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410篇
  免费   3625篇
  国内免费   1655篇
耳鼻咽喉   126篇
儿科学   130篇
妇产科学   205篇
基础医学   1467篇
口腔科学   236篇
临床医学   3931篇
内科学   2451篇
皮肤病学   503篇
神经病学   414篇
特种医学   1038篇
外国民族医学   6篇
外科学   2942篇
综合类   12379篇
预防医学   3216篇
眼科学   197篇
药学   12052篇
  26篇
中国医学   14589篇
肿瘤学   782篇
  2024年   283篇
  2023年   1125篇
  2022年   1143篇
  2021年   1483篇
  2020年   1556篇
  2019年   1811篇
  2018年   927篇
  2017年   1648篇
  2016年   1769篇
  2015年   2124篇
  2014年   3337篇
  2013年   3151篇
  2012年   3880篇
  2011年   4249篇
  2010年   3502篇
  2009年   3264篇
  2008年   3503篇
  2007年   3057篇
  2006年   2681篇
  2005年   2511篇
  2004年   1953篇
  2003年   1779篇
  2002年   1269篇
  2001年   1014篇
  2000年   834篇
  1999年   568篇
  1998年   438篇
  1997年   365篇
  1996年   300篇
  1995年   274篇
  1994年   216篇
  1993年   145篇
  1992年   101篇
  1991年   110篇
  1990年   85篇
  1989年   95篇
  1988年   47篇
  1987年   32篇
  1986年   24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3篇
  1958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特异性免疫治疗已成为预防和治疗多种疾病的有效策略,如肿瘤、自身免疫病等。近年来,研究人员不断探索具有新结构和新性能的纳米颗粒在临床的应用。本文综述了纳米颗粒通过调控调节性T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及树突状细胞等在维持自身免疫稳态方面的作用,可能成为未来治疗肿瘤、自身免疫病等的新策略。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探寻复方一枝蒿颗粒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作用机制。方法 应用TCMSP数据库、BATMAN-TCM数据库及文献收集复方一枝蒿颗粒活性成分及潜在靶点。通过TTD、GeneCards和OMMI数据库检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相关的靶点。将复方一枝蒿颗粒药物靶点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相关基因取交集,使用String数据库构建靶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通过Cytoscape构建“药物–活性成分–靶点基因–疾病”网络。对交集靶点进行GO功能、KEGG通路富集分析。利用Autodock_vina软件对活性成分和靶点进行分子对接。结果 共筛选92个活性成分,1 627个靶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疾病靶点464个,两者取交集筛选出87个潜在靶点。GO功能富集得到2 040个条目(P<0.05),与病毒过程、参与共生相互作用的生物过程、活性氧代谢过程的调节、与宿主相互作用的生物过程、病毒生命周期、炎症反应的调节等生物学过程有关。KEGG通路分析共得到150条通路,与新冠肺炎密切相关的有人巨细胞病毒感染、结核、COVID-19、IL-17信号通路等。分子对接结果证实,筛选的靶点受体蛋白与活性成分可以较好地结合。结论 复方一枝蒿颗粒可通过多组分、多靶点和多途径的方式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产生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对医院制剂通鼻消涕颗粒对慢性鼻窦炎鼻黏膜功能是否有调控作用进行临床研究。方法 收集慢性鼻窦炎不伴鼻息肉患者,采用单盲方法随机将患者分为治疗组(通鼻消涕颗粒组)和对照组(克拉霉素片组)。分别给予口服通鼻消涕颗粒和克拉霉素片治疗4周,并对治疗前、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的患者进行糖精试验、鼻部症状VAS评分与鼻内镜Lund Kennedy评分。并采用t检验统计分析。比较服药前、服药后的评分变化。结果 VAS评分提示:治疗组中,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在治疗后的各个阶段与治疗前相比均无明显差异(P>0.05)。Lund Kennedy评分提示:治疗组在治疗2周后与治疗前无明显差异,但在治疗4周后有明显改善(P<0.05),对照组则在治疗后各个阶段无明显变化(P>0.05)。糖精试验提示2组在治疗后2周患者糖精清除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在治疗4周后患者糖精清除时间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通鼻消涕颗粒对慢性鼻窦炎的鼻黏膜形态与传输功能有明显改善作用,可以促进鼻黏膜纤毛功能的恢复,并优于克拉霉素片组,且无毒副作用,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王兴亮  余有声  陈本鑫  黄诚   《四川医学》2022,43(8):787-793
目的 分析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PLR)、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比(LMR)、C-反应蛋白(CRP)四种炎性标志物联合超声检查指标对甲状腺乳头状癌(PT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方法 收集我院2017年10月至2021年11月经手术治疗105例PTC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分为转移组和未转移组,分析术前超声检查指标、外周血NLR、PLR、LMR、CRP水平与PT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 根据术后病理学结果,105例患者中颈部淋巴结转移率为45.7%(48/105),转移组患者肿瘤数目多发、形态欠规则、侵犯包膜、微钙化例数所占比率明显增加,同时CRP、NLR、PLR、LMR水平明显增加,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侵犯包膜、微钙化、NLR、PLR是影响PTC有无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侵犯包膜、微钙化、NLR、PLR预测PT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48、0.612、0.768、0.801,NLR截断值为2.465,PLR截断值为174.975,联合预测的曲线下面积为0.911。将NLR≥2.465、PLR≥174.975、侵犯包膜、微钙化各赋值1分,评估为0、1、2、3、4分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0(0/18)、13.5%(5/37)、71.4%(15/21)、95.7%(22/23)、100.0%(6/6)。结论 术前高NLR、PLR及侵犯包膜、微钙化四项指标有助于预测PTC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联合评估能明显提高预测价值,术前检查显示同时具备两项及以上指标的患者建议常规行颈部淋巴结切除术,提高肿瘤根治效果。  相似文献   
16.
《中成药》2019,(6)
目的建立八味龙钻颗粒(飞龙掌血、大钻、九龙藤等)HPLC指纹图谱,并测定没食子酸、原儿茶酸、青藤碱、红景天苷、儿茶素、橙皮苷、补骨脂素的含有量。方法该药物70%甲醇提取液的分析采用Phenomenex Gemini C_(18)色谱柱(250 mm×4.6 mm, 5μm);流动相乙腈-0.1%磷酸,梯度洗脱;体积流量1 mL/min;检测波长245、270 nm;柱温30℃。结果 10批样品指纹图谱中有12个共有峰,相似度大于0.989。7种成分在各自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 0),平均加样回收率98.5%~103.6%,RSD 0.92%~1.7%。结论该方法简便快速,准确可靠,可用于八味龙钻颗粒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多柔比星(Dox)介导的血管损伤在促进主动脉夹层(AD)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行胸AD全弓置换患者10例为实验组,同期选择心脏移植术患者3例为对照组,2组均于术中取AD血管标本。另取3周龄雄性C57BL/6J野生型小鼠18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6只,对照组(WT组)、β氨基丙腈酯(BAPN)组(第3周开始饲喂含0.25%BAPN小鼠维持饲料)、BAPN+Dox组(根据体质量每周腹腔注射3mg/kg Dox,连续5周,第3周开始饲喂饲料同BAPN组),5周后,游离小鼠主动脉,4%多聚甲醛固定,石蜡包埋,切片。免疫组织化学及Western blot检测组织P53蛋白表达,TUNEL染色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结果实验组P53蛋白较对照组明显升高(0.76±0.05 vs 0.39±0.11),凋亡细胞明显增多[(38.3±8.7)%vs (12.6±1.2)%](P0.01)。BAPN+Dox组死亡率明显高于BAPN组(100.0%vs 66.7%);BAPN+Dox组组织P53蛋白较BAPN组显著升高;VSMC凋亡明显增多,且2组P53蛋白和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凋亡均较WT组明显升高(P0.01)。结论 Dox介导的血管损伤可能通过诱导VSMC凋亡,促进AD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探讨轴向载荷分担比用于胫腓骨骨干骨折术后指导外固定器轴向动力化促进骨折愈合的有效性。方法:选取外固定器治疗的胫腓骨骨干骨折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对照组50例。观察组在轴向载荷分担比指导下行外固定器轴向动力化治疗,对照组未行动力化,随访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4~12个月,平均6.5个月,治疗期间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外固定针断裂、松动及再骨折等并发症,观察组1例骨搬移患者轴向载荷分担比5%,X线片显示骨折断端有连续性骨痂通过,拆除外固定器连接杆后发生移位,恢复原数值行轴向加压再动力化,现已愈合。观察组除外1例骨搬移患者,其余49例患者外固定器固定时间为[(24.4±4.7)周],骨折临床愈合时间为[(22.4±4.7)周],与对照组50例患者外固定器固定时间[(29.3±5.6)周],骨折临床愈合时间[(27.3±5.6)周]比较,显著减少(P0.05)。结论:外固定器轴向载荷分担比指导胫腓骨骨干骨折外固定术后轴向动力化可以加速骨折愈合,但不适合骨搬移截骨端已硬化患者。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的方法预测气滞胃痛颗粒抗炎镇痛主要活性成分的作用靶点,结合中医方解配伍理论对其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作用进行分析。方法基于TCMSP中药系统生物学分析数据库收集气滞胃痛颗粒中6味中药的主要化学成分,并借助LC-MS技术对所筛成分进行分析,通过TCMSP检索和Pharmmapper软件预测获取各成分主要的作用靶标,并通过DIP数据库,利用蛋白质相互作用信息建立药物靶标与炎症疼痛靶标的关联,构建药物-靶标-疾病网络,通过网络特征分析气滞胃痛颗粒抗炎镇痛的作用靶标,阐释其抗炎镇痛的主要作用机制。结果根据网络分析,共有44个炎症疼痛靶点与气滞胃痛颗粒密切相关,其中直接作用靶点有20个,主要是对环加氧酶-2(COX-2)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 NOS)等蛋白酶的作用,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肿瘤坏死因子(TNF)信号通路、NOD样受体(NLR)信号通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信号通路等与炎症疼痛密切相关的信号通路有关。结论气滞胃痛颗粒抗炎镇痛作用体现了中药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作用特点,该研究为深入阐释气滞胃痛颗粒抗炎镇痛作用机制提供科学依据,并且进一步说明了中医药古方配伍理论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