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6篇
内科学   5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3篇
预防医学   1篇
中国医学   4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阐述临床路径和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的特点和作用,并详细说明在脑血管病临床带教中的具体应用。将二者相结合的理念引入到脑血管病临床教学中,对脑血管病人才的培养,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付勇  章海凤  李芳  熊俊  张波  李林  陈日新 《中国针灸》2013,33(5):411-414
目的:探讨腧穴热敏态红外客观显示的可能性.方法:共纳入合格受试者54例.在自然状态下采用热断层扫描成像(TTM)拍摄面部红外热像图,图像采集完毕,进行灸感法热敏检测,即用艾条悬灸下关穴(患侧)10 min,悬灸结束后记录患者下关穴产生扩热、传热的例数.然后进行第2次红外辐射检测,记录艾灸前后面部红外图像变化,比较两种检测法对受试者下关穴(患侧)热敏态的检测差异.结果:艾灸前红外检测患者下关穴区(患侧)的红外辐射强度多数显示低温特征,其敏感性(真阳性率)为65.6%,特异性(真阴性率)为68.2%,准确性为66.7%.艾灸下关穴区(患侧)后,沿面颊部产生明显片状扩散的红外辐射增量区,其敏感性(真阳性率)为81.8%,特异性(真阴性率)为81.0%,准确性为81.5%.结论:(1)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下关穴(患侧)区热敏态在一定程度上可被红外成像客观显示.(2)艾灸热敏腧穴产生的腧穴热敏现象,不仅是受试者的主观感觉,且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被红外成像客观显示.  相似文献   
13.
《始终》是《灵枢经》卷二之第九篇,本篇论述内容十分丰富,重点介绍了在进行针刺治疗时,首先要认识脏腑阴阳、经脉气血运行的终始及脉象的变化,取穴原则、针刺补泻、因时、因人制宜、针刺十二禁及各经所见死证等。本文从脉诊、选穴原则、治神守气、气至及针刺禁忌等方面总结概括其学术思想,这些为后世针灸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备急千金要方》是唐初医学的代表作,其内容广博,影响甚远。其中的灸法内容,代表了唐以前及当时灸法的最高成就,对后世针灸的临床运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就《备急千金要方》的论灸特点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15.
<正>疼痛是一种普遍存在的临床症状或疾病,是组织损伤或与潜在的组织损伤相关的一种不愉快的躯体感觉和情感经历,同时可伴有代谢、内分泌、呼吸、循环功能和心理的改变[1]。在妇科疾病中,不乏以疼痛为主症而寻求治疗者,需要医者就疼痛做相  相似文献   
16.
目的:采用灸感法与红外法对偏头痛患者患侧阳陵泉穴热敏态进行检测对比研究,探讨腧穴热敏态红外客观显示的可能性。方法:共纳入偏头痛患者54例。在自然状态下采用热断层扫描成像系统(TTM)拍摄腰部红外热像图,图像采集完毕,接受灸感法热敏检测(艾条悬灸患侧阳陵泉穴10分钟).悬灸结束后记录患侧阳陵泉穴产生扩热、透热的例数,后进行第2次红外辐射测量,记录艾灸后小腿外侧红外图像变化,比较两种检测法对偏头痛患者患侧阳陵泉穴热敏态的检测差异。结果:偏头痛患者患侧阳陵泉穴区发生热敏化时,其红外辐射强度多数显示高温特征,与灸感法比较,其敏感性(真阳性率)为88.5﹪,特异性(真阴性率)为71.4﹪,准确性为79.6﹪;艾灸偏头痛患者患侧阳陵泉穴区后,发生热敏化的患侧阳陵泉穴区产生明显的沿小腿外侧纵向扩散(胆经)或横向扩散的红外辐射增强区域,与灸感法比较,其敏感性(真阳性率)为87.9﹪,特异性(真阴性率)为76.2﹪,准确性为83.3﹪。结论:(1)偏头痛患者患侧阳陵泉穴区热敏态在一定程度上可被红外成像客观显示。(2)艾灸热敏腧穴产生的腧穴热敏现象(如扩热、传热),除了受试者的主观感觉,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被红外成像客观显示。  相似文献   
17.
输卵管性不育与生殖道感染及免疫紊乱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不育症中,输卵管性不育约占女性不育的1/3,其中又以继发感染多见,近年支原体(UU)、衣原体(CT)感染有所上升。随着生殖免疫学的发展,感染与抗生殖抗体的相关性研究已成热点。现就我们观察的输卵管不育患者UU、CT感染及生殖免疫的状况资料报告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输卵管介入术配合补肾活血法与单纯输卵管介入术对管性不孕生殖道感染衣原体(UU)、支原体﹙CT﹚并免疫紊乱的干预作用。方法两组均根据药敏规范给予抗生素治疗,复查转阴后行输卵管介入术。治疗组于月经第5天开始加服补肾活血剂,每日1剂,每月连服14剂。3个月为1个疗程,共观察2个疗程。结果治疗后抗精子抗体、抗卵巢抗体、抗子宫内膜抗体转阴率、中医证候改善情况及妊娠率,两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05;P<0.005;P<0.005;P<0.01;P<0.01)。结论在不孕症中特别是管性不孕中应重视衣原体、支原体的感染,并同时注意是否存在生殖免疫异常;补肾活血法有助于干预管性不孕生殖道感染的免疫失衡,综合治疗才能进一步提高妊娠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补肾活血中药联合超声下卵泡抽吸术(MFA)治疗难治性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方法将44例难治性PCOS患者分为观察组(20例)和对照组(24例)。两组患者均行MFA,观察组同时服用补肾活血中药(菟丝子20 g熟地10 g桑寄生20 g仙灵脾15 g补骨脂10 g黄精10 g皂角刺15 g桃仁10 g山慈菇10 g丹参20 g甘草6 g),每天1剂,每月连服14剂。接受MFA次月达到疗效标准者行促性腺激素(HMG)促排卵治疗,观察组同时继续服用补肾活血中药。观察两组接受MFA前后促卵泡成熟激素(FSH)、促黄体生成素(LH)、睾酮(T)、窦卵泡数及促排卵治疗HMG用量、成熟卵泡数、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卵泡未破裂黄素化综合征(LUFS)、妊娠率等。结果 观察组进行了42周期的MFA治疗,对照组进行了56周期的MFA治疗。两组穿刺后T、LH、LH/FSH水平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观察组LH/FSH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窦卵泡数:MFA后降到10个以下者观察组18例(90.0%);对照组22例(91.7%),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促排卵治疗,两组患者均于月经第5天予以HMG 75~150 IU/ d,用药5天后监测卵泡发育,根据卵泡发育的速度和数量及时调整用药剂量,观察组HMG平均用量(585.0±195.0)IU,对照组HMG平均用量(1470.0±532.5)IU,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注射HCG日成熟卵泡数,观察组平均为(1.1±0.3)个,对照组平均为(3.1±1.4)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中无1例发生OHSS,1例发生LUFS;对照组中1例发生轻度OHSS,2例发生LUFS。连续促排卵治疗并随访3个月,观察组18例中临床妊娠8例,其中1例双胞胎,7例单胎,妊娠率44.4%(8/18例)。对照组22例中临床妊娠7例,其中2例双胞胎,5例单胎,妊娠率31.8%(7/22例)。结论 采用补肾活血法联合MFA治疗难治PCOS创伤小、安全、有效;同时应用补肾活血法能明显减少促排卵药HMG用量,减少多个成熟卵泡数发生,降低了OHSS的风险。  相似文献   
20.
当前肝郁脾虚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arrheal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D)病证结合模型造模方式多样,评价标准繁多,但中医病证结合模型仍处于发展阶段,存在造模思路单一,造模方法病证堆砌缺乏中医理论指导,模型评价主观性强尚无特异性指标及评价体系不完善。虽然中医治疗肝郁脾虚型IBS-D疗效显著,但其效应机制不明确,临床也未形成规范的指南,符合临床特征的病证模型既是研究的基石更是突破口。该文旨在对现有肝郁脾虚型IBS-D中医病证模型的制备思路、方法、评价展开讨论,为后续研究者提供可行的模型制备思路方法,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