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68篇
  免费   474篇
  国内免费   286篇
耳鼻咽喉   75篇
儿科学   70篇
妇产科学   56篇
基础医学   344篇
口腔科学   68篇
临床医学   1597篇
内科学   624篇
皮肤病学   70篇
神经病学   115篇
特种医学   209篇
外国民族医学   16篇
外科学   332篇
综合类   2382篇
预防医学   1313篇
眼科学   82篇
药学   966篇
  6篇
中国医学   1038篇
肿瘤学   165篇
  2024年   56篇
  2023年   177篇
  2022年   200篇
  2021年   170篇
  2020年   213篇
  2019年   242篇
  2018年   241篇
  2017年   144篇
  2016年   195篇
  2015年   238篇
  2014年   489篇
  2013年   440篇
  2012年   576篇
  2011年   541篇
  2010年   474篇
  2009年   475篇
  2008年   429篇
  2007年   417篇
  2006年   403篇
  2005年   392篇
  2004年   382篇
  2003年   327篇
  2002年   284篇
  2001年   254篇
  2000年   244篇
  1999年   216篇
  1998年   133篇
  1997年   172篇
  1996年   160篇
  1995年   141篇
  1994年   122篇
  1993年   85篇
  1992年   62篇
  1991年   60篇
  1990年   41篇
  1989年   50篇
  1988年   44篇
  1987年   56篇
  1986年   23篇
  1985年   19篇
  1984年   28篇
  1983年   41篇
  1982年   28篇
  1981年   14篇
  1980年   11篇
  1979年   4篇
  1965年   3篇
  1960年   2篇
  1959年   2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耳鸣不是外来的声音,而是自身发出的声音,它可发生于单侧,也可发生于双侧,分为客观性耳鸣和主观性耳鸣。耳聋指不同程度的听力减退。耳鸣耳聋是生活中常见、难治的一种疾病,目前发病机理不明。中医学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耳鸣耳聋的记载及病因病机的论述,此后历代医家亦从不同角度探讨其病因病机及治疗方法。近年来,临床工作者在继承中医传统理论基础上试图从脏腑、经络、气血等方面阐明耳鸣耳聋病因病机,探索应用方剂、针灸、按摩导引等方法治疗耳鸣耳聋,取得了一定的疗效。本文详细归纳近年来耳鸣耳聋的病因病机及治疗方法等方面的文献,以期为临床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酯(PDTC)对急性CO中毒迟发性脑病(DEACMP)大鼠海马区NF-κB和C-myc表达水平的调控及对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经水迷宫实验筛选后的150只成年健康SD雄性大鼠分为空气对照组(NC组),CO中毒组(CO组),CO中毒+PDTC组(PCO组),每组50只。采用分次腹腔注射纯品CO气体法制备DEACMP大鼠模型,PCO组于首次注射CO气体后0.5 h腹腔注射PDTC稀释液,1次/d,直到处死。于染毒后1 d、3 d、7 d、14 d、21 d,从三组中分别选取10只大鼠,采用Morris水迷宫实验验证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免疫荧光法检测海马CA1区NF-κB和C-myc蛋白的动态表达情况,苏木精-伊红染色及TUNEL荧光染色检测海马CA1区的细胞凋亡情况。结果:与NC组对比,染毒后14~21 d CO组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P0.01),穿越平台次数显著减少(P0.01);CO组海马CA1区NF-κB和C-myc蛋白表达增多(P0.05),在染毒后1 d即明显升高,于染毒后3~7 d达峰值(P0.05);CO组海马CA1区神经细胞凋亡明显(P0.05),在染毒后7 d达高峰(P0.05)。PCO组大鼠行为学改变介于NC组和CO组之间,海马CA1区NF-κB、 C-myc蛋白表达和细胞凋亡在染毒3 d以后较CO组明显减少(P0.05),但仍高于NC组(P0.05)。结论:NF-κB、C-myc持续过量表达可加剧急性CO中毒所致的神经细胞凋亡,PDTC通过阻断NF-κB信号通路,减少凋亡因子C-myc的表达,减轻海马CA1区神经元损伤,从而达到改善DEACMP大鼠认知功能障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目的 探讨临床孤立综合征(CIS)患者急性期脑脊液白细胞介素6(IL-6)等10 种细胞因子 水平对疾病复发和转归为多发性硬化(MS)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15 年1 月至2017 年 8 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住院的急性期CIS 患者33 例,其中男9 例,女24 例,中位入组年 龄35 岁。使用Luminex 液相芯片法检测脑脊液细胞因子白介素(IL)-6、IL-4、IL-2、IL-10、IL-13、IL-17A、 IL-21、IL-23、干扰素γ(IFN-γ)水平;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水平。 对患者进行门诊随访,记录其复发、转归为MS 的情况。比较复发及未复发者脑脊液细胞因子的差异。 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及Cox 回归模型分析脑脊液细胞因子对CIS 患者复发及转归为MS 的预 测价值。结果 入组患者随访时间为10.7~39.9 个月,中位随访时间23.4(17.6,29.1)个月。11 例(33.3%) 患者在随访期出现临床复发,其中4 例诊断为MS。另有2 例患者虽然未出现临床复发,但随访MR 发现 新发病灶最终诊断为MS。复发的CIS 患者首次发病时脑脊液IL-6 水平显著高于未复发的CIS 患者[1.9 (1.4,7.9)ng/L 比1.1(0.9,1.5)ng/L;Z=-2.904,P=0.003]。ROC 曲线分析显示,IL-6 在判断复发时最佳临界 值为1.37 ng/L。单因素Cox 回归结果显示,脑脊液IL-6 > 1.37 ng/L 不能预测CIS 复发(HR=1.54,95%CI: 0.40~5.92,P=0.533)。转归为MS 和未转归为MS 的CIS 患者首次发病急性期脑脊液IL-6 等10 种细胞因 子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 本研究所观察的脑脊液IL-6 等10 种细胞因子可能不是 预测CIS 患者复发或转归为MS 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应用综合设计在面部微创注射透明质酸中的临床效果。方法依据面部前正中线、前轮廓线及外轮廓线"三曲线理论",综合评估求美者面部的五官、衰老及容貌缺陷,并设计综合的微创注射透明质酸的方法。结果自2016年1月至2018年11月,对502例年龄大于30岁,面部存在多部位缺陷的求美者,通过面部综合评估、多部位注射透明质酸,注射剂量3~15 ml,平均5.6 ml,均取得了满意的术后效果。结论面部微创注射是医学、美学、心理学相结合的一门艺术;面部美学评估的"三曲线理论",可以准确评估求美者的缺陷,并设计相应的注射方式,通过提拉注射的技巧而完善前轮廓线,进而矫正衰老,修饰五官,改变轮廓,使脸形变小,五官精致,面部更加年轻。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快速康复外科联合综合护理在肝癌肝切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7-05~2019-01收治的肝癌肝切除患者88例,采用摸球法分为甲组和乙组,各44例。甲组采用快速康复外科联合综合护理,乙组采用综合护,出院前1d开展随访观察效果。结果:甲组并发症发生率2.27%,低于乙组的20.45%,甲组住院时间、排气时间、下床时间均短于乙组,甲组疼痛评分1.68±0.11分,低于乙组的2.26±0.14分,甲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均低于乙组,血清白蛋白高于乙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快速康复外科联合综合护理在肝癌肝切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减少并发症发生及治疗时间,改善其肝功能及疼痛感,具有较高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甘肃省某高校大学生的抑郁情绪发生情况,分析其影响因素,为高校有效开展心理教育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甘肃某高校在校大学生,使用一般情况调查表及宗氏抑郁自评量表( SDS)进行调查,并对抑郁情绪影响因素进行单、多因素分析。结果 共调查甘肃某高校734名在校大学生,其中男生351人、女生383人。抑郁情绪发生率为33.51%(246/734),其中轻度抑郁情绪占59.76%、中至重度抑郁情绪占40.24%。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大学男生抑郁情绪发生的可能性是女生的1.377倍;每月生活费<1 000元的大学生发生抑郁情绪的可能性是每月生活费1 000~1 499元大学生的1.551倍;家庭所在地为农村的大学生发生抑郁情绪的可能性是城镇的1.500倍;不能积极进行自我调节的大学生发生抑郁情绪的可能性是能积极进行自我调节大学生的3.849倍。结论 甘肃省某高校在校大学生抑郁情绪发生率较高,性别、家庭所在地、每月生活费及能否积极进行自我调节是其主要影响因素,应采取有效的干预手段以缓解大学生的抑郁状况。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术后发生心力衰竭的危险因素。
方法 回顾分析2017年8月-2018年8月在某医院进行PCI治疗的120例AMI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发生心力衰竭分为心衰组和未心衰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和临床实验室检查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患者发生心力衰竭的危险因素,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分析各影响因素对疾病的预测效果。
结果 心衰组的年龄、高血压史和糖尿病史比例、收缩压、肌钙蛋白Ⅰ(troponin Ⅰ,TnI)、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肌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 kinase-MB,CK-MB)、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γ-谷氨酰转肽酶(glutamyl transpeptidase,GGT)、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脑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病变累及血管数量、心力衰竭史、发病至再灌注时间均高于未心衰组(P < 0.05),甘油三酯(TG)、左室射血分数(LVEF)低于未心衰组(P <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nI(OR=1.017,P < 0.05)、CK(OR=1.035,P < 0.01)、Hs-CRP(OR=1.175,P < 0.05)及GGT(OR=1.094,P < 0.05)水平升高,发病至再灌注时间延长(OR=2.477,P < 0.05)是AMI患者PCI术后发生心力衰竭的独立危险因素。TnI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49(P < 0.01),CK的曲线下面积为0.679(P < 0.01),Hs-CRP的曲线下面积为0.631(P < 0.01),GGT的曲线下面积为0.816(P < 0.01),"发病至再灌注时间"曲线下面积为0.869(P < 0.01)。TnI对应的术后心力衰竭的诊断临界值为60.74 μg/L,CK的诊断临界值为2 472.46 U/L,Hs-CRP的诊断临界值为11.25 mg/L,GGT的诊断临界值为39.62 U/L,发病至再灌注时间的诊断临界值为163.18 min。
结论 TnI、CK、Hs-CRP、GGT升高及发病至再灌注时间延长可能是AMI患者PCI术后发生心力衰竭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治疗过程中应密切关注以上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