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8篇
基础医学   9篇
临床医学   20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18篇
预防医学   11篇
药学   9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1年   7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潘宇红  黄璇  丁羚涛  陈江  龚芳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3,34(19):2510-2511,2513
目的检测严重烧伤患者血清中促炎和抗炎细胞因子水平,探讨严重烧伤患者体内免疫状态变化的特点。方法选取烧伤总体表面积(TBSA)〉30%的患者64例,按烧伤面积将严重烧伤患者分为2组:Ⅰ组39例(TBSA 30%~50%),Ⅱ组25例(TBSA〉50%);同时选取年龄和性别相匹配的2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分别收集烧伤患者伤后1、3、7和21d的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检测血清中促炎细胞因子IL-6、IL-8、TNF-α和抗炎细胞因子IL-4、IL-10、G-CSF的浓度。结果 (1)与对照组相比,两组烧伤患者血清中促炎细胞因子IL-6、IL-8、TNF-α和抗炎细胞因子IL-4、IL-10、G-CSF在烧伤后不同时间点均显著增高(P〈0.01)。(2)烧伤Ⅱ组IL-6水平在伤后7d明显高于烧伤Ⅰ组(P〈0.05或P〈0.01),并持续较长时间。烧伤Ⅱ组血清中IL-8和TNF-α水平在伤后1d就显著高于烧Ⅰ组(P〈0.01)。(3)烧伤II组IL-4、G-CSF水平在伤后3d明显高于烧伤Ⅰ组(P〈0.05或P〈0.01),并持续较长时间。烧伤Ⅱ组血清中IL-10水平在伤后1d就显著高于烧伤Ⅰ组(P〈0.01)。结论严重烧伤患者体内促炎抗炎细胞因子处于失衡状态,并且不同烧伤面积的烧伤患者促炎和抗炎细胞因子的表达存在明显差异,早期监测严重烧伤患者的促炎和抗炎细胞因子水平对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耐亚胺培南细菌的临床分离及耐药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耐亚胺培南细菌在临床上的流行情况及耐药谱特性,指导临床合理选择抗生素。方法根据临床检验操作规程,按常规方法培养和鉴定,或采用VITEK-AMS鉴定,K-B法进行抗生素敏感试验。结果无锡市四家大型综合性医院2000年1~12月临床共分离到对亚胺培南耐药细菌40株,占3.2%;亚胺培南耐药细菌对氨苄西林、头孢唑啉、头孢呋辛、头孢噻肟、阿莫西林/棒酸的耐药率均>90%。结论临床分离耐亚胺培南细菌主要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其感染部位主要为呼吸道感染,多发病区为重症监护病房(ICU)和慢性病病房;对常用抗生素多重耐药现象极其严重,治疗宜根据药敏结果选择抗生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铜绿假单胞菌烧伤患者分离株对哥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和磺胺药物耐药基因的分布情况。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20株铜绿假单胞菌烧伤患者分离株β-内酰胺类(TEM、SHV、GES、CARB、IMP、VIM、DHA、oprD2)、氨基糖苷类(aac(6’)-Ⅰ b、aac(6′)-Ⅱ、ant(3″)-Ⅰ、armA)和磺胺(sull)等常见耐药基因。结果20株中。TEM阳性17株(85%),aac(6’)-Ⅰ b阳性17株(85%),sull阳性18株(90%),ant(3″)-Ⅰ阳性2株(10%),而CARB、aac(6′)-Ⅱ基因20株均为阳性(100%),oprDz基因均缺失(100%),其余基因为阴性,同一患者不同部位和时间分离株耐药基因可不同。结论CARB、aac(6′)-Ⅱ基因在铜绿假单胞菌烧伤患者分离株中流行,进行铜绿假单胞菌特别是其连续分离株的耐药基因检测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14.
对临床送检的尿液、痰、咽拭子、伤口、脓液等标本共6 310件,分离出细菌2 266株,其中非白喉棒状杆菌50株,占细菌阳性检出数的2.2%,分布以伤口、脓液为主,且有逐年增高趋势。非白喉棒状杆菌已成为重要的条件致病菌,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5.
221株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鲍曼不动杆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的水和土壤中,在人体或动物粘膜上也存在,一般无致病性,只有机体抵抗力下降或侵入机体深部才能致病。近年来由该菌引起的感染有明显上升趋势,且呈多重耐药,给临床治疗带来一定困难,为此我们对我院自2003年1月以来,住院病人标本中分离的221株鲍曼不动杆菌进行统计,并对标本来源、病区分布及耐药情况等进行分析,为临床治疗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6.
蒋义敏  姜东林  潘宇红  孙钧铭 《临床荟萃》2008,23(16):1160-1162
目的 探讨抗突变型瓜氨酸波形蛋白抗体(anti-mutated citrullinated vimentin,anti-MCV)对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的临床诊断价值. 方法 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测定80例RA患者和35例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非RA患者血清抗MCV抗体,用免疫速率散射比浊法同步检测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RF),计算绘制受试者工作特性(ROC)曲线下面积. 结果 抗MCV和RF检测的敏感度分别为85.0%,70.0%;特异度为91.4%,45.7%;一致率分别为87.0%,62.6%,Kappa值分别为0.713,0.164,抗MCV检测均优于RF检测(均P<0.05).抗MCV抗体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23(95%可信区间为0.872~0.973),RF为0.658(95%可信区间为0.559~0.757),抗MCV抗体对RA的临床诊断价值较高. 结论 抗MCV抗体可作为临床诊断RA的一项很好的血清学指标,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优于RF等其他血清学指标.对于筛查和辅助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自拟益肾通络汤配合针灸治疗肩周炎40例疗效观察。方法中药益肾通络汤每天一剂,水煎2次服用;配合针灸每日1次,7 d为1个疗程,与对照组(单纯采用西医治疗)疗效比较。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总有效率为90%,未愈4例。结论益肾通络汤配合针灸治疗肩周炎临床疗效优于单纯采用西医治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烧伤病人巨细胞病毒(humancytomegalovirus,HCMV)复发感染情况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对96例烧伤总体表面积(totalbodysurfacearea,TBSA)〉15%的患者进行动态观察。试验分组:(1)按烧伤面积将患者分为三组:Ⅰ组39例(TBSA15%-49%),Ⅱ组32例(TBSA50%-69%),Ⅲ组25例(TBSA70%-99%);(2)根据脓毒血症诊断标准,将患者进一步分为脓毒症组(33例)和非脓毒症组(63例);(3)根据脓毒症组患者的预后情况,将其分为死亡组(11例)和生存组(22例)。人院24h内采集患者外周静脉血筛查抗HCMVIgG及HCMV—DNA,而后每隔1周左右采集病人血清标本,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血清中HCMV—DNA水平。结果(1)I组、Ⅱ组和Ⅲ组的HCMV复发感染率分别为53.8%、50.0%和80.0%,Ⅲ组与其他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069,P〈O.05)。(2)三组烧伤患者HCMV首次复发时间及每次复发持续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C—MV平均首次复发时间为入院后第14天,每次复发持续时间约为12天。(3)脓毒症组HCMV的复发感染率明显高于非脓毒症组(x^2=4.431,P%0.05),HCMV复发感染率与死亡率不相关(x^2=0.688,P〉0.05)。结论烧伤患者HCMV复发感染率高,HCMV复发感染可能对烧伤后脓毒症的发生具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鲍氏不动杆菌烧伤患者分离株的AmpC酶分布情况.方法 测定20株分离自烧伤科的鲍氏不动杆菌对20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采用PCR方法进行了染色体型(ADC)和质粒型(DHA)2种AmpC酶基因检测,并对部分阳性产物进行基因测序.结果 20株鲍氏不动杆菌烧伤患者分离株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耐药率除左氧氟沙星和头孢哌酮/舒巴坦外均>85%,PCR检测ADC基因19株(95%)呈阳性,而DHA基因均为阴性;部分ADC阳性产物经测序比对与ADC基因EF546445相同.结论 鲍氏不动杆菌烧伤分离株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多药耐药非常严重,染色体型AmpC酶ADC在鲍氏不动杆菌烧伤患者分离株中流行.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研究胃癌患者外周血中FOXP3的表达,初步探讨其在胃癌发病机制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胃癌患者与正常对照各31例,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CD4+CD25+T细胞的数量;ELISA检测胃癌患者和正常对照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培养上清中Th2型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0和Th1型细胞因子IL-2的表达;RT-PCR检测FOXP3的mRNA表达?结果:胃癌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T细胞约占CD4+T细胞(30.4 ± 1.9)%,显著高于正常人外周血中CD4+CD25+T细胞的比例(3.5 ± 0.8)%(P < 0.05);胃癌患者外周血CD4+CD25+T细胞高表达FOXP3;胃癌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培养上清主要分泌IL-10,而IL-2分泌无显著变化?结论:FOXP3表达的增加对肿瘤免疫具有抑制作用,可能参与胃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