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25篇
综合类   3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5篇
  2005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6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患者女性,38岁。主因多笑2月余,言语不清、饮水呛咳1月余,行走不稳4d,于2012年4月17日入当地医院就诊。患者于入院前2月余无明显诱因出现不能控制的发笑,未就诊;入院前1月余出现言语不清、左侧口角流涎、吞咽困难、饮水呛咳,且双侧下肢沉重。当地医院头部MRI检查显示,双侧额叶、脑桥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扩散加权成像(DWI)高信号;头部磁共振动脉血管造影术(MRA)未见明显异常,拟诊为"脑梗死"。予以对症治疗,但症状仍呈渐进性加重,一周后出现眼神发呆、胡言乱语、迷路,复查头部MRI  相似文献   
12.
<正>病历摘要患者男性,49岁。主因记忆力减退1年,加重伴视物异常3个月,于2013年12月11日入院。患者1年前开始出现经常找不到常用物品,此后逐渐出现找不到常去地点,伴焦虑、注意力不集中、视物模糊、反应迟钝;约6个月前上述症状明显加重伴视野缩小、视物发白、视物变形和听力明显下降。当地医院腰椎穿刺脑脊液常规、生化均于正常值范围(具体不详);血清蛋白酶3特异性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  相似文献   
13.
病历摘要 患者男,29岁,因"反复发热5个月,左侧口角歪斜、肢体无力2个月余"于2008年10月20日入院.患者2008年5月开始反复发热,多在38.0 ℃左右;自服"对乙酰氨基酚"后可退热.当地胸部X线、血常规未见明显异常.患者于2008年7月上旬先后出现腹部以上左侧半身及面部麻木,右侧肢体感觉异常,口角向右歪斜.头颅CT示"右侧基底节区片状低密度影".  相似文献   
14.
病历摘要 患者女,23岁,因"反复发热皮疹22年,伴头疼17年"于2006年8月11日入院.患者1岁半时(1984年7-8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最高可至39~40 ℃,伴皮疹,集中在躯干、头面周边及鼻周,大片斑丘疹,发红、不痒、不疼,晨4点开始发热,至上午10点后开始退热,热退疹消,隔日再次发热,解热镇痛药治疗可暂时退热,7岁(1990年春天)诉头疼,发热时著,伴恶心,当年秋后就诊于当地医院,当时查腰椎穿刺,诊为:"感染性脑膜炎",给予抗生素治疗无效,后予激素治疗1个月,无发热皮疹及头疼,自行停药10余日再次出现发热头痛皮疹,情况同前,自行间断不规律应用激素(5 mg地塞米松肌内注射)或解热镇痛药治疗至今,一直持续头痛,间断发热皮疹,热退疹消,伴咽痛及结膜充血.  相似文献   
15.
病历摘要 患者女,23岁,因“反复发热皮疹22年,伴头疼17年”于2006年8月11日入院。患者1岁半时(1984年7-8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最高可至39~40℃,伴皮疹,集中在躯干、头面周边及鼻周,大片斑丘疹,发红、不痒、不疼,晨4点开始发热,至上午10点后开始退热,热退疹消,隔日再次发热,解热镇痛药治疗可暂时退热,7岁(1990年春天)诉头疼,发热时著,伴恶心,  相似文献   
16.
患者女,47岁,因间断发热、头痛5年,智力减退伴走路不稳1个月于2006年8月入院。患者于2001年7月突发高热,39℃以上,并出现头痛、反应迟钝。当地腰椎穿刺,白细胞30个/mm^3,蛋白轻度升高,糖及氯化物正常。诊断病毒性脑炎,经抗病毒治疗半个月痊愈。2003年11月患者再次发热,最高38℃伴头痛、恶心、呕吐。在当地抗感染治疗好转。之后,每隔2~3个月发热一次,持续5~20d,轻至中度发热,有时伴咳嗽、咳痰,当地曾诊断肺炎;有时仅有头痛、反应迟钝;并曾出现一次口腔黏膜白斑,诊断念珠菌感染。经抗感染及对症治疗,病情好转。2004年1月胸片发现纵隔肿物,诊断胸腺瘤并行手术切除,病理显示为良性胸腺瘤。  相似文献   
17.
急性脑血管病临床与CT诊断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00例临床诊断为ACVD的患者作了CT检查,总阳性率为87%。除4例证实为颅内其他疾患外,临床与CT诊断的比较发现,出血组阳性符合率为78%,缺血组为63%,(总阳性符合率70%)。脑脊液(CSF)检查可使这种符合率分别提高到94%和89%(总阳性符合率91%)。分析表明,详细的病史和体检在ACVD的诊断中仍是重要手段,CSF检查有助提高诊断正确率,CT检查在定性和定位上均有较大价值。  相似文献   
18.
一般认为肌营养不良是肌肉本身的疾患,有人将其归因于骨髂肌的原发变性。但近来研究表明,其病因可能包含其他一些因素。某些临床诊断为肢带型或面肩肱型的肌营养不良患者,通过形态学检查证实为脊髓性肌萎缩。假  相似文献   
19.
舞蹈病-棘红细胞增多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回顾1例舞蹈病-棘红细胞增多症患的诊断与治疗过程,以了解其临床特点。方法与结果32岁男性患,因双上肢不自主运动加重,伴发作性意识丧失、行走不稳11年就诊。体格检查:双上肢不自主运动,右上肢舞蹈样运动,左手呈静止性震颤,行走时躯干及下肢向右侧扭转,站立时脚趾不自主运动。肌张力偏低,四肢腱反射偏低。右侧指鼻试验略欠稳准,存在意向性震颤;双手轮替试验笨拙。智商评分为78分,焦虑、抑郁量表评分均于正常值范围。实验室检查:外周血涂片Giemsa染色棘红细胞占8%。透射扫描电子显微镜显示红细胞表面棘状突起。谷氨酰氨基转移酶29U/L,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37U/L,血肌酸磷酸激酶1787U/L,乳酸脱氢酶295U/L,α-羟丁酸脱氢酶231U/L,脂蛋白(A)504mg/L,其余各项指标均于正常范围内。MR检查显示,双侧尾状核头萎缩明显,双侧侧脑室前角明显增宽。脑电图检查颞叶呈异常电活动。肌电图显示,上下肢周围神经源性损害,右侧正中神经感觉传导速度下降20%,波幅下降80%。临床拟诊为舞蹈病-棘红细胞增多症。经氟哌丁醇、维生素B和维生素E治疗,症状明显改善。结论对于存在多种锥体外系症状的患,应注意考虑舞蹈病-棘红细胞增多症。该病为一组神经系统综合征,共同的特点是锥体外系症状和棘红细胞增多,可通过血涂片、红细胞透射扫描电子显微镜、血脂、肌酶谱、影像学、电生理检查以及神经心理量表测定明确诊断。维生素E可改善细胞膜流动性,对症治疗对锥体外系症状具有一定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20.
继1975年Kohler和Milstcin报告用杂交瘤技术生产单克隆抗体之后,1979年Kung等用此技术制出针对人T淋巴细胞表面抗原的单克隆抗体,以后陆续生产出一系列针对不同T细胞亚群表面抗原的单克隆抗体,使对T细胞亚群的深入研究成为可能,因之对以T细胞为核心的免疫调节机理的研究也有了长足的进展。一、免疫调节与免疫调节障碍T细胞具有辨认特异性抗原、执行效应细胞的机能,以及调节细胞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