疗结束后统计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治疗结束后4周时评估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疼痛程度、心理状态、睡眠情况以及生活质量,随访3个月评估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临床治愈率为41.18%,总有效率为94.12%;对照组临床治愈率为23.53%,总有效率为85.29%;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71%,对照组为35.29%,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临床症状、疼痛程度、心理状态、睡眠情况以及生活质量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灸治疗气滞血瘀型三叉神经疼痛具有疗效明确、不良反应小的明显优势,对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睡眠情况以及心理状态均具有理想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2.
目的分析经CT引导半月神经节射频毁损治疗重度原发三叉神经痛的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我院48例重度原发三叉神经痛患者进行研究,均行CT引导半月神经节射频毁损治疗,分析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48例患者治疗后,术后总有效率为100.00%,对所有患者随访2年,患者术后1年总有效率为97.92%,术后2年总有效率为95.83%,治疗后即刻、治疗后1年、治疗后2年患者总有效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患者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患者治疗后即刻、治疗后1年、治疗后2年VAS(视觉模拟评分法)疼痛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经CT引导半月神经节射频毁损治疗重度原发三叉神经痛效果显著,建议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3.
三叉神经痛是临床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发病突然,起病迅猛,作用时间无规律,疼痛剧烈难忍,使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受到严重影响。现代医学技术虽多样,但存在很多不良作用,而借助我国传统医学治疗,效果显著,其能够迅速缓解疼痛,无不良作用。现总结近5年的国内针灸结合其他疗法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经验概况,特别介绍了毫针、芒针、电针、针药并用、针刺结合穴位注射等治疗手段的优势,说明了中医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具有迅速缓解症状,简单经济实用,绿色安全的特点,旨在探讨三叉神经的临床治疗发展趋势及在治疗中需要注意和解决的问题,并由此总结一些经验和思路,归纳针灸治疗规律及优势,为今后提高针灸临床疗效及进一步科研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4.
目的 基于当前针刺对比卡马西平治疗三叉神经痛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应用Meta及序贯分析,为针刺对比卡马西平治疗三叉神经痛提供临床决策。方法 对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资源数据库、维普数据库、Embase、Cochrane library、PubMed、Web of Science及相关临床注册平台(WHO ICTRP、ChiCTR、Clinical Trials)中有关针刺对比卡马西平治疗三叉神经痛的RCT文献进行检索,检索时间截止为2020年4月1日。使用Cochrane协作风险偏倚工具评估偏倚风险,STATA软件对主要结局指标(疼痛降低程度)进行Meta分析,TSA 0.9.5.10 Beta对结局指标进行试验序贯分析,GRADE对证据进行分级,同时详细描述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本研究纳入了16篇随机对照试验研究,涉及了1231名参与者。Meta分析显示,针刺与卡马西平在疼痛降低程度方面具有统计学差异[SMD = 1.47;95%CI(0.99;1.95)],但证据质量为极低质量。按文献发表年份进行累积Meta分析,提示针刺对比卡马西平治疗三叉神经痛初次被证明有统计学差异且较为稳定的时间是在2014年[SMD = 1.84;95%CI(0.22;3.47)]。同时,针刺的不良事件发生数远低于卡马西平。结论 针刺治疗三叉神经痛在镇痛方面优于卡马西平,且较卡马西平更安全。但确切结论仍需要高质量、多中心、大样本的RCT来确认这些发现。  相似文献   
105.
106.
王春来  尚景瑞 《武警医学》2018,29(5):456-458
 目的 比较立体定向射频热凝术与立体定向放射技术(伽玛刀)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01至2016-01收治的46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立体定向射频热凝术21例(射频组),伽玛刀治疗25例(伽玛刀组)。对比两组治疗后疼痛控制率、并发症和复发情况,评定疗效。结果 46例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25.6个月。根据巴罗(BNI)疼痛量表评定,射频组术后Ⅰ级17例(81.0%),Ⅱ级2例(9.5%),Ⅲ级1例(4.8%),Ⅳ~Ⅴ级1例(4.8%),有效Ⅰ~Ⅲ级20例(95.2%);伽玛刀组术后Ⅰ级12例(48.0%),Ⅱ级4例(16.0%),Ⅲ级6例(24.0%),Ⅳ~Ⅴ级3例(12.0%),有效Ⅰ~Ⅲ级22例(88.0%)。术后两组比较,射频组Ⅰ级优于伽玛刀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Ⅲ级及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射频组面部麻木发生率(81.0%)明显高于伽玛刀组(9.5%),咀嚼肌力下降、口角流涎、角膜炎发生率等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射频组、伽玛刀组复发各1例。结论 射频热凝和伽玛刀治疗三叉神经痛疗效肯定,射频治疗起效快,恢复优良率高,但有一定的侵袭性和并发症;伽玛刀治疗无创,并发症少且轻,相对更安全,缺点是起效较慢。  相似文献   
107.
正1988年被授予卫生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1年被山东省委省府授予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并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1年被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作为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神经外科的知名专家,吴承远很少谈及自己所获得的奖项和学术成就,只强调自己是个普通的神经外科医生。吴承远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功能性神经外科、神经细胞移植的基础与临床、射频微创治疗三叉神经痛等。在这些领域,他一直不断探索。他在美国犹他大学  相似文献   
108.
目的探讨预防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显微血管减压术后脑脊液漏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骨水泥预防346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显微血管减压术后脑脊液漏的情况。结果本组346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显微血管减压术后均未出现脑脊液漏。结论在严格的无菌操作下,使用骨水泥填塞颅骨缺损区可以减少术后脑脊液漏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9.
张亚美 《吉林中医药》2012,32(9):940-941
在治疗三叉神经痛的实践中,将针刺中的围刺法与调神法联合应用:一方面,在"以痛为输"的理论指导下以围刺法着重改善局部气血循环、阻止邪气扩散并且强化局部经脉联系;另一方面以调神之法施治于外,使神应于中,改善三叉神经痛长期发作导致的睡眠质量下降、抑郁、焦虑等一系列精神症状,以期"心寂则痛微"之效,结果患者的三叉神经痛状况在短期内即获得良好改善.实践证明,以围刺加调神之法治疗三叉神经痛颇有疗效.  相似文献   
110.
面肌痉挛是指一侧颜面部肌肉阵发性、非自主性抽搐。抽搐多从眼周开始,之后波及口周和表情肌,常伴头痛耳鸣,情绪紧张时病症会加重。该病症不仅损伤容颜,还会造成精神伤害及生活的不便。该病症是由于面神经根部受局部血管波动性压迫,继而发生脱髓鞘变化并导致传入传出神经短路所致。目前尚无有效药物治疗此病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