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耳鼻咽喉   1篇
临床医学   5篇
外科学   21篇
综合类   7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32篇
肿瘤学   1篇
  2021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腰椎间盘突出症非手术治疗若干问题的质疑与反思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 herniation,LIDH)是腰腿痛的重要原发病,各种非手术疗法是该病临床治疗的首选。但目前有关非手术临床治疗存在着较大片面性与随意性。具体表现在多数疗法的有效性并未得到标准随机对照研究与客观评价方法的证实、临床适应证的选择较  相似文献   
12.
关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评价客观化的思考与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腰椎间盘突出症(1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 herMarion,LIDH)是骨伤科常见病与疑难病之一。临床上有多种治疗方法,验证每种疗法的确切疗效,是总结实践经验、规范临床治疗,并进行深入研究与学术交流的最基本工作。既往国内对LIDH疗效评价的规范性重视不够,设置评价标准的内容、目的与意义彼此间差异较大,临床应用较为随意与混乱;  相似文献   
13.
针刺促微循环镇痛机制研究与思考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传统针灸学认为,针刺治疗的临床效应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疏通经络,调和气血——镇痛作用;二是补虚泻实,调节平衡——调整作用;三是扶助正气,祛除病邪——免疫作用。其中针刺治疗疼痛性疾病的历史悠久,至今临床运用普遍。关于针刺促循环镇痛作用早在《灵枢·九针十二原》中就有明确记载:“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由此说明气血不调是导致多种疼痛性疾病的主要因素,故针刺以调气为主,使气行则血行,血液循环畅通,其疼痛自然消失。明代针灸学家高武在《针灸聚英》中亦云:“苍龙摆尾气交流,血气奋飞遍体周。任君疼痛诸般疾,一插…  相似文献   
14.
腰椎间盘突出症神经根微循环与营养障碍致痛机制   总被引:9,自引:4,他引:9  
脊神经根(spinal nerve root,SNR)营养供应依靠SNR微血管和脑脊液的双重作用,由于SNR血供缺少神经外膜及神经束膜两组血管网[1],使其营养血供存在着明显的生物学弱点,容易受到机械压迫、炎症刺激和神经黏连等病理因素的影响而发生以静脉瘀血、毛细血管逆流和动脉缺血等为特征的营养障碍[2],因此而引发腰腿痛等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5.
黄仕荣  王聪  陈羽  史萌  蔡雨卫  俞仲翔 《当代医学》2021,27(31):101-105
目的 探讨腰痛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单穴电针治疗的镇痛效果,总结该病疾病诊断和临床治疗的新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7月至2020年6月本院骨伤科门诊收治的诊断明确的200例单纯腰痛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总结其临床表现、单穴电针治疗方法及其镇痛效果,评价患者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及疗效,并辅以典型病例的诊治过程.结果 200例腰痛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均采用单穴电针治疗,6次治疗前后,患者的VAS评分变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痊愈94例,显效52例,有效38例,无效16例,治疗总有效率达为92.0%.结论 腰痛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突出类型、疼痛机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和疾病预后等与典型坐骨神经痛患者均存在较大差异,临床应独立诊断,所推荐的疾病诊断标准对腰痛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诊断具有指导意义,单穴电针治疗对该病同样有效,从而扩大了该疗法的临床适应证.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椎动脉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在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手法诊治中的重要作用,为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诊治提供思路。方法:2007年5月至2010年12月,研究符合椎动脉型颈椎病诊断标准的患者(观察组,53例)和正常人(对照组,30例)的颈椎MRA中椎动脉走行及管径情况,其中观察组男19例,女34例;年龄26-72岁,平均(52.51±11.29)岁;对照组男10例,女20例;年龄25~70岁,平均(48.11±12.21)岁。比较两组受试者椎动脉走行及管径异常发生率的差异性,并结合X线、MRI、MRA资料对观察组的椎动脉走行及管径异常改变的因素及特点进行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椎动脉走行及管径异常的发生率达81.13%(43/53),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且椎动脉走行及管径异常改变形式较复杂和多样化,其中以局部迂曲狭窄最为常见,累计占47.18%(25/53);局部迂曲狭窄因素以椎间关节错缝为主,占43.41%(23/53)。结论: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容易发生椎动脉走行及管径异常改变,而MRA可有效诊断椎动脉的异常改变。  相似文献   
17.
腰椎间盘突出症个体化分层诊断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腰腿痛的常见原发病,病因与临床表现复杂多变,疾病个体化特征显著,正确及时的分层诊断是规范化个体治疗的前提。本文系统地提出了定性诊断、定位诊断、排除与合并诊断、分型与分证诊断、病情分级诊断等分层诊断的内容与方法,以适应该病个体化综合治疗和临床研究的实际需要。  相似文献   
18.
腰椎间盘突出症(LIDH)是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电针腰突穴疗法作为治疗LIDH的非手术疗法之一,近年来有诸多成功报道。为进一步证实及推广这一治疗腰突症的特色方法,本研究自2012年5月-2013年1月,采用单穴电针腰突穴并与常规取穴电针组比较,观察了78例LIDH患者。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手法矫正颈椎病寰枢关节骨错缝的有效性。方法对发生寰枢关节骨错缝的31例颈椎病患者采用手法矫正治疗,观察治疗前后症状、体征和X线检查的变化情况。结果手法矫正寰枢关节骨错缝的愈显率为96.8%(30/31),总有效率为100%。手法矫正前齿状突偏歪100%(31/31),经过手法矫正后降低至61.3%(19/31),其中完全矫正率为38.7%(12/31);治疗前后寰齿侧间隙比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手法矫正前寰枢关节间隙不对称者占70.9%(22/31),手法矫正后降低至51.6%(16/31)(P〈0.01),其中完全矫正率为19.3%(6/31);治疗前后寰枢关节间隙比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寰枢关节矫正手法可有效矫正颈椎病寰枢关节骨错缝。  相似文献   
20.
腰椎间盘突出症从痛论治刍议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 herniation,LIDH)为临床常见病,腰腿痛是该病患者寻求医学治疗的主要理由,积极消除疼痛症状是临床治疗的首要目标和共同任务,是进一步恢复腰椎功能的可行途径与必需阶段。由于LIDH腰腿痛涉及多个致痛部位和多种神经类别,病理机制复杂,疼痛的临床表现存在着较大差异。深入认识LIDH腰腿痛的临床特征及其变化规律将有助于正确的疾病诊断、病情判定与对症治疗。鉴此,本文提出LIDH“从痛论治”的基本观点,请试浅论之。1腰腿痛不仅是LIDH患者的主观症状,也是其重要的客观体征的实质,是疾病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