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3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5篇
神经病学   2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9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1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1.
文题释义: 氨甲环酸:是一种赖氨酸合成衍生物,具有抗纤维蛋白溶解特性,能通过抑制纤维蛋白降解达到预防围术期出血的目的,已被证实安全有效。目前已广泛用于关节外科、脊柱外科、心胸外科等领域,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股骨转子间骨折:是老年人常见的髋部骨折,多以手术固定方式治疗,但围术期失血量大,以隐性失血为主,术后输血率较高,并发症较多,死亡率较高。 背景:已经有相关文献研究证明,氨甲环酸能有效降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围术期的显性失血和隐性失血,且安全有效。目前对于该术中氨甲环酸的使用方式主要分为静脉输注及局部髓腔内灌注,静脉输注又分为单次使用或多次使用;而局部使用多为单次使用,对于静脉联合局部使用,现有国内外文献尚少有报道。而氨甲环酸的静脉联合局部使用在髋膝关节置换中已被证明安全有效。 目的:探究静脉联合局部应用氨甲环酸减少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围术期失血量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纳入汕头市中医医院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90例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组、静脉组及局部组,每组30例。所有患者对治疗方案均知情同意,且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联合组在术前30 min时静脉滴注氨甲环酸(20 mg/kg,溶于100 mL生理盐水),并在近端扩髓后,于股骨髓腔内注射氨甲环酸(1 g,溶于20 mL生理盐水); 静脉组患者仅术前静滴氨甲环酸(剂量、方法同联合给药组);局部组仅在近端扩髓后,于股骨髓腔内注射氨甲环酸(剂量、方法同联合给药组)。统计3组患者总失血量、显性出血量、隐性失血量、国际标准比率、凝血酶原时间、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输血率及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并进行比较。 结果与结论:①总失血量比较:联合组低于静脉组及局部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 0.01);静脉组与局部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②隐性失血量比较:联合组明显低于静脉组及给药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 0.001);静脉组与局部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③显性出血比较:3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④术前、术后国际标准比率、凝血酶原时间,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对比:3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⑤输血率:3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⑥3组患者术后均未发现深静脉血栓;⑦结果表明,与氨甲环酸单纯静脉滴注及单纯髓腔内注射相比,术前静滴联合术中髓腔内注射氨甲环酸能明显减少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后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且不增加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而单独静脉使用及单独髓腔内注射氨甲环酸在减少总失血量及隐性失血量方面无明显差异。 ORCID: 0000-0003-2110-0089(郑志辉)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探讨采用椎管注药分别联合腰麻下大推拿与腰椎牵引治疗轻中度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科自2011年7月到2012年11月收治的60例轻中度腰椎间盘突出症,症状明显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采用椎管注药联合腰麻下大推拿方法 ,对照组30例采用椎管注药联合腰椎牵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为8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管注药联合腰麻下大推拿治疗轻中度腰椎间盘突出症可以取得较理想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15.
郑志辉  杜锦洪  关可立 《新中医》2016,48(12):93-94
目的:观察关节镜下滑膜清理术配合黄芪消肿止痛汤治疗膝关节滑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8例膝关节滑膜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29例,对照组采用关节镜下滑膜清理术,治疗组采用关节镜下滑膜清理术配合口服自拟黄芪消肿止痛汤,观察对照2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89.9%,对照组79.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镜下滑膜清理术配合自拟黄芪消肿止痛汤治疗膝关节滑膜炎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6.
背景:目前评价保髋治疗的疗效标准较多,没有统一标准,因此保髋治疗的疗效缺乏一定的可比性。 目的:参考WHO生存质量量表发展模式及医药领域量表研制与应用指南,试图研制一款特异性的用于评价保髋治疗疗效的生存质量量表。 方法:通过复习文献和小组讨论,在相关理论指导下,参照一般量表制定的程序化方式,制定理论模型,通过患者访谈形成条目池,优化条目并初步筛选后形成预调查表。用预调查表进行现场调查,借助专家重要性评分、因子分析、离散趋势法、逐步回归、判别分析和Cronbach’s α系数等统计学方法筛选条目,形成终选量表。 结果与结论:终量表包括生理、心理、社会及健康意识4个领域,分疼痛、跛行、关节功能、积极因素、消极因素、社会角色、社会关系、健康的自我评价、对疾病的了解9个方面,外加一条独立条目,共32个条目。终选量表一旦完成其科学性考核,将是一款适用于股骨头坏死保髋治疗疗效评价的特异性量表,将对接受保髋治疗的患者提供一个更为全面的疗效评价。  相似文献   
17.
18.
背景:目前评价保髋治疗的疗效标准较多,没有统一标准,因此保髋治疗的疗效缺乏一定的可比性。目的:通过回顾及分析现有的用于保髋治疗疗效的各种评价标准,试图研制一款特异性的用于评价保髋治疗疗效的生存质量量表。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2000/2010-08),以"Osteonecrosis Femoral Head 、quality of life"或"Osteonecrosis Femoral Head、curative effect"为检索词;应用计算机检索CNKI数据库(1994-01/2009-12),以"股骨头坏死、疗效"或"股骨头坏死、生存质量"为检索词。选择与股骨头坏死保髋治疗疗效或生存质量相关,同一领域文献则选择近期发表或发表在权威杂志文章。根据纳入标准共31篇文章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现有的评价保髋治疗的疗效标准过分的侧重髋关节的疼痛、功能、关节活动等方面,局限于髋关节或下肢的局部改变情况,对患者整体的生存质量反应不够,而以SF-36为代表的生存质量量表评价标准却缺乏一定的特异性,都未能更全面更具特异性的用于评价保髋治疗的疗效。因此,研制一款特异性的用于评价股骨头坏死保髋治疗疗效的生存质量量表成一种必要。  相似文献   
19.
文题释义: Böhler角(跟骨结节关节角):由跟骨结节与跟骨后关节突的连线与跟骨前-后关节突连接形成的夹角,正常值为25°-40°。Böhler角的恢复是判断跟骨骨折预后功能良好与否的主要因素。测量方法:在跟骨侧位X射线平片上,做跟骨结节上缘至跟距关节后关节面上缘的连线,再做跟骰关节上缘与跟距关节后关节面的切线,两线相交的锐角为跟骨结节关节角。 Gissane角(跟骨交叉角):是指跟距关节前后关节面之间的夹角,正常值为120°-145°。Gissane 角是判断跟骨骨折损伤程度和评估跟骨骨折治疗疗效的指标之一,测量方法:在跟骨侧位X射线平片上,以跟骨沟分别连接跟骨前突和跟骨后突关节面上缘连线的交角。 背景:涉及距下关节的跟骨关节内骨折约占全部跟骨骨折的75%,而对于移位型跟骨关节内骨折,手术治疗要优于非手术治疗。然而对于治疗时机、手术指征、切口选择、是否植骨等问题目前仍有争议。经典的“L”型入路因其较高的切口并发症而有逐渐被微创内固定所取代的趋势。 目的:比较撬拨复位微创置板及“L”型切口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汕头市中医院骨二科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60例,随机分为撬拨复位微创置板组(n=32)和“L”型切口组(n=28),分别采用闭合撬拨复位微创置板和经“L”型切口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术后6个月末次随访按美国矫形外科足踝协会评分优良率评价2组手术疗效,对比2组患者术前等待天数、手术时间、住院天数及并发症发生率,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分别测定患者Böhler角、Gissane角并加以比较。 结果与结论:①撬拨复位微创置板组美国矫形外科足踝协会评分优良率为91%,“L”型切口组为93%,2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②2组术后Böhler角、Gissane角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 < 0.05);术后1 d 2组Gissane角相当(P > 0.05),Böhler角变化“L”型切口组优于撬拨复位微创置板组(P < 0.05);末次随访2组Böhler角及Gissane角均有不同程度丢失,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③“L”型切口组患者的术前等待天数、住院天数均多于撬拨复位微创置板组(P < 0.05);手术时间少于撬拨复位微创置板组(P < 0.05);④撬拨复位微创置板组并发症发生率为9%,低于“L”型切口组的32%(P < 0.05);⑤提示与传统“L”型切口切开复位内固定相比,撬拨复位微创置板治疗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临床疗效满意,创伤小,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荐。 ORCID: 0000-0003-2110-0089(郑志辉)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