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耳鼻咽喉   2篇
基础医学   32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现代战创伤致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患者配戴改良往复式步行矫形器(Advanced reciprocating gait orthosis,ARGO)进行三维步态分析,比较分析SCI患者的脊髓损伤平面与其步行能力(下肢关节运动学、动力学及时空参数等)之间的关系,探讨重建SCI患者步行能力的方法。方法选择在我院住院且配戴ARGO进行步行训练的完全性SCI患者15例,采用Vicon三维步态分析系统进行步态检测与分析。应用Spearman秩和相关性检验对SCI患者的不同脊髓损伤平面与其步态的运动学、动力学和时空参数之间的相关性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5例患者的步频和跨步长分别为(34.9±1.97)step/min和(95.7±10.39)cm。髋关节摆动角度及髋关节伸展和屈曲时相的角速度分别为(45.28±4.84)°、(22.34±1.96)°/s和(121.35±10.54)°/s。SCI患者的步速(rs=0.914,P<0.001),跨步长(rs=0.926,P<0.001),助行架的压力均值(rs=-0.877,P=0.001),骨盆的旋转角度(rs=-0.926,P<0.001)和髋关节摆动角度(rs=0.963,P<0.01)与SCI平面之间均存在着显著的相关性。结论骨盆的异常运动、髋关节摆动幅度的受限及上肢的过度负载是完全性SCI患者步行能力受限的主要原因。SCI患者应接受一些能够降低其过度生理负荷的康复训练方法,从而改善其重建的步行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上侧胸部皮肤的血供分布规律进行解剖学研究,为上侧胸部皮瓣的设计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新鲜成人标本10具,灌注红色乳胶氧化铅混合物后行螺旋CT进行扫描,后数据输入Mimics 13软件进行三维重建;然后进行解剖,观察并记录第9肋以上腋中线周围管径大于0.5 mm的穿支的管径、穿出点、走形于筋膜的长度及与周围血管的吻合关系;将其中2具标本躯干的被覆组织剥离下来,行X线摄影。 结果 第3、第4肋间后动脉在侧胸壁的外侧支支常常缺失或管径细小。该区域的皮肤血供分布来源于旋肩胛动脉、胸外侧动脉及胸背动脉近端的穿支。10具标本共中解剖到了109支位于第5至第8肋间隙的肋间后动脉肌皮穿支;90%侧标本上有一支优势穿支的存在,外径为(0.9±0.3)mm。在25%的标本中,可以发现优势穿支与肩胛下动脉前锯肌支的分支有吻合。 结论  ①上侧胸部可以切取以胸背动脉外侧支为蒂大型跨区皮瓣;②第5至第8肋间隙存在恒定的肋间后动脉外侧穿支,可以切取以肋间后动脉外侧穿支皮瓣来修复四肢及躯干部皮肤缺损。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颈静脉球内侧壁的解剖学特点,为颈静脉球部位的外科手术提供理论指导。方法显微镜下解剖15具经福尔马林固定乳胶灌注的成人头颅标本颈静脉球部位,观察颈静脉球内侧壁部位的结构特点及神经走行关系;在5具干颅骨标本上观察颈静脉球内侧壁的骨性标志。 结果 颈静脉孔内口、颞骨颈静脉突、枕骨颈静脉突、硬脑膜及经该部位穿行的Ⅸ、Ⅹ、Ⅺ颅神经共同构成了颈静脉球内侧壁;在颈静脉球内侧壁自前上往后下做一弧形斜线,斜线的前下位置为神经部,为神经纤维束穿行部位;后上部位为静脉部位,颈静脉球壁与颞骨岩部及硬脑膜紧贴;舌咽神经走行在前上位置,多数有岩下窦的开口将之与迷走神经分隔,中间有条索状的纤维组织分隔。迷走神经和副神经在颈静脉球内侧壁走行关系密切,本组有26侧(86.67%)舌咽神经与迷走神经之间有硬脑膜间隔,4侧(13.33%)硬脑膜间隔不明显。迷走神经和副神经无明显间隔穿人颈静脉球内侧壁,多数迷走神经与副神经容易区分;舌下神经经舌下神经管走行在颈静脉球内侧壁的下方。结论颈静脉孔内口、颞骨岩部的部分骨质、枕骨的部分骨质、后组颅神经、硬脑膜及静脉壁共同组成颈静脉球的内侧壁,了解该部位的解剖学特点能够对颈静脉球部位手术提供理论指导,减少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上呼吸道和上消化道联合铸型标本的设计和制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呼吸道与上消化道呈“X”形交叉分布 ,两者交汇点即共同通道是口咽部 ,此处的结构及名称较多 ,初学者不易形成立体概念。对此 ,我们设想对其进行联合铸型 ,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现报道如下。1 基本操作过程( 1 )从眉弓上方约 2cm、耳廓上方约 1cm及枕骨隆凸平面锯掉颅盖 ,完整地取出脑组织 ;自C6~T1平面水平离断头颈部 ,沿食管及颈椎椎体之间纵形切开皮肤及肌肉 ,细心分离食管及咽后壁与颈椎椎体间的软组织 ,并从枕骨斜坡处呈冠状位将颈椎及枕骨后部离断。若自C6~T1平面仅离断食管、气管及其前方的软组织 ,则可保留完整的脊…  相似文献   
5.
学术期刊,特别是医学类期刊所刊发的文章中运用图像的情况较多,且有时图像所占的比重较大.这就要求图像的质量较好及编辑有较好的图像处理能力,美观的图像不但能更清楚,更好地对文章的主题进行补充,而且对文章还能起到润色作用.  相似文献   
6.
1 Anatomicbasisoftheanteriorsurgeryonthecervicalspine:relationshipsbetweenuncusarteryrootcomplexandvertebralarteryinjuryN.A.Ebraheim,J.Lu,S.P.HamanandR.A.Yeasting颈椎前路手术的解剖学基础:钩突-动脉-神经根复合体与椎动脉损伤之间的关系颈动脉损伤是颈椎前路手术中的一个严重的并发症。然而,在前路颈部减压术的过程中有关颈动脉撕裂的机制在文献中很少有报道。本…  相似文献   
7.
1Transpedicularscrewingoftheseventhcervicalvertebra :anatomicalconsiderationsandsurgicaltechniqueC .Barrey F .Cotton J .Jund P .Mertens G .Perrin颈 7经椎弓根进钉的解剖学考虑及外科技术首先本研究旨在对C7经椎弓根进钉的可行性进行形态学研究评价 ,其次是评价仅在后部标志点的引导下其外科技术的安全性。本研究所用的标本为 18例新鲜成人的C7标本。首先C7椎弓根的形态学测量是在具有多平面重建功能的CT上进行的 ,并将这些定量解剖学的结果与文献资料相比较。然后 ,在后弓后关节面解剖特点的引导下 ,将 3 0枚椎弓根…  相似文献   
8.
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Index Medicus/MEDLINE收录期刊的标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就医学期刊而言,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的Index Medicus/Medline/PubMed应是生物医学类期刊的最佳选择,是否被该检索系统收录对医学期刊及其内容的影响至关重要。期刊被该数据库的收录审查过程极其严格,涉及很多具体问题。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臂丛椎管内前后根的显微解剖,为臂丛撕脱伤的诊治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15例防腐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尸体的颈胸段标本上,对椎管内臂丛前后根的位置、形态和血供进行观察和测量。结果:臂丛前后根之间有齿状韧带相间隔;前根起始处与脊髓中线的距离从上至下由C5的2.2mm逐渐增大到T1的3.1mm,后根则从C5的4.2mm逐渐减小到T1的2.7mm;前后根与脊髓纵轴的夹角从C5的51.4°、54.8°逐渐减小到T1的21.7°、19.9°;前后根的长度从C5的14.9mm、13.9mm逐渐增大到T1的21.1mm、19.0mm;前后根的直径均以C6最为粗大,分别为2.1mm、3.3mm,后根比相应前根粗;前后根的血供来自椎动脉、颈深动脉和颈升动脉发出的节段性动脉。结论:熟悉臂丛椎管内前后根的显微解剖有助于临床臂丛根性撕脱伤的诊治。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内耳道内神经走行及相互吻合关系.方法 在手术显微镜下对30例成人颞骨标本进行显微解剖学研究,观察神经走行、面神经与前庭神经之间的吻合及耳蜗神经与前庭神经之间的吻合.结果 (1)30例颞骨标本中,37%(11例)的面神经在内耳道内一直在前上位置;63%(19例)的面神经从内耳道底至内耳道口过程中均有围绕前庭神经纵轴不同程度的向前下旋转,旋转范围大致在30°~90°之间,旋转的方向与耳蜗旋转的方向相同. (2)30例标本中,17%(5例)的标本没有发现前庭神经与面神经吻合支;83%(25例)的面神经与前庭神经之间存在吻合支,并且形态和数目存在差异.67%(16例)的吻合支在接近内耳道口部位;33%(8例)的吻合支在接近内耳道底的外1/3的内耳道内.吻合支直径不等,约在0.5~1 mm之间.(3)30例标本中,80%(24例)存在前庭耳蜗神经吻合支.在内耳道外1/3部位.13例标本中可明显看到一些刷状的神经纤维束直接进入球囊,15例在内耳道外1/3段有横行的吻合支,2例标本可以看到有多个吻合支,部分为两种形式共存.仅在内耳道中段有吻合支者1例;20%(6例)的标本未见有明显的前庭耳蜗神经吻合.结论 在内耳道内,神经走行关系及神经之间的吻合均存在着个体差异.熟悉这些关系有助于手术中保护神经功能,以及探讨面神经、前庭及耳蜗疾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