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456篇
  免费   1221篇
  国内免费   1494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38篇
妇产科学   15篇
基础医学   1073篇
口腔科学   7篇
临床医学   4072篇
内科学   467篇
皮肤病学   10篇
神经病学   282篇
特种医学   1219篇
外国民族医学   3篇
外科学   7583篇
综合类   7351篇
预防医学   1113篇
眼科学   12篇
药学   2297篇
  33篇
中国医学   4427篇
肿瘤学   168篇
  2024年   171篇
  2023年   559篇
  2022年   522篇
  2021年   691篇
  2020年   797篇
  2019年   776篇
  2018年   331篇
  2017年   638篇
  2016年   741篇
  2015年   925篇
  2014年   1458篇
  2013年   1489篇
  2012年   1834篇
  2011年   1987篇
  2010年   1838篇
  2009年   1761篇
  2008年   1639篇
  2007年   1571篇
  2006年   1309篇
  2005年   1350篇
  2004年   1257篇
  2003年   1089篇
  2002年   825篇
  2001年   659篇
  2000年   565篇
  1999年   632篇
  1998年   620篇
  1997年   552篇
  1996年   432篇
  1995年   341篇
  1994年   296篇
  1993年   167篇
  1992年   135篇
  1991年   55篇
  1990年   60篇
  1989年   60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3 毫秒
11.
目的观察针刀治疗腰大肌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0月至2018年10月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推拿科治疗的腰大肌损伤患者40例为研究对象,依据就诊先后顺序,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2组均给予针灸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结合针刀治疗,观察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疼痛评分(视觉模拟量尺VAS)及腰椎活动度(MMS),并评定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VAS及MMS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在治疗后VAS及MMS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 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针灸结合针刀治疗能有效减轻腰大肌损伤引起的腰部疼痛症状,缩短治疗时间以达到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半月板前角撕裂应用关节镜下outside-in缝合技术与腰椎穿刺针关节内过线缝合技术进行修复的效果。方法选取收治的半月板前角撕裂患者82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行outside-in缝合,观察组行腰椎穿刺针关节内过线缝合,比较两组半月板愈合情况、膝关节功能及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结果两组术后Lysholm评分均较术前提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VAS评分均较术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半月板前角撕裂应用腰椎穿刺针关节内过线缝合与outside-in缝合技术具有相近的愈合效果,但术后前者膝关节功能恢复效果更佳、疼痛更轻。  相似文献   
13.
腰椎吻合棘病,又称吻合椎综合征和棘间骨关节病等。该病于1933年首次被提出,主要由腰椎相邻两棘突互相碰撞而引起,常导致慢性下腰部疼痛。该病并未引起广泛的关注,以致其临床漏诊或误诊率极高,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现将该病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不同类型影像学特征及相关影像学研究进行综述,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正>患者,女,61岁,2015年9月入院。入院前3个月出现腰痛伴右下肢放射痛,反复在外院及本院门诊行非手术治疗,效果不佳。查体:L4~S1椎间隙及右侧椎旁肌压痛;双侧下肢肌张力、肌力正常;右下肢直腿抬高试验阳性;右下肢足底感觉减弱,鞍区感觉正常;双侧跟腱反射对称,膝腱反射对称,双侧病理征未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多层螺旋CT(MSCT)重建在腰椎峡部裂(LS)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8月至2018年8月经MSCT诊断为LS患者120例,分别应用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技术对图像进行重建处理。综合对比MPR、MIP、VR图像。结果 120例患者中共检出LS 227处,滑脱73例;MPR图像、MIP图像对LS检出率高于VR图像(P<0.05)。MPR图像可清楚显示LS情况及椎体滑脱程度;MIP图像也可显示LS情况,但对周围软组织观察效果不佳;VR图像可立体观察峡部结构,但对较小裂隙显示较差。结论MSCT重建技术可全方位评估LS情况,推荐MPR作为临床首选重建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微创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MIS-PLIF)和传统开放PLIF对腰椎退行性疾病(LDD)远期疗效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 2011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LDD患者182例,其中96例采用传统开放PLIF治疗(PLIF组),86例采用MIS-PLIF治疗(MIS-PLIF组)。比较2组腰椎矢状位参数、多裂肌横截面积及萎缩率、融合率、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分析多裂肌萎缩率与顽固性腰背痛的相关性。结果 2组术后各随访时间点椎间隙高度恢复值和节段性前凸角恢复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术后1年腰椎前凸角恢复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但术后5年和末次随访时,MIS-PLIF组腰椎前凸角恢复值显著高于PLIF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MIS-PLIF组术后各随访时间点多裂肌横截面积大于PLIF组,多裂肌萎缩率低于PLIF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术后随访6个月融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术后各随访时间点下肢痛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MIS-PLIF组术后各随访时间点腰痛VAS评分、JOA评分及ODI均优于PLI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MIS-PLIF组顽固性腰背痛发生率显著低于PLI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合并顽固性腰背痛患者多裂肌萎缩率高于未合并顽固性腰背痛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术后多裂肌萎缩可能是导致顽固性腰背痛的重要原因,相较于传统开放PLIF,MIS-PLIF治疗LDD能够更有效地保持腰椎生理曲度,改善肢体活动功能,降低多裂肌萎缩程度,有助于避免顽固性腰背痛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第三腰椎骨骼肌指数(L3-SMI)预测食管癌患者总生存(OS)期的最佳截止点与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对 2016 年 1 月至 2020 年 10 月于南通大学附属海安医院接受手术或根治性放化疗的 150 例食管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分 析每例患者的腹部计算机断层扫描(CT)影像,计算 L3-SMI。 通过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认定 L3-SMI 预测食管癌患者预 后的最佳截止点,并将所有患者分为低 L3-SMI 组与高 L3-SMI 组进行生存分析。 采用 Kaplan-Meier 曲线计算两组患者的 3 年 OS 率,单、多因素 Cox 回归分析确定 L3-SMI 在食管癌患者中的独立预后价值。 结果 研究队列中,男性患者 L3-SMI 平均 值为(43. 8±6. 3)cm 2 / m 2 ,女性为(38. 7±6. 7)cm 2 / m 2 ,L3-SMI 预测食管癌患者预后的理想截止点为:男性<42. 8 cm 2 / m 2 ,女性< 39. 2 cm 2 / m 2 ,曲线下面积(AUC)值分别为 0. 628(95%CI = 0. 515~ 0. 742)和 0. 654(95%CI = 0. 513 ~ 0. 796)。 根据 L3-SMI 的 最佳截止点,将所有患者分为高 L3-SMI 组(n = 79)与低 L3-SMI 组(n = 71)。 结果显示,两组患者 3 年 OS 率分别为 33. 5%和 54. 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 = 5. 358,P = 0. 021)。 亚组分析表明,低 L3-SMI 与男性患者不良预后显著相关( 3 年 OS 率: 24. 8%比 53. 6%,χ 2 = 4. 752,P= 0. 029)。 对于女性食管癌患者,低 L3-SMI 组患者较高 L3-SMI 组有更低的 3 年 OS 率(39. 8% 比 65. 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 = 1. 835,P= 0. 176)。 单、多因素 Cox 回归分析证实,影响食管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包 括低 L3-SMI(HR= 1. 669,95%CI = 1. 062 ~ 2. 625,P = 0. 027)、预后营养指数(PNI) <50. 2(HR = 1. 700,95%CI = 1. 033 ~ 2. 796, P= 0. 037)与 TNM 分期Ⅲ期(HR= 1. 503,95%CI = 1. 077~ 2. 479,P = 0. 024)。 结论 L3-SMI 是一项预测食管癌患者预后的重 要影像学参数。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腰椎旁神经阻滞联合全凭静脉全身麻醉对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血流动力学、应激反应、术后苏醒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8月我院收治的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115例,根据手术麻醉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60例和对照组55例,观察组予腰椎旁神经阻滞联合全凭静脉全身麻醉,对照组仅予全凭静脉全身麻醉。比较两组麻醉前(T0)、麻醉后10 min(T1)、麻醉后30 min(T2)、术毕(T3)时平均动脉压、心率、去甲肾上腺素及肾上腺素水平变化,术后清醒镇静效果和苏醒时间,以及两组手术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T1、T2、T3时平均动脉压、心率与T0时比较虽略有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T1、T2、T3时平均动脉压、心率与T0时比较均升高,且以T2时平均动脉压、心率最高,T3时又回落至T1时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1、T2、T3时观察组平均动脉压、心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T1、T2、T3时两组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均较T0时升高,且观察组相同时间点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观察组术后唤醒时警觉/镇静评分低于对照组,苏醒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期间总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旁神经阻滞联合全凭静脉全身麻醉用于髋关节置换术可有效防止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的波动,减轻手术应激反应程度,术后苏醒快,术后苏醒质量佳,且未增加手术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杠杆定位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及对Cobb角的影响。方法:2017年12月至2018年11月纳入67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研究,将67例患者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4例,其中男20例,女14例,年龄(36.09±8.26)岁,病程(13.79±15.50)个月,采用杠杆定位手法治疗。对照组33例,其中男18例,女15例,年龄(36.48±7.81)岁,病程(12.82±15.68)个月,采用腰椎斜扳法治疗。两组每周均治疗3次,隔1 d治疗1次,6次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通过影像学资料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obb角的变化;参照临床评定标准对症状体征进行评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对总体疗效进行评价。结果:两组各有1例脱落患者。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症状体征评分分别是18.56±4.81,18.61±3.72,治疗后分别为9.41±5.19,13.55±3.68,治疗后治疗组症状体征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总体疗效有效率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为97.06%、75.76%,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Cobb角均有变小(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Cobb角分别为(17.95±4.45)°,(18.14±3.59)°,治疗后分别为(18.14±3.59)°,(15.49±1.75)°,治疗组Cobb角变化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杠杆定位手法与腰椎斜扳法两种方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均有疗效,但杠杆定位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疗效更为显著,对Cobb角的影响更为明显,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术前3D打印技术与三维CT重建图像在腰椎滑脱症手术中的辅助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2017年1月~2018年9月收治的腰椎滑脱症患者78例,简单随机化分为两组,均行腰椎椎弓根钉置入术治疗.3D打印组(39例)术前采用3D打印技术制定手术方案,三维CT组(39例)术前采用传统三维CT重建图像制定手术方案.比较两组手术情况、手术前后炎性应激反应[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α(IL-1α)]水平、腰椎骨性结构参数[骨盆入射角(PI)、骶骨倾斜角(SS)、骨盆倾斜角(PT)、腰椎前凸角(LL)、腰骶角(LSA)、滑脱角(SA)、L1铅垂线与S1距离(LASD)]、固定节段矢状曲度恢复率、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3D打印组手术时间、单枚螺钉置入时间均显著短于三维CT组,术中失血量、X线透视次数显著少于三维CT组(P<0.05);3D打印组术后1 d、3 d的血清TNF-α、IL-1α水平显著低于三维CT组(P<0.05);3D打印组术后6、12个月的LL、SA、LASD数值均优于三维CT组(P<0.05);3D打印组术后即刻和术后6、12个月的固定节段矢状曲度恢复率高于三维CT组(P<0.05),术后6个月、12个月VAS评分和ODI指数显著低于三维CT组(P<0.05);3D打印组并发症发生率与三维CT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与三维CT重建图像相比,术前应用3D打印技术可缩短手术时间、单枚螺钉置入时间,减少术中失血量、X线透视次数,提高术后固定节段矢状曲度恢复率,减轻患者疼痛,改善腰椎骨性结构与功能,并能减轻术后早期的炎症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