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腓肠神经有其自身的营养动、静脉系统,除营养神经外营养附近皮肤和皮下组织,腓动脉与该血管系统于踝5~6 cm处形成交通支,血管恒定,由于皮瓣带有一宽筋膜蒂,外踝上深筋膜皮支亦参与供血,皮瓣血供可靠[1].我院自2004年6月以来,为25例患者施行腓肠肌营养皮瓣修复手术,手术均获成功,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樊建平 《河北中医》2010,32(6):940-941
<正>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是由于脑动脉粥样硬化、颈椎病等原因所致的基底系统供血障碍而引起的疾病,占中老年人各种眩晕的60%以上[1],是中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近年来,中医药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  相似文献   

3.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是由于脑动脉粥样硬化、颈椎病等原因所致的基底系统供血障碍而引起的疾病[1],有"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椎动脉型颈椎病"、"颈性眩晕"等多种名称.现代医学对此病缺乏特效疗法,1999年来针灸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报道较多,均有较好的疗效,现将有关资料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是由于脑动脉粥样硬化、颈椎病等原因所致的基底系统供血障碍而引起的疾病,占中老年人各种眩晕的60%以上[1],是中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近年来中医药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显示了可喜的前景.现将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前臂内侧皮神经营养皮瓣修复手部皮肤缺损的临床应用。方法:根据前臂内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血供来源及其与前臂筋膜皮肤血供的相互关系,设计前臂内侧皮神经营养皮瓣,转位修复手部皮肤缺损10例。结果:术后lO例皮瓣完全成活,皮瓣外形与手部功能恢复满意。结论:前臂内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解剖位置恒定、血液供应良好,手术方法简单,适用于修复手部皮肤缺损,该供区较前臂其它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部位隐蔽。  相似文献   

6.
电针配合推拿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媛 《湖北中医杂志》2008,30(11):50-51
神经根型颈椎病是以神经根受压而出现神经根性疼痛为主要症状的颈椎病,发病率较高[1],且有年轻化的趋势.目前西药治疗本病多使用镇痛药物及神经营养药物[2],疗效并不确切.笔者在临床采用电针配合推拿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32例,疗效较为理想,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主穿支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一期修复小腿及足踝部高能损伤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46例小腿及足踝部高能损伤创面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46例患者采用主穿支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一期修复创面的效果.结果:46例患者54个创面,胫后动脉主穿支供血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10块,其中,游离4块,穿支蒂6块,腓动脉主穿支供血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44块,其中,游离11块,穿支蒂33块.修复手术成功,皮瓣均成活.给予患者为期15个月的随访,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采用上述两种主穿支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血供确切,一期修复手术灵活、能有效降低肉芽瘢痕及其他感染的几率,可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8.
中药药浴联合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期常见的临床症状,它是指新生儿时期胆红素代谢异常,血中胆红素水平升高,出现皮肤黏膜及巩膜黄染等病症[1-2]。流行病学统计新生儿约60%的可出现黄疸[3],这其中大部分新生儿可自行消退,少数患儿由于病情的进展,可出现严重高胆红素血症或胆红素脑病[4],导致患儿语言障碍、听力、发育迟缓、智力发育障碍等神经损害和功能残疾[5],对社会和家庭造成极大危害。目前临床  相似文献   

9.
针刺不同穴位对缺血脑组织具有一定保护作用,但其作用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主要有:增强脑内胆碱能神经的血管扩张作用、增加大脑局部血流量;促进脑内各种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1-4],抑制引起神经细胞死亡的细胞凋亡信号的传导[5],影响以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多巴胺等[6]为神经递质的神经系统,促进钾通道的开发[7]及突触重建[8]等,从而有利于神经细胞的防护、修复以及脑功能的重组和重建.针灸对脑缺血的作用机制一般通过动物实验病理解剖的方法进行探讨,缺乏非侵袭性、可视性在体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0.
正神经根型颈椎病发病率较高,约占颈椎病的50%-60%[1]。其是由于颈椎间盘退行性改变,颈椎骨质增生以及颈部损伤等原因引起脊柱内外平衡失调,刺激或压迫颈神经根、椎动脉、背髓或交感神经而引起的一组综合征[2]。目前西医治疗本病多使用镇痛药物及神经营养药物[3],但疗效并不理想。笔者自2012年4  相似文献   

11.
寰枢关节扭伤和劳损足除外了寰枢关节部骨折、脱位、半脱位、畸形的关节损伤[1],寰枢关节错缝或并发滑膜嵌顿、关节囊和韧带充血水肿压迫高颈髓或椎动脉,是本病的基本病理表现[2,3].有椎基动脉供血不足、高颈髓轻度受压等神经症状,而不同于其它关节扭伤或劳损,亦容易被误诊为神经内科疾病.我们以按摩外劳宫穴和肩背部(第1至第7胸椎)足太阳膀胱经腧穴解除寰枢关节囊或韧带的痉挛、颈椎拔伸理筋整复的方法治疗寰枢关节扭伤和劳损100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颈椎病是骨科多发病、常见病.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牵引、按摩、理疗、药物镇痛、营养神经等对症治疗,其中神经根型颈椎病多以非手术治疗为主[1],症状较严重的具有手术指征者可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3.
脑脉康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BDNF、bFGF蛋白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近脑内神经营养因子对脑缺血损伤后神经修复与再生的作用与机制研究成为研究的热点.其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系脑内分布最为广泛的神经营养因子家族成员之一[1、4],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一样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和成熟,以及新生血管形成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脑缺血后脑内多种神经营养因子均呈现高表达,与缺血后脑组织蛋白表达的变化及分布规律,探讨中药复方脑脉康的脑保护作用及机制.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带股前外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手部皮肤缺损的方法.方法:应用股前外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手部皮肤缺损47例,皮瓣修复手皮肤缺损面积1cm×2cm~3 cm× 6 cm.结果:股前外侧皮瓣移植17例,完全成活14例;3例边缘部分坏死,经换药和皮片移植而愈合.皮瓣携带股外侧皮神经并将其与受区皮神经吻合11例,未吻合6例.吻合股外侧皮神经11例中8例恢复保护性感觉,未吻合皮神经6例中1例有保护性感觉.结论:股外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手部皮肤缺损具有操作简便、血供丰富、质地薄、感觉恢复好、无需再次整形等优点,为修复手部皮肤缺损提供了一种好方法.  相似文献   

15.
气垫床2种使用方法预防压疮的效果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压疮是因神经营养紊乱及血液循环障碍,局部组织持续缺血、营养不良而致的软组织溃烂坏死[1].气垫床对于预防压疮及增加患者舒适度具有良好效果[2],为了探索更有效减轻护士工作量及节约时间的方法,笔者观察了2种使用气垫床方法预防压疮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逆行修复跟骨外露的效果。方法:23例在小腿设计携带腓肠神经营养血管及小隐静脉的筋膜皮瓣,逆行修复跟骨外露创面。结果:22例皮瓣完全成活,1例远端部分皮缘坏死(经随访皮瓣质地、形态满意)。结论: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血供可靠、切取简便,是修复外伤性跟骨外露的合适皮瓣。  相似文献   

17.
正近年来,糖尿病的发病率逐渐升高,而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引起的糖尿病足亦成高发趋势。糖尿病足(DF)是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在下肢远端的具体体现,动脉粥样硬化和内膜纤维化使动脉壁变硬、动脉管腔狭窄以及血栓形成,以上病变导致下肢供血供氧不足,最终造成肢端缺血性坏疽或坏死~([1])。糖尿病足是糖尿病神经病变、缺血性血管病变等多因素共同作用所致,治疗的关键在于营养神经,改善足部血供,预防和控制感染。近年来,理疗在促进糖尿病足伤口感染及愈合方面  相似文献   

18.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是糖尿病常见并发症,临床上以肢体远端的感觉和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以不同程度手足麻木,并呈袜套样、蚁走感等感觉异常、疼痛为主要表现[1],如不及时防治,严重时会发展为糖尿病足。目前西医药治疗该病在饮食、运动、控制血糖的基础上,常给予神经修复、抗氧化应激、改善循环、营养神经等对症治疗[2],但治疗效果一般,中医药治疗DPN方法多样,常见的有中药内服外洗、针灸、拔罐、刺络放血等,均获得不错的治疗效果[3]。本文采用自拟活血舒筋通痹方熏洗治疗该病,观察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是因椎-基底动脉系统因颈部血管受压、痉挛,微栓子、血液成分异常及灌注压改变等各种原因引起的相应灌注区供血不足,导致可逆性的眩晕、恶心呕吐、行走不稳、双眼一过性黑矇、猝倒及一过性遗忘等症状[1],好发于中老年人.2005 - 06-2010 - 12,我们采用天麻素注射液联合丁咯地尔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48例,并与单纯丁咯地尔注射液治疗44例对照观察,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20.
慢性脑缺血是指因脑部慢性血供不足,而导致脑功能衰退,引起持久或进展性认知功能障碍[1],是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2-4]、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5-7]和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Binswanger disease)[8-9]等多种引起认知功能障碍疾病的共同致病因素之一。慢性脑缺血是中老年人的常见、多发病,在中老年人群中至少有2/3的人患有慢性脑缺血,更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