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 毫秒
1.
醒神调神法在痛证治疗中的重要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痛证可以由多种疾病引起,其中以偏头痛、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肩周炎等引起的疼痛症状严重,患者因疼痛困扰,处于极度焦虑、紧张、恐惧、抑郁状态中,甚者有自杀倾向。以往针灸治疗这些以疼痛为主的疾患虽然能取得一定疗效,但治愈率并不理想。笔者总结过去多年的临床经验,并在针灸名家医案的启迪下,发现醒神调神法在痛证治疗中有重要的作用,现简述如下:1 醒神调神法及选穴操作  《灵枢》云“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强调醒神调神在针灸治疗中的重要性。临床上通常选取上星、百会、印堂、人中来达到醒神调神、镇静止痛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调神"是针刺施治的基础和前提。《灵枢·本神》亦云:"凡刺之法,必先本于神",说明"神"的重要,证明了"调神"在针灸治疗中的重要作用。临床上调神之法遍布,但是多归于调脑神和心神,取穴多从督脉、膀胱经、心经、心包经入手。本文对临床调神常用穴位做了归类总结。  相似文献   

3.
从病因病机的特点、选穴原则、常用穴位及其主治病症,总结武连仲教授运用巨刺针法治疗痛证经验。武教授认为神、气、血失调是导致痛证发生的基本病机,其中神起决定性作用,临床上在运用巨刺法选择穴位时,以调神开窍穴为主,以具有"窜、动、抽"针感腧穴为辅,且注重患者情志的调畅,坚定信心配合治疗,对临床治疗痛证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许军峰 《天津中医药》2017,34(10):649-651
通过整理石学敏教授医案、著作及跟师实践,总结了石学敏教授在经筋刺法方面的学术思想:1)经筋刺法内容广泛,非单一的"燔针劫刺"。2)主张治疗经筋病"疏利经筋"是关键。3)重视局部取穴。4)把"调神"与"经筋刺法"有机结合。5)治疗痿病,主张"补益经络气血,调节神机功能"为大法。6)治疗痛症,主张"疏通经络、活血止痛"为关键。  相似文献   

5.
大便失禁是由于肛门疾病或者年老肛门括约肌松弛或者神经系统疾病而出现的粪便和气体不自主排出肛门外的一种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工作和生活。在临床治疗中通过采用通督调神配合经筋围刺方法治疗大便失禁起到显著效果。本文着重阐述通督调神配合经筋围刺治疗大便失禁的理论依据,讨论大便失禁的病因病机和针刺穴位的选取,取穴依据整体与局部配伍方法、在筋调筋的理念以及调神醒神的思想。通督调神配合经筋围刺方法可以帮助建立脑肠之间功能的联系,起到治疗大便失禁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石学敏院士从"百病始生,皆源于神,凡刺之法,必先治神"的整体观念论治特发性震颤,治疗以神为本,注重对"神"的调节,提出治疗特发性震颤的新方案。石院士认为本病病位在"脑",脑为髓之海,病机为窍闭神妄,阳缓阴急,致使经筋拘挛弛纵,诱发颤证。治疗应醒神开窍,安神定志,调和阴阳,并强调"醒神、调神、安神"的重要性,形成以脑统神、以神统针、以针调神的学术思想。石学敏院士重视手法的运用和针刺手法量效关系,在其从医数十载的临床治疗中发现,神机异常是百病始生的关键。通过"醒神、调神、安神",在改善特发性震颤患者不自主运动方面均显现其独特优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通调三焦针刺法"配合围刺治疗女性黄褐斑的临床疗效。方法:30例女性黄褐斑患者予以"通调三焦针刺法",穴取膻中、中脘、天枢、气海、关元、水道、归来,加局部围刺,前2周每日1次,每周5次,后6周隔日1次,共治疗8周。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皮损评分并评定疗效。结果:经治疗8周,30例患者中基本治愈7例,显效12例,好转9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3%。2个月后进行随访,28例有效患者中有1例轻度复发。结论:"通调三焦针刺法"配合围刺可明显改善女性黄褐斑患者的面部皮损,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8.
论述“形神共调”在针刺治疗卒中后痉挛中的应用,发现头部穴、督脉背部穴、夹脊穴是调神的主要穴位,痉挛肌局部及其拮抗肌穴位则为调形的主要穴位,认为调神与调形相结合、穴位与刺法相结合,可凸显“形神共调”理念,提高针刺治疗卒中后痉挛的应用价值,提出针灸临床应多关注恢刺、关刺等经典抗痉挛刺法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介绍石学敏院士治疗运动神经元病的独到见解和治疗经验,石院士从"百病始生,皆源于神,凡刺之法,必先治神"的整体观念论治本病,治疗中以神为本,注重对"神"的调节,提出了治疗本病的新方案,重视手法的运用和针刺手法量效关系,辅以经筋刺法对症治疗,在数十载的临床治疗中发现,此方案解决了西医对于本病仅对症支持治疗、尚无特效治疗方法的难题,在改善肌肉萎缩和运动功能方面均显现了其独特的优势。  相似文献   

10.
围刺联合高能红光在治疗带状疱疹上有很大的优势,疗法各具特色又相得益彰。以"围刺"及"高能红光"为关键词,在CNKI数据库中搜索近10年文献进行总结分析。大量的临床实践证实:围刺方法治疗本病具有通调气血、解毒泻热、通经活络、去瘀消肿之功;高能红光照射能改善带状疱疹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炎症和水肿,加快神经根炎症的修复过程。两者联合应用在缩短病程、缓解疼痛及减少后遗神经痛等方面明显优于纯西医治疗,有利于患者的临床康复,也为临床治疗带状疱疹提供丰富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局部围刺配合调肝补脾益肾法针刺治疗外阴营养不良的临床疗效。方法 78例外阴营养不良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8例和对照组40例。治疗组采用局部围刺配合调肝补脾益肾法针刺治疗,对照组采用丙酸睾酮制剂外涂法。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和复发率。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9.5%,复发率23.5%;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60.0%,复发率为6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局部围刺配合调肝补脾益肾法针刺是一种治疗外阴营养不良的有效方法,且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12.
苏妆 《辽宁中医杂志》2006,33(4):479-479
三叉神经痛是一种原因未明的三叉神经分布区内短暂而反复发作的剧痛。属中医“眉棱痛”(第1支)、“面颊痛”(第2、3支)范畴。多发于40岁以上中老年人。女性患者居多。因疼痛剧烈,患者痛苦不堪,多数病人靠长期服用止痛药物控制,一旦停药,痛即复作。笔者与老师在临床中应用“调神止痛针刺法”治疗本病2例,止痛效果迅速而持久,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3.
正中医学对脑的论述并不十分明确,但是早在《内经》中已有论述。石学敏院士对"脑"与"神"的认识颇有见地。他以脑腑立论,指出"窍闭神匿,神不导气"是中风病的总病机。《灵枢·本神》:"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醒脑开窍针刺法就是立足于"醒脑""醒神""调神"的原则上而确立的。石学敏院士认  相似文献   

14.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是一种三叉神经分布区短暂的反复发作性剧痛,多发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女性多于男性;大多数单侧发病,极少数双侧发病;易复发,迁延数年不愈[1].三叉神经痛又称"痛性抽搐",属中医的"面痛"、"头风"、"颊痛"等范畴.笔者采用针刺配合电针及刺络拔罐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26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通督调神针法治疗三叉神经痛60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三叉神经痛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病势缠绵,且缺乏安全可靠的治疗手段,给患者带来很大痛苦.李平教授以“通督脉、调元神“立论,提出以“通督调神“针法为主治疗三叉神经痛,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6.
笔者近年来用围刺法加局部拔火罐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痛30例,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7.
醒脑开窍针刺法是我院院长石学敏教授创立的、旨在治疗急性脑血管病的一套针法,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向全国大力推广的技术项目之一。醒脑开窍针刺法外延很大,运用亦相当广泛,除中风病以外,在急病方面还可应用在昏迷、休克、惊厥、癫痫、痛症等多种疾病。兹就其在急症上的应用要点略加讨论,望同道斧正。1醒脑开窍针刺法的理论基础醒脑开窍针刺法其理论源于《灵枢》,《灵枢·本神》篇有云:“凡刺之法,必先本于神”,明确强调“神”对于人体生命活动和针刺治疗的重要性,即脏腑气血正常活动以“神”为异,“调神”当是一切针法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孙申田教授认为,疾病的发生均与"神损"有关,治疗应注重"调神"。孙教授基于"脑为元神之府""凡刺之法,必本于神"的中医理论以及西医对大脑解剖学及功能的探索,以经颅重复针刺激(r TAS)手法在特定穴、区(百会穴、情感区)进行针刺刺激,通过调神来治疗临床各类病症,此方法可概括为"神安病减"。该方法仅应用于头针,并强调足够的刺激量。研究介绍了孙教授"神安病减"的理论基础、中西医机理、操作方法,并提出r TAS可能的作用途径,为临床针刺治疗疾病提供新思路、新方法。  相似文献   

19.
文章通过详细剖析庄礼兴教授运用调神针法治疗舌咽神经痛验案1例,介绍庄教授治疗舌咽神经痛从调神入手,于合谷穴行导气同精法,以达通经活络,气畅神和的独到思路.其能在减少西药服用量的同时,镇痛效果明显,最大程度缓解患者痛苦,对于舌咽神经痛的针刺治疗具有较好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李文金教授认为带状疱疹与脾、肾相关,经络受阻,不通则痛,发为剧痛;提出"泻火解毒,清热利湿,活血化瘀"的治疗大法,以病变局部阿是穴围刺为主,配合梅花针扣刺+拔罐;治疗期间可根据病情酌用清热解毒药物,保持创面清洁,饮食清淡。此三法结合,可快速驱邪外出,疏通局部经络,快速止痛,缩短病程,预防后遗神经痛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