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1篇
内科学   6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7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6年   4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12.
干扰素的生物活性与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1957年,Isaacs和Linbenmann两位科学家从细胞上清液和动物身上,发现了一种在细胞内能够阻止病毒复制的活性物质一干扰素。50a来对干扰素生物活性和临床应用的研究不断深入,DNA重组技术的应用,使大规模生产干扰素成为现实,并为日益广泛的临床应用提供了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背景:大量研究显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通过旁分泌作用,促使移植部位大量肌纤维母细胞聚集,分泌大量胶原蛋白,从而使梗死后心脏得到有利修复,并改善心脏收缩舒张功能。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修复梗死心肌过程中的作用。方法:①体外实验:模拟心肌梗死后微环境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检测其分泌肿瘤坏死因子α、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1浓度。②体内实验:将大鼠Brdu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1、PBS分别移植到梗死后心肌内,免疫细胞化学染色、PCR、Wester-blot等方法检测移植后大鼠心肌胶原蛋白Ⅰ、Ⅲ形成的差异。结果与结论:心肌梗死后微环境下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14d可检测到培养基内有高浓度转化生长因子β1。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1大鼠心肌部位可检测到肌纤维母细胞的聚集及胶原蛋白Ⅰ、Ⅲ表达。结果显示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梗死心肌后,可促进胶原蛋白Ⅰ、Ⅲ的生成,从而改善心脏收缩功能,其中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所分泌的转化生长因子β1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对60例冠心病患者(Ⅰ组)和60例正常人(Ⅱ组)作心率变异(HRV)的时域、频域对比分析。结果Ⅰ组与Ⅱ组HRV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1),Ⅰ组明显下降,提示冠脉病变可导致自主神经功能损害、迷走神经功能减退。这可能与Ⅰ组患者易发生心源性猝死有关。  相似文献   
15.
电学治疗的应用使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的治疗迈入了一个新的领域。3年来我院采用食管心房调搏(TEAP)治疗30例PSVT,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本组30例,平均年龄42岁(6.5~73岁);男16例,女14例;冠心病5例,风心病2例,23例未见器质性心脏病。均经心电图和食管心脏电生理检查确定为PSVT,其中房室结折返型心动过速(AVNRT)慢-快型15例,快-慢型1例;房室旁道折返型心动过速(AVRT)顺向型8例,逆向型1例;  相似文献   
16.
戴海鹰  陈春  石卓勋 《中国医师杂志》2009,11(10):1405-1406
目的探讨血小板活化在不稳定型心绞痛(UA)中的作用。方法采用ELISA法测定UA患者32例、稳定型心绞痛(SA)30例、正常人30例血浆TXB2、6-Keto—PGFla和6-Keto-PGFla/TXB2比值水平。结果UA组TXB2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和SA组(P〈0.01),UA组患者6-Keto—PGFla及6-Keto-PGFla/TXB2比值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和SA组(P〈0.01),SA组与对照组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小板活化在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病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口服心律平致窦房传导阻滞一例邵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戴海鹰患者,女性,54岁。因反复阵发性心悸、气促、胸闷、头晕2年,发作2天入院。体查发现频发早搏,心电图示:窦性心律,频发房性早搏呈三联律,预激综合征,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住院期间有阵发性房颤发作。血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干预冠心病危险因素对冠状动脉病变的影响。方法根据74例冠脉造影复查结果分为冠状动脉病变进展组(n=46)与无病变进展组(n=28),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吸烟、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几项危险因素达标等情况。结果高血压(OR=13.51,95%CI:1.96~93.18)、高脂血症(OR=7.14,95%CI:1.39~36.75)和复查冠状动脉造影间隔时间长(OR=1.07,95%CI:1.02~1.11)是冠状动脉病变进展的危险因素,而复查间期危险因素减少(OR=0.04,95%CI:0.007~0.287)则可以降低病变进展的风险。结论干预冠心病危险因素达标有利于延缓冠状动脉病变的进展。  相似文献   
19.
冠心病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的检测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血浆APN水平对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及稳定程度的作用.方法 疑诊为CHD而行选择性冠脉造影的住院男性患者106例,分为4组,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稳定型心绞痛(SAP)组,心肌梗死组(MI)24例非冠心病对照组,脂联素测定用酶联免疫吸附测试法(ELISA法),常规操作造影后分别对右冠脉、左主干、左前降支、左回旋支管腔内径狭窄程度进行评价.根据1984年美国心脏协会制定的Gensini法对每支血管狭窄程度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UAP组和AMI组血清脂联素水平明显低于SAP组和对照组(P<0.05,P<0.01),SAP的脂联素水平虽然低于对照组,但未达到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APN水平与Gensini积分呈负相关(r=-0.547,P<0.01),提示随着Gensini积分的升高,血清APN水平逐步降低.结论 血清APN水平与冠状动脉斑块的稳定性及病变程度有关,APN水平对冠心病及其程度具有预测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抑炎因子脂联素(adiponectin)及促炎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与不稳定性心绞痛(UAP)的关系。方法测定60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UAP组)和30例健康正常人(对照组)血清脂联素和IL-6的浓度。结果UAP组血清脂联素水平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而IL-6则显著升高(P〈0.01),且UAP组血清脂联素与IL-6浓度呈负相关(r=-0.361,P〈0.01)。结论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降低,IL-6增高;IL-6与血清脂联素水平呈负相关。测定血清脂联素,IL-6的水平,对早期检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发展可能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